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老老实实工作,服服贴贴生活,总结如下:
一、工作
这一年,工作做得很辛苦。工作三十三年,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如此艰难,主要难在三甲数据。
1、三甲数据
为了一千多个指标的数据,我们和每一个数据责任科室和部门一起,反反复复地解读、核查、演练、模拟、反馈、整改,加了无数的班,留下了无数的影像和痕迹,结果仍然很勉强。
江湖有言,医院评审“得数据者得天下”,但数据之得,实非一日之功。
当然,过程中也时常会有“以评促建”的成就感。在透析、脑卒中、肺炎、肿瘤、康复、限制类技术、急诊和重症等病种和学科,以前开展得不好的检查、评估和治疗项目,通过三甲数据的磨练,现在都建立起来了。比如,以前维持性血透患者受制于某些宏观政策的原因,其血清前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重要指标的监测率都非常非常低,重要结果指标的血红蛋白≥110g/L的达标率刚刚50%(差不多全省平均水平)。而现在,各种监测指标几乎都达到100%,血红蛋白达标率也高于70%,最终获益的是患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三甲数据和医疗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也和患者的获益相契合,并非都是无意义的数字游戏。
2、病历质量
病历是我一直关注的质量焦点之一,也是痛点之一。这一年中,我亦付出了以前不曾付出过的心力来做这件事。主要是以实时点评、提醒函、质量追踪、数据深挖、“红线”规则等方式,对病历内涵的术前讨论、四级手术MDT、会诊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诊疗计划、手术并发症、复制黏贴、抗菌药物使用记录、放疗记录、诊断规范、门诊病历等进行了全景式的审查监控。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病历审查骨干。
医院病历质量在本年度取得不俗的成绩,虽然确实与我个人关系不大,但因为我是市病历质控中心主任,凡是病历方面的成绩,说不得,老中医都要沾点光,写进个人总结里来:2024年全国“百佳病案”湖北省上榜的只有3个,我院医生获得其中最佳门诊病案,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国家级大奖;这一年的省百佳病案评比中,我院也豪取11个“百佳”(3份住院病案、3份日间病案、5份门急诊病案),在参赛的205家医院中名列第一。
3、科室质控会
这一年,我几乎走遍了医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深度参与科室的质控会,并制定评价标准,一一点评和评分。重点关注科主任引领、数据台账、重点病种质量、病历二级质控、不良事件管理、PDCA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评出了7个典范科室(95分以上):ICU、药学、神内、肾内、内分泌、血液净化和生殖医学科。这7个科室每个都有其独特的质控方法和实效案例。还评出了7个优秀科室(神外、急诊、全科、老年病、乳甲1、检验、妇科)。其他33个科室也都有明显的进步,质控的意识、方法,最重要的是热情,有明显的提高。
4、PDCA案例
导入PDCA等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改善,我院已经开展了15年,在全国比赛中拿过很多奖,但在医院内部进行全院性的PDCA案例比赛,今年还是第一次。我们评出了年度“十佳质量改善案例”,我本人主持的“提高不良医疗(安全)事件每百出院人次报告例数”的专案获得二等奖。这个比赛将每年常规进行下去,是我有兴趣和热情推动的质管工作之一。
二、生活
总的来说,个人成长和生活平平淡淡,乏善可陈,但也不妨总结一下。
1、公众号发文132篇
数量多年来差不多,质量看不到提高的趋势;绝大多数阅读量不过万,说明热度也不行;过万的主要是质量管理和拍砖内科学系列,而评论中医的都不行,说明老中医在中医界的影响越来越小,反而在质管圈、病案圈的流量长势喜人;只有一篇阅读十万+,竟然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精义》,圈友的阅读趣味变得如此boring了?还是队伍里默默掺进了很多质管、医务的同行?
不管怎么说,质量管理和医学科普那都绝对是正经事儿,说明老中医我玩自媒体也不能说就是不务正业。
2024文章合集详见《2024年公众号文章合集》
2、微博粉丝突破100万
虽说老中医向来不关心粉丝数量,但过了百万也不能无感,要记一笔。微博是老中医粉丝最多的自媒体,其他的,公众号不到8万,抖音忽略不计。很多年前,同事向别人介绍我时,就说我是百万粉丝大V,我已经麻木得不会脸红了,以后可以心安理得了,毕竟这个数据真的是真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微博有百万粉丝,却没有任何经济的收益。我在微博上不带货,也不看病,只发一些生活记录,偶尔壮胆评论一下国际大事。评论中医也是有之的,但一触即退,绝不恋战。总之微博,没人举报,我就视之为巨大的成功;粉丝、收益什么的,都是浮云,于我何有哉?
3、运动。
这一年跑步加起来大约3个月,是坚持得很不好的一件事。本来年初就下了好大的决心,要参加年末黄马的。唉,如果下决心就等于成绩,我应该早就成大师了。
户外也很少,爬个草甸都费力。
4、做菜。上图吧:
青椒肉丝
大冶苕粉肉
虾仁粉丝煲
黄梅捶肉
冬瓜酿肉
春笋肉片
麻婆豆腐
蚂蚁上树
黄梅菜卷子
红烧猪手
5、阅读
认认真真读完的纸质书只有两本《丛林行医录》和蔡磊的《相信》,惭愧惭愧。
但如果超越传统意义来看阅读,我还是读了一些医学文献的。主要是UpToDate和各种指南。但是当然,看得多,不等于懂得多,关于肺炎,我看了差不多二十多个国内外指南,仍觉懂得很少;新出的10版《内科学》只看了绪论和七八个病,纯粹是为了拍砖才看的,又显得阅读动机不纯;《杜甫全集校注》一部大书不知何年何月能看完,也不着急;得朋友写的书数种,都翻了一下,都没看完。
6、演讲
在省重症医学年会上讲重症医学科医师的心理问题,护理继教上讲护士的专业主义精神,伦理继教上讲重症医学的伦理思考。此外,在兄弟医院讲了几个质量管理的题目。
我总希望着有一天,能到更高的平台去讲一讲我自己关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当代医学史研究。以前写的文章出的书,主要是科普,唯有这项纯出于个人兴趣的医学史研究,挖掘的史料,得出的结论,颇有前人未及者,也许是我唯一可以称之为“科研成果”的东西。但是,谁会请我去讲呢?
7、远方
从来没有说走就走的潇洒,外出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一个培训,第一次去了厦门,看了鼓浪屿。为了陪某人做静脉曲张CHIVA手术,回了一趟上海,顺便逛了迪斯尼。
和老师同学去了一趟红安,红安不能说是“远方”,只能说是有点远的地方。
8、电影
进电影院很少,主要在荐片上看,记住两部老片的两句台词:一句是《荒野猎人》开头,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一句是《基督山伯爵》片尾,All human wisdom is summed up in these two words: wait and hope。
9、买书
买书不超过10本吧。最贵的是李涛的《医学史纲》,680元,买后翻了一下。
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25元,那就便宜得很了,也翻了一下。
这两种和2019年买的王吉民、伍连德的《中国医史》并称中国近代三大医学史经典,我算是买齐了。
《中国医史》原本20000元,是我买过的最贵的书,转给了伍氏后人,只留有复印本。这种冲动型消费老中医以后估计不会再有了,实力不允许。
得朋友赠送著作:一梦兄的《楚尾拾遗》、蔡林秋老师的《趣讲古诗词》、吴教授的《大明武林遗事》、柱子老师的《教育家精神与进阶之路》、美女作家张晓霞的《小城儿女》。
10、出书
两本书,均没有完稿,顺延到2025年:《从JCI到三甲:好医疗是质管出来的》、《拍砖西医:不是要颠覆你的医观》。
有编辑问我:您出版完成后的用途是干什么的呢?用来进作协,还是评职称?
我实话说:我出书都是出于兴趣,没有功利目的;作协不想与之为伍(别误会,我不是指所有的作家)。
禄禄又是一年过,赋诗一首,曰:
做菜唯思色味周,发文不为稻粱谋。
情思渐老凭谁诉,却伴磁湖醉碧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