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
从洛阳到长安
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以来去了三回,把大厅和二三四层的文物挨个拍了一遍。
所以给参观者的感觉,四层的展品挺多,但多的有点乱,看不出层次和与主题的联系。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四层的展览还要先从三层的尾声开始。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洛邑,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
因此,周天子成为文明天下的象征,无论是南方的楚还是西方的秦,在实力膨胀到极点时,最想做的是用洛阳城里的鼎来表明自己的地位。
在河南省洛阳,发现了两座相距不远的周代城址,其中位于市区涧河两岸的城址被认为是东周时的王城,另一座被认为是成周城。
东周石编磬,河南洛阳东周城遗址出土
东周时诸侯势力扩张,各国都有自己的青铜铸造工业,青铜器被大量生产。
春秋时期出现不少新式器形,生产工艺达到新高度,器型风格清新。进入战国后,青铜器从礼器转变为生活实用器,不再代表等级制度,铭文内容也由记载诸侯活动,变为记录制造者或器物重量。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全国,并以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的经济、文化政策,配合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大一统体系。
从此,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格局再未改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战国中期,秦国在咸阳立都,一统天下后成为了秦朝的帝都。
西安秦代考古主要由陕西方面做的,社科院考古所做了阿房宫遗址发掘,但最后证明秦代并未建成阿房宫,只堆了一个超大的夯土台基,所以考古博物馆里的帝国时代展览只能从西汉的长安讲起。
西汉初期刘邦短暂定都洛阳,然后选择了富饶的关中,在秦咸阳城附近建立了新城,公元前201年命名为长安。
从此,长安这个名称就与中国历史紧密结合,现在中国政治中心的最宽大街仍以长安命名。
长安是西汉时期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
考古没有发现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的外城墙,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早期大都无城的传统,显示出中央王朝的极度自信。
西汉还开疆拓土,西域和南越等都纳入版图,为中国辽阔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青龙瓦当,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而且,汉从此成为了中国主体民族和文化的名称。
西汉王朝在长安城建造了非常宏伟的宫殿群,还在城外的咸阳原上修建了一座座帝后陵园,每座陵园旁建有上万人口的陵邑,由此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群。
西汉是在秦朝的废墟上建立的,但延习了秦的帝国制度和行政体系,在中央实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以尚书典掌机要,形成内朝。
西汉前期各封国有较强独立性,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后,封国的政治权力消失,主要用于安排刘姓子孙的享乐。
西汉时青铜器除用于显示贵族身份的奢侈品外,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漫长而辉煌的青铜时代彻底结束了。
西汉时在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的时期,生产和文化进入中国第一个发展高峰,全国各地都出土过规格相同的金饼,象征了西汉鼎盛时期的财富聚集。
西汉还暴露出帝国模式在继承制上的缺点,前期统治者一般英明或精干,后期则昏庸或无能。
西汉在武帝末期已经快亡了,好在有昭宣,但再往后就彻底没救了。
王莽在众望所归中建立了新朝,继续以长安城为都,改名常安,相信用这类形式上的变化能应对长期积累的危机,
于是,新朝第一位皇帝就成了最后一位皇帝,因为太短命,这个王朝经常在历史叙述中被忽略。
从东汉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又回到了洛阳。
秦代建立了政治上的统一制度,西汉明确了意识形态上的大一统思想,皇帝具有了最专制的权力,也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王朝周期出现了。
基本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只能保证供给有限人口,而帝国统治者们的贪欲随着统治时间增长无限放大。在固定的产出下,统治者每增加一分奢侈,就意味着人民要减少一分口粮。
东汉陶猪圈、陶水井,洛阳汉魏洛阳城东郊保庄遗址出土
于是,中国帝国时代反复上演了旧王朝崩溃和新王朝诞生。
东汉鹿形嵌贝铜镇,河南洛阳后川汉墓出土
王朝周期是农业文明的帝国制度无法避免的,无论是否有秦代那样的暴政,每个王朝都无法避免。
相比西汉,东汉终于践行了王朝周期,造成又一次人口大消亡,直到集英雄与奸贼于一体的曹操重新安定了北方。
在这一时期,距离洛阳很远的长江之畔,建起了一座石头城,标志着中华文明能够以庞大体量和深厚内涵,应对和消化一次次严重危机。
曹魏神兽纹、半圆方枚铜镜,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
秦汉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东汉为三公并列制,魏晋后开始形成三省六部制度。
西晋建立在曹魏几十年经营基础之上,孙吴政权期间江南也得到了比东汉时更大程度的开发,因此三分归晋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的洛阳城再次变得繁花似锦,贵族的财富多到可以公开比富。
但统一的西晋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的丑行超过历代,而且是制度的、公开的、合法的黑暗。
于是,短暂统一后的西晋很快在内讧和外敌夹击下灭亡,黄河流域特别是洛阳陷入战乱的苦海。
虽然有时局部的分裂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总体上大一统是一致的政治理念和天下百姓的向往,而且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更强化了对大一统的期盼。
这种理念是全方位的,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深刻认同,他们也希望统一,希望自己成为中国。
经过十六国的纷乱和前秦的昙花一现,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在承继魏晋洛阳城基础上,吸收了南朝建康城规划,承袭了传统的“择中建都”的理念,形成完整和规整的都城中轴线。
北魏兽面纹瓦当,河南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出土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河西走廊和南方沿海再次深入中国内地,成为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南北方人民的精神支柱。
于是,佛教在大江南北全面兴盛,奠定了中国最大宗教的地位,佛教这种外来的思想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永宁寺石兽首与东魏、北齐同类石刻相比,造型更为古朴雄浑,堪称北魏建筑石刻艺术的精品。
北魏石雕兽首,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泥像全由手工塑制,泥质细腻,淘洗匀净,由于曾遭大火焚烧,已成坚硬的陶质。
北魏佛头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北魏造像以微笑著称,观赏时从侧面更能看到被称为“东方微笑”的艺术成就。
北魏菩萨头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泥塑的面貌传神,富有个性,人物的发髻、冠帽、衣袍、鞋履等,刻画得细致逼真。
北魏人物立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不知道,永宁寺的斋饭是不是也名不虚传。
北魏人物坐像,河南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北魏孝文帝推动的民族融合太著名了,著名到北魏似乎只有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朝代。
北魏还在文化上带来了勇武与开放之风,给中原农耕文明注入了草原气息和活力,有观点认为盛唐充满了北魏的基因。
关于邺城的位置,有的说属于河北,有的说属于河南,但河北邯郸市磁县发现了北朝墓地,主要是东魏和北齐的高级贵族墓。
北齐人面、狮面镇墓兽,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出土文物分归考古所和河北,现在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标牌上直接说出自高洋墓。
从北朝起骆驼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形象,象征与西域和更远方的联系。
北齐骆驼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皇帝的墓中也不免俗地陪葬进六畜。
这些专为皇帝陪葬的陶俑制作非常精致,烧好后还进行悉心彩绘,色彩难得的保存很好。
北齐按盾武士俑、仪卫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北齐甲胄骑兵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北齐按盾武士俑、仪卫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墓中还有很多精品陶俑,有一件两个陶俑连在一起的双人俑,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北齐双人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这件头戴笼冠身穿博服的陶俑跳的好开心啊,换身衣服进迪厅没问题。
北齐舞蹈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这位胡服老人也随着鼓乐欣然起舞。
北齐胡人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俑头戴黑色平巾帻,上穿粉白色圆领衣,外套朱红色高领广袖褶服,外罩两裆,下穿白色大口裤,足穿黑色笏头履,双臂交拱于胸前。
北齐文吏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
北齐高氏皇族的显性基因不错,男丁个个都是大帅哥,但整个家族又带有明显的神经质,表现为极度狂躁和自恋,也让北齐的雕像不再微笑,变得冷峻和目空一切。
下篇继续唐宋元明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