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龙门时只用了一个小时,现在还有印象的,除了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就是万佛洞的东方维纳斯了。
万佛洞位于西山中部北端,在山崖之上,得沿栈道而上。万佛洞开凿于唐永隆元年(680年),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面向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在洞内南北两壁上雕刻有15000多尊高约四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因而得名万佛洞。万佛洞有三大看点,首先是内洞顶雕的莲花藻井保存的最好。
一圈楷书大字能看的很清楚:“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大监”一定别看成太监,是宫中女官的职位,内道场智运禅师指当时宫中的御用比丘尼智运的号。武则天在唐太宗去世后曾削发为尼,再次入宫后周围集聚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僧尼集团,她们是武则天政治统治的一大支柱,智运禅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这个留传下来的藻井文字,就能窥探到千年前唐代宫庭的那些政治风云。万佛洞的第二大看点就是在主尊座后浮雕着一幅“一佛五十菩萨图”,又称“阿弥陀五十二尊曼荼罗”。
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背后雕刻有52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着一位供养菩萨,他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一佛五十菩萨”即阿弥陀佛五十菩萨,是佛教感悟的极乐世界瑞像,从主尊佛的佛座下蔓生出莲茎,分枝上坐着许多菩萨,具体数目为五十,故称一佛五十菩萨,或加上二大菩萨而称一佛五十二菩萨。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净世”。现存一些造像的菩萨数目因壁面等原因而略有增减,但菩萨坐于莲枝的特征不变。
一佛五十菩萨像分布在各地石窟,其中龙门石窟的数量最多,有敬善寺窟、 万佛洞 、擂鼓台北洞等10处,多刻于唐高宗、武周时期,仅万佛洞有明确纪年,为唐永隆元年。而且,通常的“一佛五十菩萨图”都是绘画,而这里则是圆雕石刻,所以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与南北两壁所雕饰的15000尊小佛相互辉映,更衬托出佛陀的千般魅力。万佛洞的最大看点就是洞外南壁上方雕刻的观世音菩萨像。
这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中最精美的,堪称唐代石雕范例。观音像通高85厘米,面庞丰腴,发髻高束,长颈细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左手拎净瓶,右臂自然弯曲,持佛尘于右肩之后。
观音像左侧有自上而下的一行刻文,写明“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永隆二年五月八日成”。观音头部轻轻向右倾斜,与略微扭动的身躯构成一道优美的曲线,姿态匀称适度,静中带动,动中有静。
观音像服饰繁缛华丽,身挂璎珞宝珠,帔巾横于腹膝间,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整个姿态优美端庄,充满了唐代女性的韵味。据清末时的资料可知,那时这尊观音像还是完好的,在1923年时已经受损。研究人员根据对资料整理和现场考察,认为观音像应有高束发髻,而且通体采用彩绘,局部有贴金或泥金。尽管观音像头部略有损坏,但匀称体态和优雅动作,让人不难想象其面部应是多么明艳动人。
这种从神的身上去展示和追求人情世态的艺术风尚,以及因损坏而让人无尽遐想,都与西方的经典女神维纳斯有一曲同工之妙,堪称东方的维纳斯。由刻文可知观音像是在万佛洞建好后雕刻的。当时武则天已经取得了深厚政治基础,特别是聚集了一批女性支持者。她们用开凿石窟佛像来更广泛地扩大武则天的政治影响,来自许州仪凤寺的尼姑真智就尽她之力,留下了这件艺术珍品。龙门石窟历时数百年,历朝历代的善男信女不断地丰富佛教艺术,几乎所有的裸露石壁都成了画板,因此在龙门除了看那些经典的景点外,遍布的中小雕像也不应错过。这些或大或小的雕像有的在主像的四周,有的在主像的身下,有的藏在洞窟的四角,虽然不起眼,但其实它们更显出了雕刻工艺的精巧和对宗教的虔诚。其实石窟造像是非常稳固的,只要没有人为破坏,存在几千年没有问题。
龙门石窟大多凿在半山,蜿蜒的栈道盘绕在峭壁之上,真难为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悬挂在山崖上一锤一锤地把顽石雕成有生命的佛像。龙门的核心和经典奉先寺更是建在高高的山上,站在山下抬头仰望,除了一级级的石阶什么也看不到,要看到神秘的卢舍那大佛和精美的奉仙寺群雕,就只有登上这段长长的台阶,唯心诚者方可见得佛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