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 · 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二)他的弟兄

文化   2024-11-24 00:24   北京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进行了明朝开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对36名在世功臣封爵。

此后,随着明朝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持续,朱元璋在十多年间,又陆续封赏了数十位功臣。

这些人中,李善长等六公和汤和等二十八侯功劳最大、权职最重,组成淮西集团,是朱元璋的老弟兄和政权核心。

不过这些人也逐渐成为了朱元璋的心病,汤和是其中少有善终的,待遇也最高,逝后被追封为东瓯王。

1973年,发掘了位于蚌埠市东郊曹山的汤和墓,清理出100多件汤和生前所用器物,另有一件大型元青花盖罐,也许是朱元璋为汤和葬礼赏赐的御酒罐,也是此次展览的一件重磅展品。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元

1973年蚌埠汤和墓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这件兽耳兽罐体型硕大,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而且有宝珠钮的罐盖,保存得非常完整,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相比之下,出土的明代初期画有人物故事的青花梅瓶都没盖,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是有盖的,说明这些用于礼器的高等级青花器原本都是有盖的。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广德乡)人,一生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任统兵元帅、中书左丞、平章政事、御史大夫、征南将军、征西将军等职。洪武三年(1370)封中山侯,后改封信国公。

汤和早年曾因嗜酒乱言,被朱元璋记了一辈子,好在他后来一直很清醒,虽是武将出身但比那些文臣们看得更明白,又在各种机缘之下终得善终。

就像展览中的汤和墓其他文物,与御赐的青花兽耳罐相比都非常低调,尤其是银勺银筷银碟银杯银壶,经过几百年全黑得不起眼了。

瓷盖罐、铜镜、银器,明

1973年蚌埠汤和墓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的另一件重磅瓷器展品也出自明初的功臣墓,非常难得的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盖罐。

这件红盖罐具有元代釉里红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元代釉里红器中非常少见的大型器件,以开光花鸟纹装饰,在呈色效果上存在不匀称局部晕散等现象。

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盖罐,元

1955年合肥王珪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王珪(?-1392年),合肥人,元末募集乡民守卫庐州,自称万户,后率部投奔朱元璋,官至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去逝,归葬合肥。

王珪在明朝史料中有不到200字的小传,应该不很重要,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记载。

不过他肯定算善终,因为1955年在合肥的安徽农学院附近发现了他的墓,已被盗,但出土了这件元釉里红大罐,可见当年也算风光。

釉里红是元代出现的釉下彩,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因为铜元素非常活跃,所以在无法准确控制窑温的元明时期,烧制非常困难。

元代釉里红的呈色比较鲜艳,但晕散问题无法解决,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技术退化,烧出来的大多呈灰色。

这件大罐的盖子就有些烧过了,罐身也只有一面的开光算成功,图案比较清晰,

汤和和王珪生前地位不同,但都闯过南征北战的血雨腥风,也熬过了杯觥交错的暗藏杀机,荣辱与共的手足情和君臣意,就全在并排展出的青花和釉里红大罐里了。

展览中还展出从其他善终的开国功臣墓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或因谨小慎微、或因不在权力中心而躲过劫难的人们,总算为六朝金粉地带来了一丝岁月静好。

吴祯(1328年-1379年),定远人,至正十二年(1352)投朱元璋,洪武三年被封为靖海侯,洪武十二年卒,被追封为海国公。

梅瓶在历史上有酒具和陈设器等不同功能,明代初年基本上出现于功臣贵族墓葬中,成为一种礼器。

白釉梅瓶,明

南京岗子村吴祯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俞通海(1330-1367),明朝开国将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阵亡,追封为豫国公后改封虢国公。

其夫人於氏卒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墓中出土的梅瓶整体线条柔和流畅,造型端庄优雅,所施青釉厚润欲滴,晶莹似玉,表现出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审美趣味。

龙泉窑青釉瓷梅瓶,明

南京戚家山於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陈闻(1332-1414),合肥人,明初将领,官至成都右卫指挥同知,平江伯陈瑄之父。

玉壶春瓶就是一个随身携带的酒瓶,不可能做得太大,否则瓶子加上酒就根本拿不动,所以收藏者要注意啊。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

1973年合肥蜀山公社陈闻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宋晟(?-1407),定远人,自幼随父宋朝用、兄宋国兴征战,功勋卓著,拜平羌将军。永乐三年(1405)封西宁侯,永乐五年(1407)病逝于肃州,明末追封宁国公。

白釉梨壶,明

南京郞家山宋晟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宋晟自洪武十二年(1379)起出镇凉州,抵御北元及西番进犯,曾率军远袭哈密,并随大将蓝玉远征罕东,使明朝军威远播至西域。

白釉高足碗,明

南京郎家山宋晟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建文帝即位后,宋晟再镇凉州,靖难之役中没有出兵征讨燕军,朱棣夺取政权后很快就到南京觐见,深受依重,两个儿子分别娶成祖之女安成公主、咸宁公主,显赫一时。

朱元璋费尽心机为儿子孙子除去权杖上的荆刺,但把真能打仗和干事的全弄没了。

白釉玉壶春瓶,明

南京郎家山宋晟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俞通源(?-1389年),字百川,庐州人,虢国公俞通海之弟,至正十五年(1355)随其兄投归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封南安侯,后参与伐四川、抚甘肃、攻云南,征广南,皆有功。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诏令还乡,未行即卒。

白玉带板,明

南京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带板为白玉质,光素无纹饰,洁白细腻,温润晶莹,部分有黄色沁斑。

共二十一块,包括8块长方形带板,5块桃形带板,2块圭形铊尾,2块玦形带环,2枚带扣,2枚钉形配件,形制不同于永乐后统一的明代带板规制。

洪武年间,关于腰带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四品用金,五品用银角钑花,六、七品用银,八、九品用乌角。

墓主俞通源为明初大将,戎马一生,立无数战功,被封为南安侯,按规定享用玉带。

宋朝用,明朝开国功臣宋晟的父亲,与其子宋国兴、宋晟随从朱元璋征战,因战功官至元帅,整个宋氏家族在明代也居于显赫地位。

此件为男子束发冠,冠面有五道凸线状直梁,除起装饰作用外,还可根据数量辨别官员的品级。

《明会典》载“三品冠五梁,革带,用金。”

金束发冠,明

南京郎家山宋朝用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沐晟(1368-1439),字景茂,明初将领,黔宁王沐英次子,自小沉稳好读书,为朱元璋喜爱。

洪武三十一年(1398)承袭西平侯爵位。永乐四年(1406),因征讨交趾有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卒于军中,追封定远王。

沐晟作为官二代不算很能打,好在正统十四年前就去逝了,总算没赶上土木堡。

“佛”字金簪、竹节形金钗,明

南京沐晟墓、宋晟母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康茂才(1314-1370),字寿卿,湖广蕲州人,曾任元朝宣慰使,1355年归降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后随徐达率军北伐。洪武三年(1370)病死军中,追封蕲国公。

康茂才算是朱元璋的老大哥了,虽不是淮西人,但跟着徐达,所以去逝的正是时候。

银碗,明

南京安怀村康茂才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说了这么多朱元璋的弟兄和侄儿们,展览里还有他的另一位老大哥,但只有一件文物,因为他全家都让朱元璋over了。

这就是被比为汉初萧何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淮西集团之首的李善长。

李善长画像,明

屯溪区博物馆藏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人,自幼读书善谋。

元至正十四年(1354),李善长投朱元璋,参与军机重事,开始了二人半个世纪的相随相伴。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后封宣国公。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李善长任太子少师、上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位列诸公之首。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株连甚众,李善长全身。

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发李善长弟李存义为胡惟庸党,仍躲过一劫。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被告发称知胡惟庸谋逆而不揭发,已经76岁的他终于躲不过去了,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斩。

就这样吧,无论朱元璋的这些老兄弟们下场如何,好歹他们的名字还留在了史书里,不像朱元璋的那座中都城,很长时间湮没在历史中。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凤阳的那座中都城,虽然是一座废都,却承载过无数的人。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