山东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一)西汉矩形龙纹铜镜

文化   文化   2024-02-13 09:12   北京  
龙年大吉,再奉上一件难得一见的龙形象国宝文物。

山东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西汉矩形龙纹铜镜。

山东省有三件禁止出境文物,其中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调到了国家博物馆,只剩下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在山东省博物馆,另一件就是淄博市博物馆的西汉大铜镜。
这件大铜镜可以算是山东的大宝贝了,被称铜镜王,也是首批64件禁止出境的文物。

2023年夏天专门去淄博,在博物馆只看到复制品,没想到几个月后,竟然在北京见到真品了。

西汉矩形龙纹铜镜,1980年在山东淄博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镜,2002年列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此镜也称为西汉齐王墓青铜方镜,不过根据铜镜的特点,叫西汉矩形龙纹铜镜更学术些,还可以根据文献中的记载,称为大方镜。

山东淄博历史悠久,由淄川与博山合并而来,在新石器时代就先后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西周后以临淄为都建立了齐国,发祥出辉煌的齐文化。
刘邦建立西汉后,将长子刘肥分封为齐王,仍以淄博为都,共传了七代。
齐国在汉初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吕后死后,周勃等军功集团就是以齐国的军队为外应,一举荡平了诸吕。

列代西汉齐王也留下了一个个有高大封土的陵墓。

在淄博市临淄区西部大武镇窝托村南侧,有一个30米高的大土堆,当地传说是驸马墓。
1978年,附近胶济铁路的东风车站扩建,建筑工人从土堆取土,结果挖出了一些青铜器。于是考古部门进行了勘测,证明大土堆是大型封土,下面有1座主墓和5个陪葬坑,从出土文物判断应为西汉某位齐王墓。

根据不主动发掘帝王墓原则,考古人员在1978年至1980年发掘了5个陪葬坑,1983年清理了封土,对主墓的墓室和墓道只进行了探测。

这座墓的规模非常宏大,经多年水土流失和人为取土,仍有近30米高的封土,主墓长42米,宽41米,深约20米,左右共排列5个陪葬坑。

一号坑是器物坑,二号坑是殉狗坑,三号坑是兵器仪仗坑,四号坑是车马坑,五号坑是兵器和器物坑,是西汉早期典型的外藏椁

文献记载首代齐王刘肥墓在临淄城东,第三代齐王受中央政府打击而衰败,因此推测这座大墓是第二代齐王刘襄的墓。

难得的是,主墓和陪葬坑都未受盗扰,共出土了1.2万件文物,为汉代考古和汉初齐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矩形龙纹铜镜、鎏金花纹银盘、金樽铜戈、金银式铠甲等国宝文物,主要收藏在淄博市博物馆。
五号陪葬坑出土的矩形龙纹铜镜就是这批国宝中的顶级国宝,要知道全国上亿件馆藏文物中,总共只有195件组禁止出境文物,第一批更只选了64件组啊。

2023年6月份专程去看了淄博市博物馆,顺便吃了顿烧烤。

这个博物馆看上去很有年代感,据说在建新馆,主要展出的就是齐王墓文物。进到馆里更有年代感,馆室很小,夏天人多了感觉会缺氧。

大铜镜出土时就断成三截,器物造型和纹饰又很薄,面临锈蚀风险,淄博馆的条件大概不利于展出珍贵的大铜镜,所以只展出复制品。

这就是大铜镜的复制品与线图,是1986年在真品上覆砂脱模,然后浇铸复制的,器型和纹饰与真品一致,又用人工调色作锈,据说试了几十次才成功,当时胆真够大的

虽然只看到复制品略感遗憾,但也没太在意,前几年国家博物馆举办山东文物大展,去的也是大铜镜复制品。

在淄博烧烤店撸串时想,这件大铜镜可能像河北博物院的中山王铁足铜鼎一样,要永远保存在库房里了。

谁知经过了一个博物馆暴火的暑期后,突然传来消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要举办名为《禮运东方》的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
山东境内上到省市的博物馆,下到县里的文化馆,精品文物批量运到北京,号称搬空山东,而且宣传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就是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
文博界炸开了,一位青铜器专家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

如此看来,这件大铜镜真的很少对外展出,淄博市博物馆如淄博烧烤一样诚不欺人。

虽然这个展览是卖门票的,虽然120元的门票在北京仅次于考古博物馆的特展票,但真的很值,毕竟这是首次展出原件真品,错过这次以后就不知是啥时候了。
更何况120门票加10元地铁,比起去淄博的高铁票和烧烤钱便宜多了。
北京就是好,老有送上门来的。

一进展厅,真奔大方镜,它就在斜躺在那里。

清艺博的光线一如既往的幽暗,祖传玻璃坚定地反光,历代游客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见,但这些都无法阻止拿着长枪短炮的爱好者们排着队去记录这件难得一件的国宝。

还要非常感谢清艺博能有如此大的面子,邀来如此重量级的文物,以后要是能把辽宁考古所的红山女神像、马鞍山博物馆的漆木屐等也一一请来,那就是中国文博界的顶流了。

中国古人最早以水面反射光映像,冶金术传入后用铜为镜,目前已知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就出现了铜镜,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才被玻璃镜取代。
在漫长的镜子发展史中,矩形龙纹铜镜是我国至今发现最大的一面,堪称铜镜王。
此外,秦汉前的铜镜都是圆镜,唐宋明清也都是以圆镜为主,方镜非常稀少。而这件大方镜不仅是长方形,还尺寸超大,一次浇铸成型,铸造工艺水平极高。

因此,这件大方镜充分证明了秦汉时期的金属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反应了西汉时期齐国的繁盛,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学语文书中有《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照镜子觉得自己很美,那应该就是一面大铜镜。文献还记载秦代咸阳宫和西晋仁寿殿前都立有一面大方镜。
近年在江西发现的海昏侯墓里,出土了一件小一些的西汉铜方镜,同时出土了配套的木制构件,通过复原可以看到西汉铜方镜的使用方法。
大铜镜是装在由底座、柱子和上楣组成的大镜框里,还有平时把镜子保护起来的活动镜掩,如此奢华非帝王之家不可有。

秦汉前的铜镜都是圆镜,唐宋明清也都是以圆镜为主,方镜非常稀少,这主要是圆型的金融铸造更容易。
这件大铜镜是长方形,还尺寸超大,充分证明了秦汉时期的金属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反应了西汉时淄博地区的繁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技史价值。

经过两千年的岁月,铜镜已经染满锈迹,但仍有几处露出当年的金黄。

这件大方镜很大,但厚度很薄,出土时断为三截,所以真品展出时采取了略微斜倾的姿态,没有像淄博市博物馆复制品那样直立,也就无法看到正面,也就是照人的那一面。
据说那一面的锈蚀情况跟有纹饰的这面差不多,只能用东来顺的铜锅子来想象大方镜当年 的风采了。

大铜镜有1米多长、半米多宽,却只有1.2厘米厚,花纹突起才0.1厘米。

如果不看实物,0.1厘米就只是一个数字,看到实物,才更认识到西汉的铸造水平达到了何等程度。

大方镜最精彩的就是镜背面这些仅有0.1厘米厚的纹饰,边缘装饰连弧纹,主体图案是以减地平雕加阴刻手法塑造出的一条腾空升起的神龙
龙首高昂,向一侧张嘴吐出长舌,长吻上卷,鼻部隆起,眼眶突出,龙眼圆睁,尖角向后伸出。上下嘴唇几乎成九十度夹角,长吻前端露出一颗匕首般的尖牙,头上的龙角向后弯曲上翘。

当年出土时的两道裂痕也清晰可见。

这件大方镜出土于西汉早期王墓,本身带有战国铜镜的特征,同出土的还有战国时期的银盘,因此关于大方镜时代最有把握的说法是战国到西汉时期。

根据更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龙流行把嘴张成90度,大方镜上的龙与西汉龙更接近,因此判断应是西汉初期铸造的,处于从战国到西汉的过渡阶段,留有战国元素气息,但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龙身上四肢外伸,四足和利爪外露,显得非常强悍。

在铜镜的左右两边,还有两条纹饰,过去认为是为适合矩形空间装饰的变形的云纹,现在认为应该是神龙身上的双翼,在龙体两侧扇动,平衡画面的同时更增加了龙的动感。

龙身细长弯曲,呈 S 形,线条刚劲流畅,舒展自如,为了使图案整体对称,龙尾分出双叉。

因为光线太暗和反光,龙纹并不清晰,而且汉代艺术化的龙纹非常繁复,与后世的龙不同,即使近近地贴着玻璃也不容易看明白。

这时候觉得卖门票真是太好了,保证适宜的人数,不然不要说细细端摩这些龙纹,就连拍几张大铜镜都得跟小朋友们去抢位子。
要想真看明白这条神龙,还是看看淄博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拓片线图吧。

铜镜四角及中间共有五个拱形三弦钮,用来把大方镜固定在镜框上。

钮长5厘米,宽3.5厘米,高3.2厘米,以柿蒂纹座。

柿蒂纹饰通常认为是在西汉早期才出现,长沙马王堆汉墓朱地彩绘漆棺和广州南越王墓壁画中都可见到。

也由此可以进一步断代大方镜为西汉早期所铸。

整个铜镜纹饰布局巧妙,结构疏朗,线条流畅,自由活泼,动感极强,充分展现出古人云龙一体的思想观念,堪称瑰宝和王者重器

刘邦鉴于秦朝灭亡时孤立无援的教训,把亲族分封到各地,没想到在几十年后真管用了。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诸吕想改朝换代,但山东的齐王刘襄立即把军队派到中原,让诸吕不敢妄动,为朝中元老们动手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诛灭诸吕后,皇帝宝座空了出来,刘襄是刘邦的长子长孙,又在翦除诸吕中立了大功,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但朝中的军功集团担心齐王有自己的政权班子,当皇帝后会对元老们不利,就把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从山西叫来当了皇帝。
没想到低调的刘恒当皇帝后更狠,开启了文景之治,还很快就让威胁皇位的刘襄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差点当上皇帝的刘襄只能躺进临淄城外的宏大陵墓,用无数珍宝陪伴自己,还把宫中的那面大铜镜也拆下来,在地下照亮人心吧。

最后在eyes on me的歌声中
通过视频
仔细欣赏这难得一见的国宝
更仔细欣赏不容易看清的龙纹吧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