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一)陶寺文化彩绘龙纹陶盘

文化   文化   2024-02-11 02:11   北京  

十二年一轮,今年又是龙年。
红火火的春节里,奉上一件彩绘红龙的超级国宝文物。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陶寺文化彩绘龙纹陶盘。

这件龙盘非常著名,在中国龙形象的演化中地位重要,象征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在各种场合被用作陶寺文化的标志,在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但这件龙盘自出土后一直深藏在社科院考古所,四十年间大概只在2010年首都博物馆考古所成立六十周年展,还有2021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陶寺文物展中展出过。

2023年10月,中国考古博物馆终于对外开放,这件龙盘作为新石器时代展厅的核心文物,也在陶寺遗址单元中展出了。

龙盘的线图放大成背景墙,下方陶寺的代表性礼器并排陈列,龙盘居于正中C位,非常显眼。

只要能抢到考古博物馆的票,就能看到它。

龙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凝聚的最强符号,龙与龙的文化渗透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从考古来看,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查海文化最早出现了龙的形象,距今约6400多年的仰韶文化出现了用蚌壳摆成的龙,距今约5500年的凌家滩文化出现了雕刻的玉龙,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更是出现了玉猪龙和C形玉龙。

这些不同地区史前文化的龙还保留有各种动物的特征,代表了原始神灵崇拜,此后随着文化交流融合,这种被广泛认可的神兽的样貌开始趋向一致,成为跨地区和血缘人群的共同信仰象征。

陶寺龙盘上的龙,正是形象初步统一的龙,这也与陶寺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相吻合。

在陶寺龙的基础上,二里头文化龙和商代龙更具有人格特点,奠定了中国龙的基本形象和象征。

距今5300年前,环太湖的良渚文化率先进入文明阶段,以玉帛古国模式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国家。

良渚古国存在一千年后终结,长江下游文明发展进入低潮,而黄河中游的中原再次成为文明潮高峰。

4300年前,一座超大型古国都邑在山西南部崛起,这就是陶寺古国,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相当,过去归入龙山文化,现在一般称为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汾河东岸,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主体年代距今约4300至3900年,1978年开始正式发掘,发现了王族墓地、王宫、郭城、观象台、居住区、手工业区。

陶寺出土了以龙盘为代表的陶礼器群,以石磬、土鼓等组成的礼乐器,还出土了已知最早的复合范铜器,更发现了有朱书文字的陶扁壶,证明陶寺已经达到了国家程度,而且被认为可能是传说中的尧的都城。

龙盘上的龙纹现在是陶寺的LOGO,目前一共发现了4件彩绘龙盘。

1980年的秋天,考古人员在清理陶寺墓地的M3016大墓时,出土一件非常大的陶盘,上面有彩绘龙形图案,一看就是王者之器,这是陶寺发现的第一个龙盘,编号M3016:9

此后,又相继在大型墓M3072、M3073和M2001中出土3件龙盘,这4件龙盘大小基本相同,盘口一般直径35到40厘米,盘底直径12至15厘米,高在7至12厘米之间。

目前,M3016的龙盘在山西博物院展出,M3072和M3073龙盘在考古博物馆展出M2001龙盘在临汾博物馆展出

M3016龙盘盘口直径36.6厘米、底径15厘米、腹部深6.2厘米、盘体整体高6.8厘米。

曾经2次在山西博物院看过它,还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上看过,保存较好,纹饰图案也比较清晰,就是色彩发暗

还没看过临汾博物馆的M2001龙盘,下次再去山西要去晋南了,去临汾和陶寺。

考古人员对出土龙盘的4座墓进行了分期,认为都属于陶寺文化早期,埋葬年代最早的是M3072,然后是M3073,再是M2001,最后是M3016。

4件龙盘的纹饰形态也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与墓葬年代顺序相同的时代变化,比较晚的M2001与M3016的龙口中无牙,出现了宽阔且微凸的前额,上颚隆起出鼻头,更像后世的龙。

M3073龙盘是4件陶寺龙盘中唯一用红白两色彩绘的,但是保存最不好的,红彩脱落严重,原来以红白两色绘的蟠龙纹变成黑白纹了,好在龙头及躯干轮廓还能看到。

M3072与M3073龙盘年代较早,盘的口沿无装饰,而M2001与M3016的盘口有黑、白、红条纹形成的彩色装饰

M3072与M3073的龙口中有明显两排牙齿。
编号M3072:6的龙盘保存最好,图案最清晰,时代也最早,一经出土就被视为国宝,2013年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曾经在山西博物院看过M3072龙盘的复制品,当时觉得做得太红太艳太新了,看到考古博物馆展出的真品,发现复制品做得挺像。

因为真品保存得相当好,颜色真是红得发艳,要不是仔细看几道修复接缝和片片土沁,真难相信这是4000年前的陶盘。

编号是M3072:6的龙盘保存最好,图案最清晰,盘口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部深7.8厘米、盘体整体高9厘米。
盘为褐色胎,内壁及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唇、沿面涂红,内壁用红彩绘蟠龙纹,只有龙尾彩绘脱落而不见,剩下黑色盘心。

龙是由现实中多种动物特征组合成的灵兽,经过了几千年的形象演变。
陶寺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是满天星斗的古国时代,陶寺遗址是当时少有的大型城邑。

现在研究认为,陶寺是在本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基础上,融入北方外来文化发展形成的,出土文物也有各地文化的强烈融合色彩,达到很高文明程度。

陶寺很可能是因为控制了运城盐池,又处于晋南交通要冲,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汇集了各方文化精髓,产生出了象征王权的礼制,出现形象更统一的龙,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陶寺是尧舜之城,如果二里头是夏都,那从陶寺龙盘到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的演进脉落也说得通了。

当然,前提是如果。

因此,M3072虽然仍然有长长的身子,仍然没有四肢,但已经不再是一条盘曲的蛇,而是一只条有更多神话色彩特征的蟠龙。

首先远远地一眼就能看到,龙身上有大块的鳞状斑纹,有人认为这像鳄鱼的鳞甲。

近了看,就能看到最不同于蛇、猪、马形象的龙首。

通过龙首就能看出陶寺龙是真正意义上的的雏形,是与后世龙最有直接渊源关系的龙形象。

在陶寺龙的头部两侧有红彩方块,可能是简化形态的双耳,也有说是龙角,蛇肯定是既无耳也无角。
龙首还有长长的颌,嘴里是锯齿状牙齿,这与蛇常见的两颗毒牙明显不同。

龙嘴里衔着枝状物,十分罕见,有说是龙的长舌,有说是稷黍禾苗,象征神龙带来谷种和大丰收的福气。

无论哪种解释更接近古人的思维,这条龙都已经远远超出对自然的描绘和祈福,代表了当时人们心灵中更崇高的信仰,也不是当时一般人能搬拥有的。

拥有龙盘的人,一定是掌握了当时的最高话语权,居于陶寺社会顶层的人。

陶寺清理的1000多座墓葬中,出土龙盘的4座墓都是规模超大和有丰富随葬品,应该都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陶寺王,稀有的龙盘也就是标志等级与地位的象征物。
龙盘在墓室中都摆放于墓主人右侧偏上部,每座墓中的位置都一样,数量也都是1件,说明这是一种固定制度。

大墓中还出土了鼍鼓、石磬、厨刀、大口罐等同样不见于其他墓的文化,摆好位置和数量也是固定的,说明墓中龙盘等器物是专用于某种仪式与场合的,也就是礼器。

陶寺大墓的专用礼器和固定位置数量的规制,表明这就是最早可见的礼制,与成组的乐器相配,就是礼乐。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与重要内容,龙盘也就是中国早期礼制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

龙也应该在当时已经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而且历代陶寺王都有龙盘,陶寺的龙纹也许就可称为当时的国徽。

龙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经过历代不断丰富完善,最终形成现在的龙形象,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陶寺蟠龙与二里头文化、商、周及后世的龙最有直接渊源关系。
陶寺文化因为具有强烈的天下之中色彩,被称为最初的中国。

那么,陶寺龙就是最早的中国龙!

最后通过视频
仔细欣赏这件最早的中国龙吧
龙年大吉

万事如意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