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六)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文化   文化   2024-02-10 02:10   北京  

2023癸卯兔年过去了,2024甲辰龙年到来了。

在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选一件最顶级的中国龙文物吧。

扬州博物馆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中仅有的4件元代国宝之一。
另一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年代有争议,有认为是明代初期的严谨来说,元青花应该叫14世纪中国青花瓷。

当然,故宫那件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也可能是元代的。

而这件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妥妥的大元朝文物,被认为代表了元代景德镇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也是元代梅瓶类瓷器和纹饰的标准器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1978年入藏扬州博物馆,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梅瓶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4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

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和云纹施青白釉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

这件文物太有名了,也太熟悉了,但在又一个龙年到来前才亲眼看到。
为了看它,专门从北京到南京再到扬州,专门住到扬州博物馆旁边的酒店,早上九点博物馆一开门就进去。

根据提前看的攻略,直接上二楼,直奔国宝厅。

国宝厅里只有这一件国宝,而且展厅里只有我和一位中年的保安,空旷的大展厅可以让我撒欢。
十几年前到南方就发现,江浙沪的保安和门卫以说当地口音的中年人为多,态度和气,服务周到,绝对不会在博物馆里跟游客嚷嚷。

唯一的遗憾,就是现在龙纹梅瓶被围了起来,要用长焦才能看仔细。

梅瓶是我国传统瓷器中的常见器型,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人笔记中称为经瓶,还记载用于盛酒,而且以一经、两经来作为酒的量词。

明代起梅瓶作为插花陈设器使用,因瓶口小与梅枝相称,因此开始称为梅瓶。

从出土文物来看,宋代梅瓶造型高且瘦,肩部向下斜,整体呈橄榄型,因此也称为橄榄瓶,最著名的就是北京故宫收藏的北宋登峰窑白釉珍珠地刻划虎豹纹瓶,也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元代梅瓶的口部加高,肩部更丰满,腹下部明显收敛,造型特色非常明显。

明代早期梅瓶与元代相同,最著名的就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洪武年的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南博的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

明中期后梅瓶肩部内收,腹部以下呈垂直状,足部外撇,底部偏大,作为陈设器的风格更强了。

北京明代定陵出土的万历年青花龙纹梅瓶最为典型,在故宫和国博都有展出。

从出土品来看,民窑的梅瓶可能没盖,旧时多用木楦裹上红绸作盖,而尊贵的官窑梅瓶是配盖的。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承上启下的高峰,景德镇制瓷已相当成熟,创烧出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红釉、蓝釉等瓷器品种。

元代蓝釉也称霁蓝、祭蓝、宝石蓝,使用以苏麻离青为主的钴料,加入到石灰碱釉中,调制出蓝釉,然后满涂到生坯上,在1280℃-1300℃的温度下一次烧成。

元代的高温蓝釉具有色泽浓艳、釉层肥厚、光洁度高、透明度好的特点,但工艺也更为复杂,钴料用量巨大,因此元代蓝釉器存世量远少于元青花器。

国内大概只有7件蓝釉器,北京和扬州各有1件梅瓶,北京故宫旧藏有1件小盘,保定出土了2件匜,歙县、杭州各出土1件爵式杯。

元代景德镇在蓝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蓝釉描金和蓝釉白花瓷器。

蓝釉描金是先在高温下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

蓝釉白花是先在坯体上浅浮雕刻划或堆塑出纹饰图案,施加透明釉,再在其余地方施蓝釉,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产生出鲜艳的蓝白对比效果,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一只手就能拿起的盘、匜和杯相比,烧造大体量的蓝釉梅瓶更困难,不仅窑炉中必须是还原气氛,窑温还要控制得当,温度低了就釉色发黑,温度稍高就会出现流釉现象。

因此在烧窑过程中,要将梅瓶放置在炉窑内的合适位置,再通过火照根据祖传经验掌握火候,可以想象成品率极低。

近观这件梅瓶的通体蓝釉,釉面可见桔皮纹,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蓝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

这件梅瓶也格外高大,胎体厚重,造型挺拔又端庄隽秀,表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审美情趣,又不失中原传统文化的质朴秀雅,体现了文化融合。

可以说,蓝釉白龙纹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镇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也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陶瓷的体型和色彩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开创了明清两代蓝色颜色釉瓷的先河。

如果说宝石般的蓝釉宛如深邃的天空,梅瓶上的白龙就是划过天际的闪光。

龙纹是中国陶瓷的传统装饰纹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最为精彩,梅瓶上就是一条典型的元代龙。

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双角后翘,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鼻似如意头,下颚飘扬一缕长髯。

龙颈曲折,龙身纤细修长,背鳍呈锯齿状龙鳞细密层次分明,肘毛精细龙尾似火焰。

龙为三爪,有如鹰爪一般分张有力,四肢前后伸展,生动地表现出神龙翻江倒海、盘旋腾飞于天地之间的神态。

尤其是蓝釉点饰的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龙纹环绕瓶身首尾相接,似在海中穿越腾游,极具张力,动感鲜明

龙首前方有一颗被火焰围绕的宝珠,正游动在天海之间,神龙奋力舞动四肢前去追赶,因此俗称为赶珠龙纹。

在巨龙上下的空间中,还点缀着火焰形云纹,更加衬托出巨龙的庞然大物之态,象征出神龙自在遨游于天地之间的威力。

梅瓶上的整幅画面疏密有致,笔意流畅自然,龙的形象栩栩如生。

史书记载,蒙古族崇尚白色,以白为贵为吉。

北京元大都考古也表明,元代宫廷主要使用白釉瓷器,梅瓶上的白龙应属于象征元代皇权的龙纹,又以昂贵的蓝釉为底,更使梅瓶彰显出惟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目前公认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全世界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颐和园、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扬州这件是最大和最完整的。

颐和园那件是清代颐和园宫旧藏,更多历史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当年曾随故宫文物南迁,几经迁移于1951年回到了北京颐和园。瓶身原有多处较深的裂痕,经修复后才于近年对外展出。

吉美博物馆那件梅瓶的龙头部分有烧制时的明显瑕疵。

此外还有几件元代蓝釉白龙纹盘,收藏在北京故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等处。

上世纪90年代起,民间一直有蓝釉白龙纹的瓷器冒出来,前些年北京某大拍卖公司还曾拍过一件蓝釉白龙纹梅瓶,但成交后又被买家退回了。

所以,还是就这三件吧,它们的放大照片都在展厅中展出。

关于扬州这件龙纹梅瓶的来历很多人都知道,在扬州坐出租时三位司机都跟我们津津乐道,展厅里循环播放的视频说得更清楚。

这件梅瓶最早也应该是宫里的,也有认为是出土的,不知哪一年流到了苏北朱姓家族,然后据说传了六代。

特殊年代为免遭破坏,朱家人曾用墨汁把白龙纹涂黑,好在现在一点都看不出。

1976年时,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和担心地震,一位朱家人把这件梅瓶送到扬州文物商店。当时认为是清代雍正时期的民窑梅瓶,以18元成交。

此后这件梅瓶未受重视,直到上海外贸公司的沈胜利先生看到后,认为年代要早于清代,于是引起了关注,故宫的冯先铭先生和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先生都进行了鉴定,确认为元代江西景德镇窑的蓝釉瓷精品。

1978年,北京举行“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扬州文物商店携此梅瓶赴京参展,引发轰动,各地博物馆纷纷提出收购,最终由扬州博物馆以3000元收购,从此成为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92年,这件梅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13年定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这件蓝釉龙瓶在800年前被烧造出来,在民间可能流传了上百年,但应该说博物馆才是它最好的家。

乱世藏于家,盛世归于国,在博物馆里它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毕竟任何一个收藏它的人,其实只是保管了有限的时间,而它和它所承载的无限历史艺术价值应该永久地流传下去。

新春到来之际,

在视频中再次欣赏这件国宝龙纹梅瓶吧。

2024甲辰龙年大吉!

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
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同行,与自然同行,与美好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