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吉林省博物院(二)白山松水的记忆 上

文化   2024-09-30 22:35   北京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
吉林地势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海拔最高点是长白山2691米白云峰

吉林河流众多,主要为松花江水系,还有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等水系,因此吉林被称为白山松水。

1673年清廷建吉林乌拉城,吉林由此得名。1757年宁古塔将军更名为吉林将军,吉林由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1907年建吉林行省。
东北沦陷和民国时期,东北行政区划变动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成立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长春成为吉林省会。

因此,长春必逛的博物馆,除了省博,还有伪满皇宫博物馆。

当然,每到一个省,一定要看省博里的当地通史展。
不过第一天在博物馆看瓷语千年用了太多时间,拍到下午就拍不动了,根据某众点评选家排前边的馆子,一个人点了一个大锅子,还有一盘熟食和大丰收。
终于得着正经的东北杀猪菜了。

吃饱了,第二天继续逛万年吉林。

3

 文明曙光

吉林是东北腹地的一片沃土,发源于长白山的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浇灌着江河两岸的土地,吉林省博物院的通史展就以《白山松水的记忆》为名。

第一个展厅是《文明曙光》。

远古时期,吉林森林茂密,江河纵横,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从事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约100万年前开始,王府屯、仙人洞,安图人、榆树人徐徐拉开了吉林的历史帷幕,点燃了吉林大地上古人类的生命之火。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前郭县王府屯遗址出土

目前,吉林省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遗址和地点26处,早期以王府屯为代表。
王府屯遗址位于今吉林省松原市哈拉毛都乡王府屯,出土了一批打制石器,与华北旧石器文化特征相类似,年代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应为早期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
旧石器时代石核,前郭县王府屯遗址出土
吉林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以桦甸仙人洞为代表,遗址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层为距今约1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上层为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晚期。
人类在这一时期进入了早期智人阶段,特征与现代人更接近,石制工具功能细化,种类增加,制作技术显著提高。
旧石器时代骨器、石器,桦甸仙人洞遗址出土
吉林旧石器朝代晚期遗址有榆树周家油坊、安图石门山、和龙石人沟遗址等。

1951年在吉林省榆树市西南的周家油坊,发现了两块人类头骨碎片化石、一根胫骨化石,距今约3万年。

旧石器时代榆树人、安图人生活场景复原

1964年在吉林省安图县明月镇东南2.5公里的石门山南坡洞穴内,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第一前白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距今约26600年。

安图人能用石头、兽骨、兽角制作工具,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活动,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古人类。

旧石器时代安图人右下第一前臼齿,
安图县明月镇安图人洞穴出土
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东部地区存在以大型砾石工具为主要文化特征的遗址和以小石器为特征的遗址。
立新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永青乡立新村附近的第四级阶地上,出土的石制品以流纹斑岩为主,取自附近的河漫滩,大多保留有砾石面,磨圆度好,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次之。
旧石器时代石器,安图县立新遗址出土
这种文化未发现本土起源迹象,可能来自东亚大陆南部。

吉林省的延边和白山地区处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交融和碰撞区,在环日本海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

旧石器时代石锤、手斧,安图县立新遗址出土

与此同时,该地区还广泛存在着以黑曜石为主要原料,石叶及细石叶工艺为主要特征的旷野遗址。

大洞遗址位于和龙市红旗河与图们江汇合地带三级熔岩阶地上,出土了大量黑曜石石叶、细石叶、细石核、端刃刮削器、边刃刮削器、雕刻器等石制品,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

旧石器时代石叶,和龙市崇善大洞遗址出土

石人沟遗址位于和龙市龙城镇石人村西面的缓坡台地上,出土器物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以黑曜石为主要原料,以石叶、细石叶工艺为主的石器文化特征。

这种以黑矅石为原料的文化不具有本地起源地的迹象,可能源自俄罗斯的阿尔泰地区。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砍砸器,和龙市龙城镇石人村出土

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制陶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距今7500至4000年,吉林地区出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广泛分布在嫩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以及东辽河流域。
这些文化类型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密切联系,较全面地展现了吉林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不同区域的文化面貌。
旧石器时代制陶场景

长白山区、图们江流域是吉林新石器文化的一个主要分布区,具有鲜明的特征,与牡丹江流域、朝鲜北部的同时期遗存有一定联系

大六道沟文化是图们江下游左岸和珲春河流域的主要文化,以珲春县的大六道沟遗址命名,从出土文物看,当时的居民已能够制作陶器,但仍主要以渔猎为生。
新石器时代双耳筒形罐,珲春县大六道沟南团山出土
金谷遗址是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位于龙井市德新乡金谷水库西侧山顶上,距今约4540至4410年。

新石器时代陶杯、陶罐,龙井县金谷遗址出土

金谷遗址发现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内有灶址和柱洞,出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器、海贝等。
石器、蚌壳、骨针、石磨盘,龙井县金谷遗址出土
兴城遗址位于和龙市东城乡兴城村三社东北山岗上,叠压在最下层的一期文化为新石器文化,上面的二期为青铜文化,两期的部分遗存有较明确的文化传承关系。
兴城遗址有叠压关系的二期文化,揭示了吉林地区人类文明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的艰苦历程。
新石器时代陶罐,兴城遗址出土
第二松花江流域,包括鸭绿江中上游、东辽河流域及西部草原沙丘地带是吉林的另一个主要新文化分布区,而且各地的众多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

左家山遗址是第二松花江流域年代较早和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农安县城东北4公里的伊通河二级台地上,距今7000至4800年,分为三期,在二期出土了石龙。

左家山石龙用灰白色霏细岩雕刻而成,呈蜷曲状,首尾衔接如壁,头部有突起的五官,周身光滑无纹,背有一孔。
左家山石龙被誉为“吉林第一龙”,可惜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件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但去了很多回国博,真没印象见过这件吉林石龙。
新石器时代石龙(复制品),原件农安县左家庄遗址出土
腰井子遗址位于长岭县三十号乡腰井子村北,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7000至6500年,发掘清理房址7座,墓葬2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 200 余件。
新石器时代陶器、陶纺轮,长岭县腰井子遗址出土

房址保持基本完整,文化堆积中有丰富的鱼骨和一些动物骨骼。从出土的文物看,当时的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

新石器时代玉鱼,长岭县腰井子遗址出土
腰岭子遗址是长春地区出现最早的文化遗址,位于九台市西营城镇石头口门村五队北部的一座低矮丘陵上,出土石镞、石叶、石核、石斧和环状石器等文物 6000余件。

在腰岭子遗址还发现一座我国北方目前已知时代最早、面积最大、造型独特的新石器时代地穴式房址,面积约130平方米。
新石器时代深腹双耳陶罐,九台市腰岭子出土

聚宝山遗址位于吉林省镇赉县聚宝山屯西北沙岗上,距今约 5000 年,清理残墓一座,出土人骨、陶片、石器、玉器 40 余件,其中玉器尤为引人注目。

新石器时代玉环,镇赉县宝山村征集

虽然聚宝山遗址只清理了一座残墓,但如果当时那里没达到一定的社会程度,一般部落真没必要弄这些明显具有等级标志的东西。

新石器时代玉斧,镇赉县宝山村征集

难以想象,在5000年前,已经能做出这么规整的球体。

新石器时代有孔玉石球,镇赉县聚宝山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在西辽河地区鼎盛的红山文化也影响到吉林地区。

靶山墓群位于白城市西郊靶场南坡,距今约4870年,出土石器、骨器、蚌器等器物,以用鱼骨和蚌壳加工的小饰品十分引人注意。

新石器时代蚌饰品、骨器,白城靶山墓地出土
靶山墓群出土器物与红山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同昂昂溪文化有共同因素,并具有地方特点。

5号墓出土的5把骨柄石刃刀最具特点,有单面及双面镶刃两种,皆用大动物肋骨制成。

新石器时代骨柄石刃刀,白城靶山墓地出土
4

 青铜时代

大约在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或是文献记载的夏代,吉林省进入了青铜时代。

吉林省已发现1000多处青铜时代遗址,以东辽河流域与第二松花江流域分布最密,但与出现达到国家水平青铜文化的辽宁地区不同,吉林地区的青铜制品中多见青铜短剑、矛、镞、小刀、饰件等,未见大型礼器。

商周至汉初,吉林成为东北地区汇纳中原和周邻各部族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通化地区铸铜石范及冶铜铜渣的发现,表明吉林省东部地区也是青铜器的重要产地之一。

吉林的青铜文化以西团山文化、兴城二期文化、汉书文化为代表。

青铜时代铜刀,吉林市猴石山遗址出土

西团山文化以今天的吉林市为中心,涵盖长春,四平地区,是吉林省中部的一种青铜文化,时间跨度从西周初到秦汉之际。

青铜时代铜斧,吉林市猴石山遗址出土

西团山文化的主要遗址有杨屯、猴石山、长蛇山,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有黍、粟、豆、麻等。制陶业发达,并且掌握了麻纺和毛纺技术。

西团山文化陶器中普遍存在的鼎、鬲、甑是中原地区典型的器物类型,可见西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青铜时代陶鬲鼎壶,吉林市猴石山遗址出土

汉书文化广泛分布于嫩江沿岸及第二松花江下游地区,以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村的汉书遗址命名汉书一期相当于西周,二期相当于战国至汉初。

青铜时代陶鬲,大安市汉书遗址出土

汉书文化是一种以渔猎为主,兼有农业和畜牧业的文化类型,其骨蚌器发达。

陶器以鬲、罐、壶、钵、杯为主,装饰以篦点、戳印图案、绳纹和红衣为主要特点。

青铜时代红衣陶壶,大安县鱼场出土

兴城二期文化是图们江流域有代表性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商周时期,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和采集。

吉林地区的这些青铜文化应该还没进入国家阶段,相当于分布在白山松水间的一个个部族或是部族联盟。
陶瓮罐、石磨盘棒,和龙县兴城遗址出土

在青铜时代,中国东北、华北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广泛分布一种称为青铜短剑的特殊形制短兵器,具有鲜明的东北亚地域特色。

青铜时代青铜短剑,桦甸县横道河子乡西荒山、

磐石县吉昌乡小西山墓群、

怀德县双龙公社大青山大队出土

青铜短剑既是一种短小锐利的兵器,又是一种精美的佩戴之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论从造型、工艺和装饰上都十分讲究。

青铜时代青铜短剑,双辽县秀水乡吉祥村出土

还有一件命名为枕形器的青铜器,做什么用的?

青铜时代枕状器,桦甸县横道河子乡西荒山出土

5

 汉疆夫余

吉林大地连绵的崇山峻岭和黑土平原,流淌着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先民们依江河而居,逐水草而牧,畋渔猎而食。

自西汉至隋唐,夫余、高句丽、渤海等古代民族在这里生息发展,形成了与中原密切联系又风格独特的东北边疆历史文化。

先秦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扩展到了东北,燕国在吉林南部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要塞性质的城址。
位于四平市的二龙湖古城遗址,是吉林省南部东辽河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战国晚期文化遗存,也是吉林省迄今所知最早的平原城。
战国铜带钩,四平市二龙湖古城出土
吉林省博物院展出了一件镇院之宝,蔺相如青铜戈。

据介绍,这件戈上刻有十六字铭文,“廿年丞(蔺)相女(如),邦左口鹿智,冶阳。”意思是宰相蔺相如监督制造了这一批兵器。

战国“蔺相如”青铜戈,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出土
铭文中的“廿年”就是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正是蔺相如参与渑池之会迫秦王击缶那年,随后就是中国人熟知的负荆请罪。
也许,这是赵王为嘉奖蔺相如而赐他的礼物。

这件不知怎么流落到东北的青铜戈,即使放到国家博物馆里也会是明星级文物。

因为,它证明历史上真的有过蔺相如这个人,间接证明了渑池会这个历史事件,更再一次证明了《史记》的准确和司马迁的伟大。
可惜看了半天,连背面都看了,也没找到那十六个字。

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汉朝在吉林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地区置苍海郡,辖今四平、通化、吉林、延边和长春东部地区,后增设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五郡。

由此,吉林省中部和南部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之中,标志着汉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后续朝代对吉林地区的管辖奠定了基础‌。
汉代“别部司马”铜印,前郭县查干花镇出土

近年在通化市快大茂镇发现的赤柏松古城址,是汉代东北史研究的重大发现,明确是一座西汉时期城址,既具有军事要塞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东北地区县级城市的规模,被认为是西汉玄菟郡下辖的三县之一。 

汉代“骑部曲督”铜印,库伦旗乌兰章古大队出土

夫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2世纪建立了以夫余族人为主体的夫余政权,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政权,直至公元494年被高句丽所灭。
史料中有一些关于夫余的记载,吉林是夫余的中心区域,目前已发现有帽儿山、东团山、泡子沿上层、榆树老河深、东丰县宝山上层、大架山上层等遗存。

东团山遗址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永安村七社,包括东团山山城、东团山平地城及城外遗址,遗址文化内涵以西团山文化晚期及夫余遗迹遗物为主。

夫余白陶罐,吉林市东团山出土

东团山出土的夫余陶器基本组合为高颈环耳壶、侈口束颈筒形罐、柱把豆及碗、盆等,反映了土著文化同中原文化的交融。

夫余陶豆,吉林市东团山出土
但通过这件铜面具,还是能看出夫余人与中原地区壁画、帛画、画像砖上的汉朝人形象有较大区别。
夫余鎏金铜面具,吉林市东团山采集
石驿彩岚北山墓群位于东辽县石驿乡彩岚村,是汉代夫余墓地,出土文物有金器、铜器、鎏金器、玉石玛瑙饰物、铁器等。

汉五铢钱,东辽县石驿乡常兴屯征集

出土文物中很多是来自中原地区,也有一些具有强烈的本地特色,为进一步了解夫余文化面貌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双鸟回首式铜柄铁剑具有浓浓的草原风格,而环首铁刀则是汉军的标准装备。
汉双鸟回首式铜柄铁剑、环首铁刀
东辽县石驿乡常兴屯征集

在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发现以帽儿山为中心的墓群,年代跨度在西汉后期至魏晋,应是同夫余王城关系密切的王陵及贵族墓葬群。

墓群占地近15平方公里,已初步探明有8000 多座墓葬,大墓普遍采用木椁葬具、木椁外填抹青膏泥。
帽儿山18号墓复原

帽儿山18号墓为深穴土圹木椁墓,其主要特征是木椁用厚重的木方以半榫卯结构构筑,椁内外均填抹厚厚的白膏泥,这是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

墓内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丝织帛画、木制马镫、漆器、桦皮制品、革制品等,是研究夫余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夫余帛画,吉林帽儿山出土
帽儿山出土的饰品中,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也有很多来自中原的物品,特别是带钩。

吉林省博物馆的镇院之宝之一,也正是一件来自中原的精美带钩。

夫余玛瑙珠饰、金管饰件、绿松石穿孔珠、铜带钩

吉林帽儿山出土

夫余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文献记载,中央政府多次赐予夫余王印绶和玉匣。
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就是汉代中央政府赐予夫余国王或贵族的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汉代“丙午神钩”铜带钩,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出土

铜带钩长15.7厘米,通体错金银,宝石镶嵌,造型精美,铸工精巧。
背部一圆钮,并有错金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

铜钩的基本结构为似龙单龙的异兽与凤结合,通体共镶11个不同质地的宝石,首部似鹰,眼窝嵌异色石珠,前额嵌水滴状绿松石。
这件文物是汉代宫廷错金银技艺的典型体现,代表着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统治。

老河深墓群位于榆树市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南松花江北岸岗地上,男性多随葬武器和生产工具,如剑,矛、刀、镞、箭囊、镰、钁、锸、凿等。
夫余铁剑,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根据出土的甲胄复原的夫余盔甲,应该也是某位贵族穿用的。这些出土的武器、甲胄和马具,显示夫余具有系统的武装,也印证夫余如史书所记,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一支民族政权。
夫余甲胄复制品,原件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老河深墓葬的女性随葬品较为单一,主要为装饰品,且少于男性,但一些金饰件和玛瑙珠饰件非常精美,显示了墓主的身份地位。
夫余金玛瑙饰件,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老河深出土的装饰品有耳瑱、金银耳饰以及镂刻有动物和花卉纹饰的带钩,其中精铸的神兽牌饰和虎纹、鹿纹牌饰等都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也极具民族特色。
夫余鎏金神兽铜牌饰,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这件夫余铜鍑也非常具有边疆地方文化特色。

夫余铜鍑,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而这件双龙仙鹤纹铜当卢,则把中原龙与鹤的文化寓意,用夫余的绘画特色加以表现,实现了二者的文化融合。

夫余双龙仙鹤纹鎏金铜当卢,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6

 从汉至唐的高句丽
高句丽是活动于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民族,自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辽东建立了长达705年的民族政权,对东北边疆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句丽出自夫余分支,早先居住在高山深谷中,掘地为庐,捕鱼狩猎。

因此,发展壮大后的高句丽仍保持了一些原始习俗,比如使用铜鞋底,还鎏上金用作随葬的礼器。

高句丽鎏金铜鞋底,集安县麻县沟出土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高句丽人聚居区设置高句丽县,属中国汉代东北边疆四郡之一玄菟郡管辖。
这件白玉耳杯也是吉林省博物院的又一件镇馆之宝,由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莹润,工艺精巧,杯作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耳,珍贵且罕见。
而且这是在吉林出土的高句丽文物啊。

汉白玉耳杯,集安县粮库出土

这件白玉耳杯不会是高句丽自己的产物,在形制上与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耳杯非常相似,因此也不会是民间制作,应是公元2、3世纪中原王朝赏赐给高句丽贵族的礼物,也反映出当时高句丽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族在高句丽县内建立高句丽政权,以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为都,从此成为汉唐时期辽东地区的民族政权。

高句丽鎏金铜箭头,集安县粮库出土

目前在吉林境内共发现31座高句丽山城,分布在吉林东部多条河流的临水山地上。

依山建城既是根据辽东地区地理特征,也保留了高句丽的传统习俗。

高句丽铁马镫,通化县快大茂三合堡山城出土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至吉林境内,以现在集安市为都,称国内城,同进又修筑了那岩城,后称丸都。
现在吉林省集安市内保留着国内城、丸都山城两座遗址,当时共为高句丽的都城,成为高句丽早、中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高句丽铜印复制品,原件藏故宫博物院
国内城位于集安市区内,地处中朝界河鸭绿江右岸的通沟平原中心。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外壁用方形和长方形石材垒砌,中间以土和沙石夯筑。城墙外侧修有马面,墙外有护城河。

高句丽龙纹砖,集安出土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太宁”年号,分别是东晋明帝、后赵武帝、北齐武成帝。

后赵和北齐的太宁年号都只用了一年,因此,这块“太宁四年”文字瓦当应该是东晋时期的。

高句丽“太宁四年”文字瓦当,集安出土

丸都山城构筑于集安市北2.5公里处的高山上。城墙依自然态势筑于山脊,外临峡谷,内拥缓坡。

山城共有七个城门,城内发现宫殿、瞭望台、蓄水池遗址,宫殿址依山势而建,为不规则四边形。

高句丽瓦当,集安市丸都山城出土

吉林地区另一主要高句丽遗存就是集安市郊的洞沟古墓群。

这个超大墓群绵延约35公里,所跨年代长约800年,现存1万多座各类墓葬,其中的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西大墓、临江墓均为高句丽王陵。

高句丽文字砖,集安县千秋墓出土

将军坟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的陵墓,是现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大型阶坛石室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长寿王在位78年,活了97岁,处于高句丽顶峰时期,但高句丽向辽西发展的努力受到连续挫败,于是长寿王在公元427年将都城从国内城迁到平壤,转而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

太王陵是高句丽第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位于集安市城东岗地上,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

高句丽金饰件,集安太王陵出土

好太王名安,亦称谈德,公元391至412年在位,是高句丽颇有作为的一代君王,其统治时期广开土境,是高句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强盛时期。

高句丽注鎏金镂花饰,集安太王陵出土

在高句丽墓群,特别是王陵中出土大量有汉字的砖瓦,说明高句丽以汉字为官方文字,也说明高句丽牢固地联系在中华文化圈内,是中国汉唐时期的一支边疆民族政权。

高句丽“君耳”字瓦,集安市太王陵出土
“千秋万岁永固”。
千秋墓位于集安城西麻线河东岸坡地上,因墓上发现有“千秋万岁”字样的汉字铭文砖而命名。

千秋墓占地6000多平方米,使用石材数万立方米,形制浩大,宛若山岳,堪称高句丽墓葬之冠。

高句丽“千秋万岁永固”文字砖,集安县千秋墓出土
在五盔坟、长川一、二号墓、角胝墓、舞踊墓中,都发现了精美的高句丽壁画。

五盔坟4号墓为方形单室,墓室顶为大抹角叠涩结构,四隅、梁枋和室顶画满了怪兽、盘龙和日月神、牛首人以及众多仙人,表现了高句丽晚期佛、儒、道三教的合流同归。

五盔坟4号墓壁画复原

高句丽向辽西发展虽然没有成功,但引起了中原王朝的警惕,当隋和唐重新统一天下后,就展开了对高句丽一次次的征讨。

终于,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攻灭,共传28年,历705年。

高句丽鎏金马具(复制品),集安市丸都山城出土
如同中原地区王朝更迭,东北的边疆政权也轮流登场,夫余和高句丽之后,渤海在唐代又登上了东北的舞台,然后是影响到中原的辽和金,直至问鼎中原的清王朝。
吉林乌拉由此诞生。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