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肺栓塞领域系列研究成果亮相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 (ISTH),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

文摘   2024-07-01 23:11   北京  

引言


2024年6月22日至6月26日,一年一度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ISTH)在泰国曼谷举行,作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出凝血领域专业学术会议,本届年会有超过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医学专家和科学家参与其中,一同探讨全球范围内出凝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团队翟振国教授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受邀参加此次盛会并在肺栓塞专题中承担主持任务,并率领团队成员张宇、甄凯元、席霖枫、李宜珊、李昊搏、孙璐等博士生以专家会议、主题报告、壁报展示的形式与全球顶尖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沟通、探讨与交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团队PI翟振国教授展示了题为“XAPEC研究:评估利伐沙班在中国肺栓塞患者的真实、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实地研究”的壁报。本项研究纳入了从20182月到20217月期间的中国大陆16家中心的300名患者。主要研究发现在平均治疗时间209天期间,4名患者发生大出血(1.4%, 95%CI 0.4%-3.5%),所有大出血事件都发生在开始治疗后90天内,从第91天到360天没有发生大出血事件。没有观察到关键部位或器官出血。在前90天内,2名患者(0.7%, 95%CI 0.1%-2.5%)发生了两次有症状的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从第91天到360天没有观察到复发性VTE。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利伐沙班在相对复杂的真实临床实践下对中国急性PE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这一发现也与3期临床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02


团队张宇博士在肺栓塞专场进行了题为“中高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再灌注治疗: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的报告发言。该项研究基于中国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注册登记研究(CURES)2016年至2021年纳入的患者数据,共纳入了986例急性中高危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4%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主要为溶栓治疗,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50mg rt-PA溶栓治疗。研究发现选择进行再灌注治疗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年龄更低、共病更少。再灌注治疗组患者有更少的短期及长期全因死亡,但是这个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这项研究也额外强调了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在中高危患者中的重要性及在国内开展的不足,并对未来更多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03


团队成员甄凯元博士发布了题为“中国肺栓塞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差异”的壁报。过去认为亚洲人群的肺栓塞(PE)发生率显著低于西方人群,中国PE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差异性依然缺乏全国性的数据和证据。本研究利用全国数据库,调查分析PE的患病率和住院死亡率,并按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进行分层统计。研究发现在20211月至12月的12个月期间,PE住院患者的人群患病率达14.1910万人,人群死亡率达1.0010万人。男性患者的PE患病率(14.4310万人)高于女性患者(13.9510万人)。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研究基于我国住院患者数据分析PE人群患病率和死亡率,发现PE人群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远高于之前的数据。PE患病率和死亡率在性别、年龄和地理方面存在差异,为从全球视角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PE的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数据,并为政府和医疗政策决策提供了关键证据。


04


团队成员席霖枫在CTEPH分会场进行了题为“相位分辨功能性肺磁共振成像技术(PREFUL-MRI)通气灌注参数评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一项前瞻性研究”的主题报告,向国际同道介绍了相位分辨功能性肺磁共振成像技术(PREFUL-MRI)这一新型无辐射、无造影剂、患者可自由呼吸的肺部功能性成像技术。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REFUL-MRI提供的定量肺部灌注和通气参数与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CTEPH诊断及评估的影像学标志物。


05


团队成员李昊搏入选两项口头报告并获得优秀青年奖,进行了题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下的肺栓塞患者个体化抗凝治疗”的主题报告,通过研究肺栓塞患者基因组信息及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解读抗凝药物作用的个体化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减少患者出血和血栓复发风险。

此外,李昊搏进行了“蛋白组学探究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及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主题的口头汇报,该研究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分析,探讨了CTEPH患者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通过iTRAQ技术比较CTEP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发现HPSE蛋白在CTEPH患者中有显著变化且与右心功能参数存在相关性,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后HPSE水平降低,提示HPSE可以用于预测BPA治疗效果。

06


团队成员刘东展示了题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抗凝策略与静脉再通的相关性”的壁报。本项研究基于真实世界中置入PICC患者在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应用调整剂量抗凝后静脉再通的临床现象设计。研究发现经时间调整后调整与治疗剂量组相静脉再通率相似。本研究为该人群短期内应用调整剂量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证据。


07


团队成员孙璐在“肺病理”专题进行了题为“PAR1抑制剂Vorapaxar作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潜在治疗方法:实验视角和启示”的主题报告。本项研究阐述了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的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及病理下的激活模式,不同激活方式对于内皮细胞的激活模式可能不完全一致。此外,报告指出CTEPH中的血小板存在功能异常,可能异常激活内皮细胞PAR1发挥作用,Vorapaxar可以抑制激活PAR1后导致的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及恢复内皮成管能力,动物模型发现其可以加速静脉血栓溶解过程。因此,PAR1可能作为治疗CTEPH的可能靶点,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索,该研究获得了“Reach-the-World Award

此外,孙璐展示了“NAMPT作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潜在保护靶点的一项壁报,该研究指出了NAMPTCTEPH的血浆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降低,抑制NAMPT活性会促进平滑肌增殖,说明NAMPT可能对平滑肌有保护作用,该壁报获得了本次会议的最佳壁报奖



小结

在本次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团队,一个专题主持、两个专家会议、四个优秀青年奖、四个年轻研究者登台演讲、五个专题发言、五个壁报交流,交流内容涉及VTE-PE-CTEPH的全程管理,涵盖临床队列、流行病学、疾病负担、血栓预防、溶栓治疗、基因组学、发病机制等诸多方面,不仅学习到全球范围内呼吸领域最新的各项研究进展,也与国际同道分享和交流了团队在肺栓塞与CTEPH领域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并与肺血管病的国际专家们保持互动,建立合作纽带。

中日肺血管病
中日医院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平台是由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脏内科、心血管外科、影像科、超声心动、骨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诊治团队,致力于提高肺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