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 · 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一)他的国家

文化   2024-11-22 19:55   北京  
从南京坐高铁一个小时,就来到安徽的合肥,这是一个不很熟悉的省和城市,但进了这里的博物馆,就回忆起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事其实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也出了很多名人,有改变了汉朝的曹操,还有差点改变了清朝的李鸿章,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幼名重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庙号太祖。

他25岁参加反元红巾军,36岁称吴王,40岁称帝建立明朝,50岁统一全国,71岁病逝,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他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和文化思想控制,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军屯,社会生产实现了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光皇帝就当了31年,大江南北发生了巨大改变,制定的制度维系或者说窒息了大明朝几百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但随着靖难之役后的清算,明朝都城迁到北京,再加上南京城几经战火,当年气势恢宏的南京故宫和中都差不多只剩下了地基,各地博物馆里零散的洪武时期文物,难以再现出那个开创之世的风貌。
对他的时代的印象,似乎只局限在国家博物馆和北京故宫收藏的那几张面貌区别极大的画像上。
好在近几十年的明代考古不断有新突破,发现了一批明代初期重要墓葬,明代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挖到了洪武地层,还重现了湮没已久的明代中都城。
于是,2024年,在朱元璋的家乡,汇集全国主要文博机构收藏的洪武时期精品文物,举办了反应他那个辉煌时代的展览,天下中都。
到安徽博物院主要来看铸客大鼎,没想到正好遇到,在博物院四层占了两个展厅,仔细看大概要两个小时。
展览有一些重量级文物,也有一些很普通但很有意思的,策展自有自己的主题,不过我觉得可以以朱元璋为核心划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他的国家”,讲述洪武时期的大明王朝风貌。
第二部分是“他的弟兄”,都是跟他打天下又有幸早早离世的那些功臣们。
第三部分是“他的中都”,也是此次展览的重头,是在他家乡修建又突然废弃的明中都城的遗物。
那就先从他的国家开始吧,正好重温一遍公元14世纪后叶的中国历史。
元朝后期,随着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民起义盛行,其中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为主力。
元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国,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韩宋政权铸“龙凤通宝”钱,币值有小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折二(当二文使用)、折三(当三文使用)、光背,流通于淮泗一带。
龙凤通宝,元末

安徽博物院藏

1352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出任左副元帅,名义上隶属于韩宋政权,使用龙凤年号。
韩宋政权在机构设立上仿效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下分六部,军职则分别设元帅、总管、万户、千户、百户等。
“龙凤四年”管军万户府印,1358年
1984年嘉山县出土,明光市博物馆藏
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设立统军大元帅府。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龙凤年款元帅之印,为元末韩宋政权铸颁的官印,印面阳刻九叠篆书“元帅之印”四字,印背阴刻楷书“中书礼部造”、“龙凤六年十一月日”。

“龙凤六年”元帅之印,1360年

1978年六安市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月,朱元璋占领了徽州地区,亲自去争取当地儒生支持,接受了朱升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

前两策旨在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后一策要暂寄韩宋政权之下,背靠大树,积蓄力量,以俟将来。
此三策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上世纪60年代,伟人以此三策为鉴,定下“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指示,稳妥应对了周边严峻局势,并推动改变了冷战格局。

大中通宝,元末

安徽博物院藏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称吴国公,铸大中通宝。
文献记载,大中通宝钱分大小五等钱式,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朱家人三百年的好日子开始了。
朱元璋最先想到的,是那些还没来得有享福就逝去的亲戚们。
朱元璋二姐朱佛女嫁给李贞,家里有几亩地,能时常接济朱元璋,由此死后和儿孙在朱元璋发迹后受到格外照顾。
李贞夫妇的儿子就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的李文忠,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去逝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二龙戏珠金簪,明洪武
1969年嘉山县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1969年,在嘉山县(今安徽明光市)发现了朱佛女、李贞夫妇合葬墓,出土34件文物。
金簪以二龙戏珠或凤鸟形象作立体镂空装饰,体现了当时工匠精湛的技艺,同时也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龙纹玉簪首是男性墓主人李贞的陪葬品,采用元末明初常见的行于花枝中龙题材,在雕琢技法上还具有元代深刀、粗犷的遗风。
龙纹玉簪首,明洪武
1969年嘉山县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朱佛女、李贞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是朱佛女的玉灵牌,正面刻有“吴孝亲公主朱氏之柩”九个阴文楷体字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追册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洪武三年改册为陇西长公主,洪武五年加册为曹国长公主。

用玉石刻成灵柩牌位,在安徽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不多见,对研究元末明初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玉灵牌,明洪武

1969年嘉山县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1367年,朱元璋剪除张士诚割据势力,又命徐达率师北伐,次年攻陷大都,结束了元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名,建元洪武,小牧童终于当上了皇帝。
他的王朝和国家正式开始了。
洪武年号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含义为洪大的武功,张显武事之威,体现明朝开国兵事之盛。
洪武通宝,明洪武
安徽博物院藏
明代早期武力充沛,精锐部队普遍装备火器。
明代火铳主要分碗口铳和手把铜铳,碗口铳因铳口像碗而得名。
前膛中部刻铭文“羽林左卫猛字叁拾玖号/次碗口筒重弍拾壹斤/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宝源局造”。
“羽林左卫”铭文铜碗口铳,1372年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

洪武年间设置十二个亲军卫,后增至二十六卫,其中羽林左卫主要负责宫廷和京城宿卫。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从自己的亲军中新设了一个军事特务机构,并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锦衣卫。
洪武六年(1373)九月,朱元璋将家乡临濠府改为中立府,设中立大都督府。
洪武七年(1374)八月,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设凤阳行都督府、又称凤阳行大都督府,即凤阳行府。
凤阳之名自此流传,花鼓更闻名全国,“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行府”铭文铜手铳,1377年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

手铳也称手把铜铳,是单兵手持的轻型火器。
“凤阳行府”铭文铜手铳,铳尾镌铭文“凤阳行府监造官镇抚孙英/教匠朱付八/军匠余付三/三斤八六两/洪武十年月日造”,详细记录了手铳制作的监造官、主造者和制作者。
‌朱元璋为巩固国家政权,模仿了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并吸收了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创立了以卫所为核心的军事组织制度。
明代中央设五军都督府,管辖各省都指挥使司,省内设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
卫所制度对明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卫所军士成为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
兴安卫左千户所百户印,明洪武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

朱元璋的卫所制度,更主要是为了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通过实行军屯,给每个军士受田并免田租徭役。

他对此很得意,认为无需财政供给就能维持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

不过,这种世代军户的制度或许只在明初有些用,或者就是底下人的糊弄,只要他高兴就好。

“兴化卫”铭文铜手铳,1372年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

卫所和军屯到明朝中期就基本瓦解,大明朝名义上的百万大军都是摆设或只是账本上的数字,真正能打仗的只有将领自己的家丁私兵。再后来,明朝财政崩溃,将领的私兵也没了。

手铳铭文,“兴化卫安字壹伯陆拾号/长铳简重叁斤玖两/洪武五年九月吉日/宝源局造”。

元末战乱,政府档案大多丧失,户口变动,地权转移,一片混乱。

而且,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在于对基层的放任,因此农民出身的他要从土地和人身两个源头上强化对国家的掌控。

于是,朱元璋建立了鱼鳞册、黄册等一系列措施,为政府掌握全国土地、人口情况,推进赋役征收,加强社会管理提供了保障。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解清理土地,开始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的土地登记簿册,由政府派员实地踏勘丈量,绘制成总图及分图,总图涉及该乡的封界四至、土地类别、数量、编号、业主以及道路、河流等,分图则把总图田地逐块编号,逐号填写明细数据,包括土名、现在业主、田地面积等。

鱼鳞图册,明

安徽博物院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用于核实户口、征调赋役。

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明

安徽博物院藏

黄册制度作为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可以从户口入手来掌控赋税与徭役,而且每隔十年重新攒造一次,体现人丁和税粮增减的状况。

这一系列土地和户籍制度,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

明代早期由于缺铜,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

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明宝钞由中书省发行,这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也是迄今世界上票幅面积最大的纸币。

大明宝钞,明洪武

安徽博物院藏

宝钞上的面额是壹贯,相当于一千文铜钱或一两白银。

但官府只在发放军饷等财政支出时使用宝钞,收赋税田租时却只收实物,还规定宝钞不得兑现,于是到成化时宝钞就等于废纸了。

明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但一直只是萌芽,大概从朱元璋那会儿就被锁死了。

经过朱元璋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税、兴修水利等休养生息,明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很快得到恢复并有进一步发展。

展出的这件洪武九年买卖文书里,能看到“经理”和“合同”。
合同文书,明洪武九年

安徽博物院藏

与这些小家小户的东西比起来,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借展的几件洪武官窑瓷器,更能显示洪武朝的气魄。
这几件瓷器在第二展厅的明中都单元中展出,但作为洪武时期风貌更合适。
北京故宫的明清官窑器有几十万件,甚至清代康熙年间的官窑器还有没开箱的。建国以来,北京故宫向全国各地博物馆输送了大量明清官窑,所以现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都能办个不错的明清官窑瓷器展览。
不过除北京故宫外的各地博物馆中,洪武官窑器却不多,当然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除外,是从明代洪武地层挖出来的。
青花湖石四季花纹折沿盘,明洪武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令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

洪武青花瓷使用低铁高锰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风格介于元代和‌永宣之间,青花发色偏灰,不如元青花的发色浓翠,也不及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

青花牡丹纹花口折沿盘,明洪武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这些当年因为各种缺陷而被打碎埋入地下的碎片,现在拼接后又能恢复当年的大致面貌,而更重要的提供了洪武官窑器的标准,也证明南京故宫遗址出土的青花残件和北京故宫的传世完整青花,确实是洪武时期的。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明朝建立初期,外有元朝残余势力,内有统治集团争斗,朱元璋考虑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限制和监督。

当然,过惯苦日子的朱元璋,也更想在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同时,给他的儿孙们安排好世代无忧的幸福生活。

洪武初年,朱元璋建立诸王分封制度,将24个皇子、1个侄孙分封到各地为藩王。

此次展览从山东博物馆借展了一批明鲁荒王墓文物,展示明代蕃王们的幸福生活。

曾经纳闷,明代初期刚刚经历了大战,但有钱修南京故宫、中都城和北京故宫,还能七次下西洋,到了明中期以后,财政却穷的发不出官员的俸禄。

从那些鲁荒王文物就能知道了。

朱檀(1370-1389),朱元璋第十子,封鲁王,就藩兖州,为追求长生不老而沉迷丹药,十九岁时就成功地用丹药把自己毒死,谥号“荒”。

鲁荒王墓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的九龙山南麓,1970年至1971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白玉圭,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朱檀是在朱元璋称帝后才出生的,又自幼博学多识,因此非常得到朱元璋的喜爱,15岁时离开南京就藩,结果4年后就升天了,让朱元璋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元璋对朱檀又爱又恨,以高规格的亲王礼仪安葬,此次展览重磅的文物,就是鲁荒王的乌纱折上巾。

乌纱折上巾,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乌纱折上巾由前屋和后山组成,前低后高,后山前倾,冠后下部有一翅管,插铁丝弯成折角的左右向上两翅。

材质硬胎,内外乌纱髹黑漆,内衬多层麻布片,外裹之物已朽。

鲁王朱檀的这件乌纱折上巾是保存下来较完整的明初亲王常服冠,适用于春秋天气,弥足珍贵。

看明代历史的电视剧,最受不了皇帝披着头发,戴着金黄色的金翼善冠。

中国古代男士都是梳发为髻啊,而且金翼善冠是为皇帝陪葬的明器,看看明代皇帝的盛装画像,乌纱翼善冠才是日常所用。

朱檀墓在历史上没受到盗扰,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了6000多件大量珍贵文物,除难得的冕冠佩饰外,还有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木俑仪仗等。

青白釉云龙纹梅瓶,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水晶鹿镇纸,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青玉砚,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白玉花形杯,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这件镶宝石金带饰是最受女士们欢迎的的展品了。
带饰为如意云形,托体金质,镂空串枝花卉,花卉表面镶嵌33颗各类宝石。
如意云托正中镶嵌大蓝宝石1颗,四周分嵌大珍珠4颗,小珍珠4颗,红宝石12颗,猫眼石2颗,祖母绿1颗,绿松石6颗,小蓝宝石2颗,缟纹玛瑙1颗。
镶宝石金带饰,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随葬的都是金钱,真的金的钱。

洪武通宝金币,明

1971年山东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金币由纯金制成,方孔圆钱,正面手工錾刻楷书“洪武通宝”,其中的宝字为简体字,每枚金币上的文字也略有差异,因此应为随葬专门制作的。
朱元璋的传奇和他的国与家就介绍这么多了,下面去看看他的兄弟们吧。
朱元璋应该说过,谁谁是我的兄弟,谁谁不是我的兄弟。
此次展览中的那些兄弟们一定是很幸福又庆幸的兄弟们。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