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刻符到《二十四史》
去了三次中国考古博物馆,把展出的文物基本拍了一遍,又用几个月的时间,把照片整理出来。中华文明漫漫长路,既有古圣先贤们开创,也更靠一代代劳动者奋斗,用《尘缘》的乐曲来回溯这上万年的历程吧。全世界劳动者们快乐!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文明的主体民族和文化都未改变,文明传承的载体历经甲骨、金文、简帛、古籍,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特别是以古籍为代表。考古博物馆展出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收藏的文献古籍,这些文字精华更集中记载了中华文明发展成果,只是其中有很多复制品。史前时期,随着人类发展,各地区文化都出现了文字符号,成为文明起源的标记。
贾湖、半坡、丁公等遗址都发现了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可能用于标记或表示简单意思,也称为文字符号,浙江良渚文化的陶文被认为已是表达连贯意思的语句。
在山东陵阳河、大朱家村、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陶尊刻划符号,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这种符号从上到下是“日、月、山”形,可能是族徽或者图腾崇拜,也有认为是象形文字的雏形。
中国各地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决定了早期各地有不同的文化面貌和发展道路,也就出现不同系统的文字,其中大多数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被淘汰。目前已知最早的现代汉语系统的文字,还是陶寺发现的朱书陶文。
壶鼓腹上的字符争议不大,形态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大多认定为“文”字。“文”在中国古代书面语言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字,意为有文德之人,形容美好、伟大等意义。另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就争议很大,有说是邑,有说是尧,还有说是上下两个字。前两次去考古博物馆,还能绕到展柜背面拍照,第三次去已经挡上了,只能看到正面的“文”字,后面这个字看不到了。二里头文化陶器上也发现了很多刻划符号,但不是连续的文字。
二里头文化已经是广域王权国家,有以都邑为中心的多重聚落布局,都邑有的宏大城市规划和大量人口,有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复杂礼乐制度,应当有文字用于管理。
二里头文化大口陶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不过二里头里出土了很多大口尊,外形与甲骨文和金文的“酉”字相像。
大口尊只出现在二里头和二里岗早期,殷墟时期已经不见,说明甲骨文和金文的“酉”字应该是从二里头传下来的。同样的现象还有二里头的壶和爵,它们的造型也出现在甲骨文里。
二里头文化大口陶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从二里岗文化起,青铜文明进入兴盛,出现了更大规模和更精致的青铜礼器群,相当于商代后期的殷墟文化,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铭文。
殷墟妇好墓出土了210件青铜礼器,多带有铭文,其中109件有“妇好”铭文,证明这座墓的主人为妇好。这是“妇好”的一种写法,女子持扫帚为妇,女与子为好,这种构字法一直传了下来。
晚商青铜器的铭文比较短,通常记录作器人或被祭祀人的名称和族徽,也有关于征战、祭祀和赏赐的记载。
妇好墓随葬了一对铜方鼎,大小和样式完全一样,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鼎口下内壁铸有铭文“司母辛”三字。商代司母辛方鼎,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可能是商王祖甲的生母,司母辛鼎是妇好作为王后和母亲的见证。
司母辛鼎与著名的后母戊鼎都是方鼎,个头相差很多,但造型基本一致,特别是铭文字体完全相同,可能就是一个工匠所写。二里岗文化出现了刻在牛骨上的零星刻文,殷墟武丁时期出现了成系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以六书构字法和卜辞语法,确定了后世中国主体文字和语言发展的框架。
甲骨文及汉字成为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的载体,也成为凝聚华夏民族共同情感的纽带。甲骨文是以刀为笔在龟甲牛骨刻写的,但也发现过用笔墨和朱砂写字的甲骨,说明商人更多文字是用毛笔写在简牍上,只是保存不下来。而且商人甲骨文主要在殷墟发现,殷墟之外只在山东一地出土过,说明甲骨文是被殷商上层垄断使用和严格保密的。商代刻辞卜甲,河南安阳花园庄东地出土
商人崇尚鬼神,而且认为自己逝去的先人都成了鬼神,因此遇到上至朝政战争,下至生病出游,都要靠占卜做决定。不过幸运的是,商人占卜的内容五花八门,又真实地记录下来,所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代的很多情况。
西周时青铜礼器成为显示等级、地位、特权,并陈设于宗庙宫室的重器。
西周青铜器上出现大量纪事体铭文,内容有对上帝的崇拜、诸侯的分封、拜官赐命、征伐记功、献俘大典等。
“井叔□采作朕文祖穆公大钟,用喜乐文神人,用斾福□寿每鲁,其子孙□永日鼓乐兹钟,其永宝用。”
这些铭文被铸于铜器上并传至子孙后代,其意义不仅关乎家族荣誉,而且涉及王室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历史事件。“孟狂父休于孟员,赐贝十朋。孟员□用作厥宝旅彝。”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字还主要用竹木的简牍来记载,陶寺朱书文字是用毛笔写的,商代甲骨上也发现有毛笔写的字,只是竹木难以保存,现在发现最早的简牍只能到战国。
简牍出土集中在湖北、湖南和甘肃,主要因为两湖是先秦楚国核心,甘肃是汉晋连通西域的要道,遗留下大量简牍。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特殊,甘肃天气干燥,利于简牍脱水,两湖地区地下水丰富,简牍由地下水与空气隔绝。汉简,甘肃酒泉肩水金关遗址出土
肩水金关为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一处出入关卡,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展出的出粟薄、出谷薄、迎铁器书、除官文书,分别记载了消耗粟麦草料、田事、官吏任命等日常事项。樂昌隧長昭武安定里公乘顧賀年廿二初元四年三月庚申除見史。
隶书是为适应简牍而创造出的字体,独特的笔画结构可以在粗纤维的竹木条上写出规整的字。
不过,庙堂以外的书写就没那么认真了,边关小吏写的这几个字都快写飞了。迎铁器书释文:以警備絕不得令更令假就田宜可且貸迎鐵器吏所。
骨签是指以动物骨骼加工成大小相近、形状固定的长条形骨片,其中部一侧有半月形缺口,大部分刻有文字。目前所见骨签绝大部分出土于汉长安城未央宫三号建筑遗址,计六万余枚,其中刻字骨签约5.7万枚,无字骨签6368枚。
长安骨签的时代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其用途有多种推测,有的认为是标签,有的认为是档案,还有认为是弓弩上的零件。所有骨签上未发现朱墨书痕,均为直接锲刻,不同于甲骨文先书后刻。
骨签文字以汉隶为基本,但为在不大的骨头上写字,大量采用了结构简略和笔画草体,是研究章草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1957年西安出土了被称为“灞桥纸”的西汉麻纸,但一直受到质疑,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西汉文景时期的纸图残片,绘有山川道路图,确认为是麻类植物纤维质地的早期麻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生产出成本低廉、质量可靠的纸张。这件元代至大元年(1308)手抄契本是祁门洪安贵等人的卖山凭证,记载了卖山时间、原因、卖与人、山地四至等详细情况。契纸已经由买主报经县衙查理,缴纳过契税,并且钤盖了县印,是为赤契,对于了解元代的地方土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元代至大元年十一月祁门洪安贵等卖山赤契
明永乐元年(1403)手抄契本是祁门谢再兴等人的卖山地凭证,记载了卖山地时间、原因、卖与人、山地四至等详细情况。
明代永乐元年二月祁门谢再兴等卖山地赤契
这件清顺治四年(1647)的手写契本,是祁门康乾道的卖地凭证,内容包括卖地时间、卖与人、地价、土地四至等详细情况。
契纸未经买主报经县衙查理,未缴纳过契税,没有钤盖县印,是为白契,对了解清初地方土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清代顺治四年六月祁门康乾道卖地白契
中国古代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目前推测雕版印刷发明年代在唐代前期。1967年,西安铜网厂唐墓出土了一件经咒印文,表现出早期印刷品的特征,根据对绘画人物形象和绘画风格分析,应为唐玄宗开元末年,正是雕版印刷诞生时期。唐代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陕西西安铜网厂出土
大随求陀罗尼为密教咒名,是随求菩萨八印言的第一咒,全咒计二百九十句,是陀罗尼中少见的长咒。据经文所载,此咒可攘除天灾地变的苦厄,有诸种功德和利益,自古在印度、西域、中国等地颇受道俗喜爱。
该经咒印画在一长方形单页纸上,中心框内为一幅墨线人物图,画面右半部绘一金刚力士,左下方画一祈祷状男子。中心方框外和印刷边框线之间为雕版印刷的梵文陀罗尼经文,框外绘有墨线印契、法器和花朵等。经咒中出现一供养人形象,右边有“荆思泰”三个大字,这个名字在经文也出现了10次,应该就是那位跪受金刚摩顶的供养人的名字。
古籍文献,传代华章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籍存世量就达几百万部之多,堪为烟海,收藏宏富。
史学在古籍独树一帜,有以纪传体“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官修史书,以及官修编年体、典制体史书,还有不胜枚举的私家著史作品,地方志、家谱等著作也给中国古籍增添了独特的风景。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崇祯十七年(1644) 明朝灭国,约4000多年的历史。二十四史均以纪传体书写,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形式。
二十四史内容丰富,全面记载了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历来被奉为正统史书,故又称“正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至清代朴学,思想大家辈出。
《尚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清代范翔编订《尚书体注大全》汇集各家注释,是《尚书》研究的重要文献。该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结集,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朱熹为之集注,是为《论语集注》。《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汇编。该书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管仲学派的“富国强兵”思想。《春秋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 722年至公元前468 年间的史实。《春秋左传》,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左传中有许多由历史而来的经典名句,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钦定春秋左传读本》,清同治八年武英殿刻本
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内容涉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清来吉堂刻本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孟子》,清乾隆刻本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一书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内容兼收并蓄,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思想、言行,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的总结性著作。《荀子》,明嘉靖刻本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喜好刑名法术之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重点宜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子解诂》,日本刻本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之争。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一书。它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在两汉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白虎通德论》,明刻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 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主持变法闻名于世。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开启了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的社会改革。《王荆文公诗》集中收录了王氏所做古诗、律诗等。《王荆文公诗》,清乾隆六年刻本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今河南洛阳人,均为北宋理学名家。《二程先生全书》是二程著作的汇编,包括《遗书》、附录、《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伊川易传》、《经说》、《粹言》等,集中记录了二程的学说与思想。《二程先生全书》,清康熙二十五年大行斋刻本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为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理论一度成为科场程式,著作在明以后列为官方教材。
《晦庵先生朱文公言语集》,明嘉靖十一年刻本
《四书朱子语类抄》是一部语录体文献,详细辑录了朱熹有关《四书》的言论。
该书集中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
《大学》是一篇儒家文献,内容主要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被尊为四书之一《大学集注》,清刻本
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邵雍等曾长期在伊洛附近居住、讲学。南宋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故伊洛渊源录。该书是记录北宋理学名家言行的重要文献。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水康 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持追求事功来矫道德至上的偏颇。《陈同甫集》是陈亮的文集,收录陈氏所做书疏、墓志铭等论文多篇,集中体现了陈亮的思想。“中国天地之正气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坚持经世致用,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黄梨洲先生南雷文约四卷,清康熙刻本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倡导新民本思想,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我国文学滥觞于殷墟卜辞,历周秦两汉,文辞炳蔚,《诗经》、《楚辞》、《论语》、《左传》、《史记》、《汉书》等皆为后世提供无尽滋养,唐诗宋词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塑造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诗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是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诗歌理论专论文章。又称《毛诗序》,篇幅虽不长,内容却极为丰富。系统而明晰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每个字都是手书,大小字体规格一致,全篇无涂改,可略见《永乐大典》的风采。
印章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书”,还是郭院长那个时代。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汉魏乐府诗歌是中国诗坛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更是先秦风骚到唐诗宋词之间最耀眼诗歌明星。北宋时郭茂倩结集了历代乐府诗,做《乐府诗集》传世,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乐府诗集》保存了大量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是现存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集。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明末汲古阁刻本
魏晋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赋、骈文兴盛,志怪、志人文学发达,田园、游仙、山水等诗作成就斐然。南朝刘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逸闻轶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南朝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明嘉靖刻本
古诗、律诗、绝句盛极一时,涌现出抒情、咏物、怀古、悼亡、边塞、田园、送别、闺怨等不同题材。唐代中后期古文复兴,传奇、变文、话本、新兴的“词”出现。
《集家注杜工部诗集文集》,嘉靖十五年玉儿山人刻本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映照社会百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余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中。由宋至清,市井文化发达,词繁荣,话本小说、戏剧出现,由此发展出明清“奇书”这一白话小说传统,至《红楼梦》而集其大成。明代小说家方汝浩,号清溪道人,代表作有《禅真逸史》、《东度记》、《禅真后史》等,写唐朝贞观末年,瞿琰扫除人间暴乱、为民除害,成佛升天的故事。明方汝浩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演义禅真后史》,明崇祯刻本
《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是以西湖名胜为背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以平话形式叙述葛洪、白居易、苏轼、骆宾王、苏小小、岳飞、白娘子等十六人的故事。文笔朴素,叙述生动。《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戏剧则沿南戏、院本两条脉络发展,形成元杂剧、明清传奇等形式。《太霞新奏》是明冯梦龙所辑散曲选集,共十四卷,收录套数、杂曲、小令等散曲作品,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明代吴江派的散曲理论,是研究明代散曲的重要文献。冯梦龙采集编纂并点评明代江南民歌集十卷,辑录了明代苏州一带吴语区域的民歌300多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山歌》失传已久,20世纪30年代抱经堂主人访得,著名学者顾颉刚校点后于1935年排印出版。明冯梦龙编《山歌》,1935上海传经堂铅印本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宫词谱》简称《九宫大成》,是清朝的一部戏曲音乐曲谱集。收录4000 多个曲牌以及其变体。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等曲调。
清周祥钰等编辑《九宫大成》,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李渔 (1610-1680),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笠翁十种曲》为其代表作,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风》、《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内附有版画。清李渔撰《笠翁十种曲》,清康熙刻本
飘在深深旧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