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中国考古博物馆(十一)周秦汉魏,大国一统

文化   文化   2024-03-28 01:00   北京  

- 20 -

从洛阳到长安

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以来去了三回,把大厅和二三四层的文物挨个拍了一遍。

参观过后,又用文章加照片把“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两个馆写了一遍,然后就不想再写了。
因为,考古博物馆的四层没太看明白。

四层“大国一统”展览的立意与前两层一样,要表达中华文明的发展。
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局限,就是展品都是考古所的考古成果,所以要反映秦汉以来的中华文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给参观者的感觉,四层的展品挺多,但多的有点乱,看不出层次和与主题的联系。

偶然听到新版本的女声《再回首》。
还有人在后台催更。
回想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其间多次王朝更迭,多次繁华和纷乱,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大一统"理念成为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生息,和谐进步。
于是,就依着自己的理解,按着大国一统的顺序,以都城文明、对外交流和典籍文化,来回顾公元前221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历程吧。







东周的王城(公元前770至前221年)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四层的展览还要先从三层的尾声开始。

西周初期为控制遥远的东方,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兴建了成周,在西周末年成为了周王室的避风港。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洛邑,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

东周铜编钟、镈,河南洛阳东周城遗址出土
周天子失去对诸侯们的控制,直属领土也缩小为一个城邦国家,但华夏民族的天下理念已深入人心,各地诸侯都承认自己只是统一族群下的不同政治集团,中国这个名称开始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

因此,周天子成为文明天下的象征,无论是南方的楚还是西方的秦,在实力膨胀到极点时,最想做的是用洛阳城里的鼎来表明自己的地位。

在河南省洛阳,发现了两座相距不远的周代城址,其中位于市区涧河两岸的城址被认为是东周时的王城,另一座被认为是成周城。

东周石编磬,河南洛阳东周城遗址出土

东周王城城址平面近方形,东西近2900米,南北约3200米,城墙建于春秋中叶以前,城内有窑场、骨器和石器加工场、冶铁作坊和粮仓等遗址。
王城宫殿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址偏南或中部,曾发掘260座东周中小型墓,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的断代标尺。
王城内还发现多座大型墓葬和车马坑,最著名的是天子驾六,可能是王陵区和高级贵族墓地。
河南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地、西工段遗址出土文物

东周时诸侯势力扩张,各国都有自己的青铜铸造工业,青铜器被大量生产。

春秋时期出现不少新式器形,生产工艺达到新高度,器型风格清新。进入战国后,青铜器从礼器转变为生活实用器,不再代表等级制度,铭文内容也由记载诸侯活动,变为记录制造者或器物重量。

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了尾声。
东周带盖铜鼎,河南颖东出土







大汉的长安(公元前202至公元25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全国,并以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的经济、文化政策,配合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大一统体系。

自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文明扩张,二里头文化的广域意识形态趋同,商代青铜文明普及,周代形成华夏共识,东亚大陆上一轮又一轮的一体化浪潮终于实现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国。

从此,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格局再未改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战国中期,秦国在咸阳立都,一统天下后成为了秦朝的帝都。

西安秦代考古主要由陕西方面做的,社科院考古所做了阿房宫遗址发掘,但最后证明秦代并未建成阿房宫,只堆了一个超大的夯土台基,所以考古博物馆里的帝国时代展览只能从西汉的长安讲起。

西汉陶瓦当,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西汉初期刘邦短暂定都洛阳,然后选择了富饶的关中,在秦咸阳城附近建立了新城,公元前201年命名为长安。

从此,长安这个名称就与中国历史紧密结合,现在中国政治中心的最宽大街仍以长安命名。

考古证明,西汉长安城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郊,是在秦咸阳兴乐宫、章台宫、轵道等宫殿、道路基础上改建而成,布局近方形,约36平方千米。
西汉着衣、裸体陶俑,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安是西汉时期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

在一千多年里,西汉、新莽、西晋、前赵、西燕、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朝代先后以这座城为国都,三国魏、大夏、后赵作为陪都都城,唐代沿用其作为唐长安城禁苑。

考古没有发现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的外城墙,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早期大都无城的传统,显示出中央王朝的极度自信。

西汉方格纹方砖,陕西西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出土
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正统地位,从内涵和形式上双重强化大一统思想,增强了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西汉还开疆拓土,西域和南越等都纳入版图,为中国辽阔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青龙瓦当,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西汉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世界,畅通了东西方交往,欧亚大陆各地的文明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

而且,汉从此成为了中国主体民族和文化的名称。

西汉陶俑头,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西汉王朝在长安城建造了非常宏伟的宫殿群,还在城外的咸阳原上修建了一座座帝后陵园,每座陵园旁建有上万人口的陵邑,由此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群。

两千年过去,长乐、未央都成了土台,陵园也只剩下一个个封土,只有考古发现的一个个零散构件,才可想象当年的金碧辉煌。
西汉鎏金铜构件,陕西西安汉宣帝杜陵寝园出土

西汉是在秦朝的废墟上建立的,但延习了秦的帝国制度和行政体系,在中央实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以尚书典掌机要,形成内朝。

西汉地方上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列的郡国制,郡下有县、道、乡、里,国下有侯国和邑。
西汉封泥,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西汉前期各封国有较强独立性,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后,封国的政治权力消失,主要用于安排刘姓子孙的享乐。

考古所曾参与了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发掘,出土文物多数收藏在河北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了考古所留下的几件文物。
西汉错金铜豹镇,河北满城陵山汉墓出土

西汉时青铜器除用于显示贵族身份的奢侈品外,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漫长而辉煌的青铜时代彻底结束了。

铁器时代来临了,铁质武器、农具和各种得到普及,社会生产大大提升,对外战争中匈奴人非常惧怕汉军近身肉搏。
西汉错金铁刀,河北满城陵山汉墓出土

西汉时在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的时期,生产和文化进入中国第一个发展高峰,全国各地都出土过规格相同的金饼,象征了西汉鼎盛时期的财富聚集。

但专制集权的弊病也同时被强化,皇帝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弱。因此,汉武帝后期农民又改用石器种地,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半。
西汉金饼,陕西西安汉宣帝杜陵1号陪葬坑出土

西汉还暴露出帝国模式在继承制上的缺点,前期统治者一般英明或精干,后期则昏庸或无能。

西汉在武帝末期已经快亡了,好在有昭宣,但再往后就彻底没救了。

可以说西汉是中国帝制的第一次全套实操,唯一缺憾是没来得及赶上大规模农民起义。
西汉大泉五十货泉,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王莽在众望所归中建立了新朝,继续以长安城为都,改名常安,相信用这类形式上的变化能应对长期积累的危机,

于是,新朝第一位皇帝就成了最后一位皇帝,因为太短命,这个王朝经常在历史叙述中被忽略。

长安城遗址出土了王莽封禅泰山的残缺玉牒,末行最后为“新室昌”三字,却紧挨断口,真是这个短暂又可笑时代的最好标志。
新莽玉牒,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汉魏洛阳城(公元25至534年)

从东汉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又回到了洛阳。

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现在洛阳市东约15千米的地方,紧挨着著名的白马寺,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所在
洛水之阳,仍然是天地之中。

秦代建立了政治上的统一制度,西汉明确了意识形态上的大一统思想,皇帝具有了最专制的权力,也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王朝周期出现了。

基本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只能保证供给有限人口,而帝国统治者们的贪欲随着统治时间增长无限放大。在固定的产出下,统治者每增加一分奢侈,就意味着人民要减少一分口粮。

东汉陶猪圈、陶水井,洛阳汉魏洛阳城东郊保庄遗址出土

于是,中国帝国时代反复上演了旧王朝崩溃和新王朝诞生。

也因此,祖上没落的刘秀依靠“最会用人的皇帝”的人格魅力,在战火风云中建立了东汉新王朝。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周结束400多年后,洛阳再次成为天下之中。

东汉鹿形嵌贝铜镇,河南洛阳后川汉墓出土

东汉时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格外追求,不仅希望能安稳富贵,还希望彻底脱离人间苦海。
因此,可能在西汉时已经进入中国的佛教,在东汉时开始流行,道教在东汉时期也开始形成,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释道儒三教就此齐全。
东汉四神彩绘陶壶,河南洛阳汉河南县城遗址出土

王朝周期是农业文明的帝国制度无法避免的,无论是否有秦代那样的暴政,每个王朝都无法避免。

相比西汉,东汉终于践行了王朝周期,造成又一次人口大消亡,直到集英雄与奸贼于一体的曹操重新安定了北方

在这一时期,距离洛阳很远的长江之畔,建起了一座石头城,标志着中华文明能够以庞大体量和深厚内涵,应对和消化一次次严重危机。

曹魏神兽纹、半圆方枚铜镜,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

曹魏被奉为三国时期的正朔王朝,但存在时间太短,历史遗迹和文物很难与东汉区别,近年洛阳地区发现多座有明确曹魏时期纪年和名号的墓葬。
这件珍贵的曹魏时期铜镜,镜纽左右各有一只凤鸟,纽上下有竖排篆书铭文“位至三公”。

秦汉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东汉为三公并列制,魏晋后开始形成三省六部制度。

曹魏“位置三公”铜镜,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定都洛阳,他在汉献帝让位后兴奋地说,“今天终于知道古代的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几十年后,禅让再次上演,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西晋建立在曹魏几十年经营基础之上,孙吴政权期间江南也得到了比东汉时更大程度的开发,因此三分归晋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的洛阳城再次变得繁花似锦,贵族的财富多到可以公开比富。

魏晋铜带钩,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

但统一的西晋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的丑行超过历代,而且是制度的、公开的、合法的黑暗。

于是,短暂统一后的西晋很快在内讧和外敌夹击下灭亡,黄河流域特别是洛阳陷入战乱的苦海。

中国也由此进入最长的一次全国性分裂,前后历经三百余年,这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大曲折和倒退。
西晋青釉人物瓷瓶,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

虽然有时局部的分裂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总体上大一统是一致的政治理念和天下百姓的向往,而且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更强化了对大一统的期盼。

这种理念是全方位的,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深刻认同,他们也希望统一,希望自己成为中国。

经过十六国的纷乱和前秦的昙花一现,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小铜人,河南汉魏洛阳城太学遗址出土

北魏在承继魏晋洛阳城基础上,吸收了南朝建康城规划,承袭了传统的“择中建都”的理念,形成完整和规整的都城中轴线。

北魏还结束了大都无城的历史,修建了矩形的外城墙,开启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先河,并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

北魏兽面纹瓦当,河南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出土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河西走廊和南方沿海再次深入中国内地,成为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南北方人民的精神支柱。

于是,佛教在大江南北全面兴盛,奠定了中国最大宗教的地位,佛教这种外来的思想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皇家佛寺,位于北魏宫城西南侧,布局以佛塔为中心,面积达9万平方米。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文献记载永宁寺佛塔高四十丈,相当于近140米,当时在百里内都能看到,是中国古代难得的高大土木建筑。
考古所在1963年对塔基进行勘察,1979年后进行发掘,出土大量佛教泥塑残像和石雕、瓦当等建筑材料。
北魏塑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石雕兽首是永宁寺塔基座侧面的饰件,兽首头部方形,头顶双角,凸眼短鼻,阔口大张,齿舌毕露,神态威猛。

永宁寺石兽首与东魏、北齐同类石刻相比,造型更为古朴雄浑,堪称北魏建筑石刻艺术的精品。

北魏石雕兽首,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佛教泥塑残像有大小两种,大像为佛和菩萨造像,小像多为贴置墙壁上的影塑,包括飞天、比丘以及世俗供养人像。

全由手工塑制,泥质细腻,淘洗匀净,由于曾遭大火焚烧,已成坚硬的陶质。

北魏佛头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这些塑像造型精致,形态生动,超出同时期石窟中泥塑的艺术水平,是北朝雕塑艺术的精品。

北魏造像以微笑著称,观赏时从侧面更能看到被称为“东方微笑”的艺术成就。

北魏菩萨头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永宁寺塑像另一类是世俗供养人,高冠大履褒衣博带的上层人物,也有男女侍仆侍卫武士等,模拟着皇室供养佛的行列。
北魏人物头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泥塑的面貌传神,富有个性,人物的发髻、冠帽、衣袍、鞋履等,刻画得细致逼真。

北魏和北朝时期的塑像出土比较多,北方各省和市县博物馆都有大量展出,但永宁寺塑像是明确的皇家水平,代表了当时泥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魏人物立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永宁寺塑像果然名不虚传。

不知道,永宁寺的斋饭是不是也名不虚传。

北魏人物坐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北朝邺都(公元550至557年)

北魏孝文帝推动的民族融合太著名了,著名到北魏似乎只有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朝代。

北魏终于统一了北方,为人口和生产恢复创造了一段黄金岁月,为接下来的彻底统一做好了准备。

北魏还在文化上带来了武与开放之风,给中原农耕文明注入了草原气息和活力,有观点认为盛唐充满了北魏的基因。

因此,虽然北魏末年出现动乱,虽然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但天下再次大一统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西魏和北周定都长安,东魏和北齐定都邺城。

关于邺城的位置,有的说属于河北,有的说属于河南,但河北邯郸市磁县发现了北朝墓地,主要是东魏和北齐的高级贵族墓。

北齐人面、狮面镇墓兽,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1987至1989年在磁县湾漳村发掘了一座北齐帝王级墓,距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约10千米。
这座墓规模宏大,虽早年被盗,仍出土了2200余件文物,墓道和墓室还有大型壁画,推测墓主可能是北齐皇帝高洋

出土文物分归考古所和河北,现在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标牌上直接说出自高洋墓。

从北朝起骆驼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形象,象征与西域和更远方的联系。

北齐骆驼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皇帝的墓中也不免俗地陪葬进六畜。

北齐陶牛、马、猪、羊、狗,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墓中出土最多的是陶俑,达1800余件,绝大多数为仪仗侍卫俑,有少量镇墓俑和侍仆俑等。

这些专为皇帝陪葬的陶俑制作非常精致,烧好后还进行悉心彩绘,色彩难得的保存很好

北齐按盾武士俑、仪卫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按盾武士俑和甲胄骑兵俑都堪称北朝陶俑中的精品

北齐甲胄骑兵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按盾武士俑宽鼻,阔口,双目圆睁,右手握拳,左手按一面浮塑兽首的长盾。
头戴兜鍪,额前有冲角,上身穿朱红色窄袖衣,下着白色大口裤,外罩铠甲,前胸、后背各有两个圆护,腰束宽带,肩加披膊,腿前裹有甲裙。

北齐按盾武士俑、仪卫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墓中还有很多精品陶俑,有一件两个陶俑连在一起的双人俑,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北齐双人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这件头戴笼冠身穿博服的陶俑跳的好开心啊,换身衣服进迪厅没问题。

北齐舞蹈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这位胡服老人也随着鼓乐欣然起舞。

北齐胡人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这座墓中最珍贵的是2件大型文吏俑,也称门吏俑,身高1.42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陶俑。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了1件,另1件在河北博物院展出。

俑头戴黑色平巾帻,上穿粉白色圆领衣,外套朱红色高领广袖褶服,外罩两裆,下穿白色大口裤,足穿黑色笏头履,双臂交拱于胸前。

北齐文吏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俑的相方正丰满,额头宽阔双眉弯曲起脊,鼻梁高耸,双唇微张。

北齐高氏皇族的显性基因不错,男丁个个都是大帅哥,但整个家族又带有明显的神经质,表现为极度狂躁和自恋,也让北齐的雕像不再微笑,变得冷峻和目空一切。

文物太多了,
照片发不完,根本发不完。
周秦两汉和曹魏西晋北朝精华尽现,

下篇继续唐宋元明清吧。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