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是2002年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曾经三次去过晋博,但都只看到复制品。近三年里,这件漆屏真品曾两次展出,也都错过了,好在2024年的开年,在杭州良渚博物院举办的《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中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博物馆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不把复制品标出来,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就长期是复制品展出,山西博物院常展的司马金龙漆屏也是复制品,但都没说出来。
2024年1月,终于在远离山西几千公里的杭州看到司马金龙漆屏原件。真品就是真品,不用近看,远远地就能一眼看出与复制品的区别。这是千年岁月留下的道道印痕,再完美的复制也做不到一模一样。
更有那种木板漆画特有的厚感和亮度,还有画面因自然凹裂出现的不平整,这些都是照片贴上去的复制品做不出来的。司马金龙漆屏是此次展览最明星的展品,再加上展厅面积不大,因此总是被人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为了能比较细地欣赏到这件难得一见的真品,要在9点博物馆开门前就排在门口,一开放后就直奔展位,这样能在人群到来前有十分钟的独享时间。那是难得的十分钟,在那一刻整个展厅就是一个人的专场。1965到1966年,考古人员对山西大同石家寨村的北魏贵族司马金龙和夫人钦文姬辰的合葬墓进行了发掘。
这座墓非常豪华,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和右耳室组成,总共用了5万余块砖,每块砖上都有阳文“琅玡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可见司马金龙生前的身份地位都非常显赫。
据《魏书》和墓中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司马金龙的祖上是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馗,也有的说他的爷爷是东晋的孝武帝,总之他是东晋的皇族。
不过他是在北方出生的,因为东晋末年,刘裕诛杀宗室,他的父亲司马楚之跑到北方,归顺了占领河南的北魏政权。要说鲜卑族的拓跋氏还真有王者之气,不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常看重归顺的司马楚之,封他作了琅琊王,还把公主嫁给他。
因此,司马金龙一出生就是北魏的王族,后来袭了琅琊王位,还先后任大将军、刺史和尚书,与北魏的宗室郡主钦文姬辰成婚,也度过了显赫的一生。
因为司马金龙的家世渊源,所以他的墓虽然是葬在北魏都城平地,但墓的形制结构和陪葬品都是魏晋的汉家风格。
司马金龙墓曾被盗,只出土了盗墓贼不要的陶兵和动物俑,零落的生活用品,以及拿不动的石雕棺床和石雕础座。
现在古装片里帝王将相都拿铜爵、铜杯喝酒,其实铜器在商周时主要是礼器,在秦汉后也逐渐被淘汰,两晋以前的古代贵族饮食主要是用漆器。
汉晋后,随着瓷器兴盛起来,漆器逐渐也退出了生活用品,而成为了纯艺术的表现形式,当时流行在木板或木壁上画漆画。
司马金龙夫妇生前应该非常喜欢这套木板漆画屏风,专门用有精美纹饰的石雕础座来当屏风底座。可惜这组屏风被盗墓贼严重扰动,零散抛置在墓的后室甬道,清理出5块较完整的漆画木板,但只有两块能拼接起来。
三块残缺比较严重的收藏到大同博物馆,那两块能完整相连的收藏到了山西博物院,
展厅中展出了复原的屏风人物图画,右边的四幅画就是漆屏背面不展出的部分。屏风木板每块高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上下两侧均有榫卯,可见当时屏风除了底座还有外框。
这5块木板当年正反两面都画满了古代人物故事画,所绘故事内容为列女、贤臣、孝子、高士等,体现了墓主人对汉家文化的崇尚。山西博物院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两块漆屏木板,被编号为第一、二块,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画板,从上到下用用栏界分为四层,每层为一单独画面,并附题记和榜题,人物故事主要取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第一层共有六个人物,是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取自《史记》中的《五帝本纪》。
漆屏的漆绘工艺十分高超,是以柏木做板材,先以织物类贴敷做漆灰地,以生漆与朱砂调和的朱红漆为底色。
然后,再由黑漆勾勒人物和器具的线条轮廓,用铅白涂人物手脸肤色,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服饰器具。
画所用的朱漆和黑漆坚实耐久,现在还能看出立体的层次感。
但其他浅色色彩是用油料调成,时间长了就会脱落,所以画上有的人物是大红脸或是白脸,这都是因为画眉目鼻口的颜料脱落了。
左边是用“舜父瞽叟与象敖填井”、“舜后母烧廪”的题榜,来告诉大家这三位分别是舜的缺心眼老爸和狠毒的继母与兄弟。他们一次次地用填井、烧房来谋害舜,但都被天降大任的舜避过去了,最后不得不承认和接受了舜的孝道。
光是从上边打下来的,所以顶部的图案受光影响比较大,色彩不像下面那样鲜艳。这个体太臃肿却服饰华美的老妇人,就是舜的后妈,虽然脸看不到了,但标准的坏人形象已经跃出于画面。
第二层有四行题记和三个人物立像,是周室三母,分别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文王母太任和周武王母太似。周室三母衣着华丽,高大端庄,特别是鱼尾裙摆垂地后拖,再衬托以轻拂的裙带,形成一垂一拂的生动形象,更增加了人物飘逸灵动的神韵。还要说,这可是用漆和油彩在木板上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难多了,可见当时漆工的艺术水准和漆工技艺之高了。第三层有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在旁边有残缺的题记,大致说明了鲁师春姜训女的故事。
春姜的女儿曾三次送到婆家,三次被赶回娘家,春姜得知是因为女儿经常轻慢婆家,于是对女儿一边鞭打一边教训,要她恪守礼仪、忠贞诚实,然后留女儿在家住了三年后再次出嫁,女儿终于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段故事不见于传世的今本《列女传》,但在一些文献里有记载,内容与漆屏画上的题记相近。
今本《列女传》自北宋后就缺了一篇,以前一直推测少了哪篇,通过漆屏画可知,鲁师春姜的故事就是古本《列女传》中传丢的那一篇。第四层共六个人物,为班婕妤辞成帝同乘辇故事。
《列女传》中记载,班婕妤深受汉成帝宠爱,一次汉成帝想和她同辇出游,但班婕妤恪守女德规矩,说“圣贤君主身边跟着的都是贤臣,只有如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出行时才和女人坐在一块儿。我要是和您同辇,您不就和夏桀、商纣、周幽王很相似了吗?”汉成帝于是只得作罢。这幅画中的汉成帝和班婕妤褒衣博带,襦袍曳地,表现出人物仪态宛然、雍容华贵的气质。
从这幅图中还可以看到汉晋时的天子服饰,而且难得的汉成帝面部保存较完整,生动刻画出一步三回头的不舍之情。而四个肩舆人物则布衫简约,比例矮小,与两位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体现出人物身份的尊卑贵贱和故事的核心人物。现在英国的唐人摹《女史箴图》中班婕妤拒辇一节,就与漆屏画中的构图形象相近,只是辇中多了一位可能是皇后的女性。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开启了隋唐之风。
但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当时的画作,传世的也都为宋以后的摹品,因此漆屏一经出土,就引起中国美术界的高度重视。
学者们对漆屏的画工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绘画风格颇近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更有史书文献上所记“春蚕吐丝”和“吴带当风”的意境。
而且绘画内容完全来自汉文化,因此认为这件出土于北方的漆屏,很可能就是当时从南方传到北朝的,也就是说漆屏就是目前仅能见到的南朝绘画真迹。
由此,司马金龙漆屏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在讲中国古代美术史的书籍和画册,经常就拿它当封面了。司马金龙漆屏在家具、漆器、绘画、文献、工艺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因为有当时手书的大段题记,因此在书法研究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漆屏的题记都是在黑漆打框并画栏的黄地之上墨书而成,通篇字迹清晰流畅,前后风格一致,应为同一人书写。闻名遐迩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字体的代表,不过龙门石窟开凿时,北魏已进入汉化高峰,魏碑体已然成熟,更早些时候的魏碑却不多见。而司马金龙漆屏的制作年代,正处于北魏平城时代的鼎盛期,因此书法字体中既保留了大量汉隶的痕迹,又正向楷书积极演化,表现出古拙朴茂和沉稳强劲的时代书风。司马金龙在世时,正值北魏统一北方,他去逝时,北魏已在平城建都将近百年。
正因为北魏一度结束了西晋之后中国北方混乱的局面,因此史书以其为东晋十六国时代结束和南北朝时代开始。大概因为传统汉家文化的影响,南北朝的历史中,人们更关注南朝的宋齐梁陈,连南北朝这个时代名称也要南在前北在后。因此,北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被大大忽视。
其实,通过这件司马金龙漆屏,我们能看到一个国力强盛和文化发达的北魏,看到一个能够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北魏,看到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北魏,看到一个称自己为大魏的北魏。
可惜,洛阳,北镇,河阴,三个地名串起了北魏的后半程。期待其他的几块漆屏能得到修复,有机会共同展出,可以欣赏到正反两面完整的南朝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