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七 )元末明初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文化   2024-11-16 23:09   北京  

公元前196年的那个春日,韩信在被推暗室的那一刻,脑海里应该想起那些浓缩了他一生的语:

一饭千金、‌指桑骂槐、胯下之辱、‌推陈出新、国士无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解衣推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多多益善、战无不胜、鸟尽弓藏……

当然,他一定更想到那个明月的夜晚

几十年后,司马迁用史诗般的语言记述了韩信由34个成语贯穿起的一生,并表达了无限同情和感慨‌。
再后来,班固和司马光也把韩信的故事写入了《汉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
到了元代,波澜壮阔又极富戏剧冲突的楚汉战争,成了说书戏曲的最爱,一个个历史片段以新的面貌再现在舞台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成了精炼历史和极具哲辩思维的成语。

这时,浮梁县的瓷器也全面繁荣,二元配方制作出了高大洁白的瓷胎,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出了分层又晕染的图画,原本日常所用的瓷器成为了艺术品。
著名的元青花由此诞生,并影响到整个亚欧大陆。

到了元末明初,这种原为外销伊斯兰地区的青白风格,又被赋予了祭祀和祭奠的意义,历史人物和元杂剧故事大量绘画到青花瓷上。

公元1392年,明朝开国功臣和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去逝,悲痛的洪武皇帝赏赐了一瓶御酒来祭典。
御酒盛装在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图案的青花梅瓶里,大概在朱元璋的心中,沐英就像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那样伟大。

葬礼后,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作为沐英的陪葬物,长埋入南京将军山的墓中。

1950年,将军山南麓的沐英墓被盗,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据说从墓中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以5根金条买下,两年后无偿捐献给国家,收藏到南京市博物馆
当时,国内对元青花还没有明确认识,但文物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它的巨大价值,入馆那天起,就只对外展出萧何的那一面,韩信那一面从不展出,也没照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14世纪中国青花瓷研究不断深入,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被认为在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上均达到了当时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成就被陶瓷界尊称为“中国青花瓷王”。
进入新世纪后,元青花成为了全民收藏的热门,国内市场上仅鬼谷子下山大罐就有30万件。

于是,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不再日常展出,2013年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更是只在特展时才拿出来。

南京有两个叫南京的博物馆,一个是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京博物院,另一个是南京市博物馆,最初设在朝天宫,现在综合了好几家市级博物馆,称为南京市博物总馆。

2024年1月,到南京看南京博物院的玉器大展,顺路去朝天宫,果然没有见到这件镇馆之宝的梅瓶。

好在不久得到消息,2024年五一起,在南京市六朝博物馆举办《只此中国色 · 青》展览。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青色彩,展品以青色系瓷器为主,其中最重磅的就是几年未展出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展览在五一开幕,历经最热的暑期,好在展览为期半年,拖到快闭幕才去看了。
1月时已经去过六朝博物馆,因此熟门熟路,在动卧上睡了一觉,七点钟从南京站跟早高峰一起坐地铁到大行宫站,溜溜嗒嗒路过总统府,就到了六朝博物馆。

北京到南京,又来了。

一开门就进去了,直奔萧何和韩信。
在青花瓷单元的C位,终于看到了这件其实早已非常熟悉的顶级国宝。

顺便说一句,六朝博物馆是收费的,虽然不多,但足够阻止大批把博物馆当旅游景点的,因此1月和10月两次去六朝博物馆体验感都不错。

也许是收费吧,也许是工作日吧,也许是一开门就进去,也许是直奔展厅最深处,总之展厅里没人,连工作人员都没有。

在空旷又寂静的空间里近近地欣赏,感觉2200年前的萧何和韩信,800年前朱元璋和沐英,还有那群不知名的工匠们,就在眼前。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高44.1cm,口径5.5cm,底径13cm,瓷质,白胎,白釉青花,底露胎。无盖,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深腹,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浅圈足。
器身满绘青花图案,共六层纹样,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呈色稳定,虽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

器身上能明显看到一圈接痕,瓷器烧造后会缩小三分之一,14世纪时还无法解决接大型瓷器的接痕问题,这也成了元代和明代早期梅瓶的一大特征。

瓶口外壁绘杂宝覆莲纹,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

14世纪青花是中国瓷器中的佼佼者,它用素胎勾画,钴料呈色,将传统水墨画技法在瓷器上充分展现,达成白底蓝花的釉下彩绘效果,明净素雅,赏心悦目。

瓶腹部主体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
梅瓶上的所有图案、花纹都是一笔点画完成,流畅有力,不同于现在常见的青花分染。
这可不是一般的功力,有说法是元代时文人受到歧视,被迫转为画工,因此大大提升了元代瓷器的绘画水平,也使元青花绘画具有后世很难模仿的那种意境。

因此,一件现代高仿的成本也要几十万啊。

梅瓶的胫部绘有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其间以莲瓣纹间隔。传统认为元代青花的胫部仰莲瓣相间,明代青花的不相间,以此为元明青花的区别。
从考古来看,目前仅有一件人物纹青花匜出自元代墓葬,物件不大,人物形象也比较简略。

相比之下,大型和复杂精美的人物故事画的青花瓷都出自明代早期墓葬,而且全部是汉族人物形象和故事。

因此,也许人物青花瓷发源于元代后期,而人物故事画青花瓷是明代初期皇帝专为皇族和功臣去逝后赏赐所用。

所以这件梅瓶现在断代为元末明初,元青花只是一个通称,严格来说应该是14世纪中国青花瓷。

元代青花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有出道即巅峰的感觉,明洪武时期的青花有一些逊色,到永宣时期重新达到高峰。

大概是因为原料吧,元代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充足,永宣时郑和下西洋又带回很多,这种低锰高铁的钴蓝料使青花成色十分浓艳。

苏麻离青就是中国陶瓷史的最大传奇,现在还不能真正说清出产的具体地方,所含的成分也不能说全部确定。
因此现在复制的苏麻离青能实现高铁低锰,釉聚处会出现黑褐色结晶斑,但整体感觉还似乎与历史上的苏料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要既能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又要色彩分层,还要有一定晕染,真不容易啊。

当然,这件梅瓶之所以珍贵,更在于以非常罕见的人物故事图纹装饰,并且达到极高的绘画水平。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元青花或14世纪中国青花瓷不到400件,其中人物故事画的少之又少,国内现存的人物故事画元青花都是从墓葬中出土的。
与“昭君出塞图”、“周亚夫屯军细柳营”、“三顾茅庐”、“四爱图”、“鬼谷子下山图”等相比,萧何月下追韩信无疑是最精美的。
现在来细细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下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吧。

正面是萧何,头戴官帽,左手紧握缰绳,右手挥动着马鞭,身体也随着马的疾弛上下颠簸着,他的须髯和马尾都迎风飞扬,突显留住韩信这位无双国士的急切心情。

马的表情也很紧崩,双目圆睁,肌肉紧在一起,正在全力地奔跑。
看到一些仿品,骑马疾驰的那种迎风动感表现不出来,萧何那种急切的神情更没有。

这件梅瓶应该是专供皇家生产的,从制瓷到画工都非常精细,烧制后画面也没有变形,这种艺术成就应该是很难模仿的。

努力地转到梅瓶的一侧,可以看到阻挡住韩信的寒溪和在将船停在河边的艄公。

虽然看得很费劲,但还是能全面看到。

艄公手持木桨伫立在船头,船下水波涟涟。
艄公的姿态非常放松,似乎全身重量都倚在木桨上,身上衣服的补丁清晰可见,能在这么小地方画出来,还能不变形的烧出来,绘画和烧制之功可见。

艄公应该是在等待着岸上的那位渡客。

那位渡客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直看不到的韩信。

转到梅瓶的另一面,最大角度也只能看到韩信牵着的那匹马。

与萧何骑着飞驰的马相比,韩信牵着的马非常松驰,慢悠悠地正在踱步,虽然没看到韩信,但已经可见他满腹心事、在河边踌躇的样子。

几十年来韩信那一面都没展示过,近年央视的一部电视节目中有了展示,但仔细看后,电视片截图中的马与真品的马有细节上的差别,因此无法说电视片中的是不是真品。
大概因此吧,鬼谷子下山从罐到瓶到盘全都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却没有一件。
不过从电视片中还是能最大程度展示出梅瓶上韩信的形象,他面对滚滚河水思绪万千,是走是留犹豫不决
史记已经告诉了答案,萧何追上并说服了韩信,从此开启了壮阔的楚汉战争。
五年后,西汉王朝统一了天下,然后就是另一段历史了。
在新的历史中,萧何没有错,韩信没有错,刘邦和吕雉也没有错,过去他们聚在一起也没有错,但现在他们再聚在一起就一定有人错了。
也许时光应该永远定格在萧何策马狂奔、韩信河边踌躇不定、老艄公立桨期待的那个瞬间。

就如同这件梅瓶。

最后,再在视频中仔细欣赏这件连接了公元前2世纪、公元14世纪和公元20世纪的顶级国宝吧。

尤其是配上韩信应该最想听的《爱死了昨天》。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