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出“无条件的快乐”?

文摘   2024-10-08 18:02   浙江  

作者 | 杨定一

转载 | 杨定一博士专栏 

&《不合理的快乐》
01
舍不得不快乐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希望活得快乐。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出去,面对新的一年或到了谁的生日,我们自然会送出「新年快乐!生日快乐!」的祝福。
快乐,是生命最根本的状态。
小草没有不快乐,
小花没有不快乐,
就连一阵风吹过去,都没有不快乐。
小猫小狗会生气,但讨厌的事一过,
他们很快就回到原本的快乐。
只有人,会随时进入烦恼的境界,很难一直快乐。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一家人难得团聚,也用心准备了大家爱吃的饮食,但只要一句话,就能勾起过往的不愉快,破坏了原本期待的快乐。
或者终于下班可以放松自己,却忍不住要打开手机,非要追到什么严重的大新闻才罢休。无论是远方的灾难、不同意见的冲突、某些人的挑衅……都好像比我们的快乐更重要,值得我们为它陷入烦恼,为它忧伤,为它不平,为它失眠。
这种不快乐的样态,是人类才有的本事。即使没有真正的危险,光是透过信息就可以刺激脑部掌管恐惧的杏仁核,让身心进入紧绷的状态。
特别是现代生活的步调非常快,让我们很容易被琐碎的小事刺激出情绪,进入脑海里创伤的境界。这种负面的回路相当强势,短时间就能透过自律神经不成比例地扩大并反映在身心各层面。
我们根本来不及踩剎车,已经陷入烦恼,难以自拔。
随时不快乐,自然在身心造出一个固定而僵化的神经回路,让自己更难快乐起来。
一个人如果经常心情不好,血清素分泌会减少,脑部神经细胞会加速老化,不只认知能力会下降,就连身心机能都容易退化。
每个专家都知道,光是灌输正面的念头,是很难克服负面情绪的。我通常会鼓励正在和负面心情奋战的朋友,不要忙着劝自己,而是直接去进行本来就能带来好心情的活动。
我会问他,如果他心情很好会想做什么?
如果他喜欢唱歌跳舞,我会再进一步问他多久没有唱出声音、多久没有让身体动起来?
通常他只要把这个嗜好找回来,心情自然会好转,而原本的烦恼就算没有完全消失,也已经不那么重要。
除了唱歌、跳舞、让身体动起来,有些人还会透过弹琴、画画、照顾植物或抚摸宠物,让这些乐趣带来的愉快感受回馈到大脑,活化神经元,而使得和愉快相关的神经元连结愈来愈丰富。
这一来,他更容易体会到放松和快乐,就像身心已经建立起一种「随时回到快乐」的预设反应。是这么简单!
放过脑海的规划,投入身心的放松和愉快,这本身已经在选择快乐。这种选择含着一个大秘密,也就是:
一个人愈享受快乐,愈容易快乐。
透过享受身心放松的快乐,我们不光在头脑、同时也在身体建立新的回路。
这种享受,不断地重复,可以说是最彻底的「洗脑」:
从身到心,从心到身,把每个细胞、每个反应都变成了快乐。只有这样子,我们才来得及为负面的情绪踩剎车,并同时改变个人的惯性,而能从人生的不愉快和痛苦走出来。
快乐原本就在我们的心中。守住心,用享受的方式让自己恢复快乐的能力,而可以克服物质或环境的障碍。
容易快乐的人,不光比较年轻有活力,遇到事情更可以灵活而从容地去面对,不会非要怎样不可。
我们愈享受,愈快乐。
甚至,舍不得不快乐。


02

如何活出无条件的快乐?

脑内啡、多巴胺、血清素这些分子的运作,带来各种层面的快乐。
强烈的愉悦和快感,是脑内啡带来的,就连吃一碗饭,听到一句好话,都会带来脑内啡的释放,这已经成为再平常不过的经历,以致于我们不会特别感觉到它的重要性。
很有意思的是,脑内啡的作用和临床使用的吗啡很接近。这些吗啡类的物质可以缓解疼痛和忧郁,同时也有很强的上瘾性,也会造成耐药性。
我们多少会好奇:为什么演化留下了脑内啡这样的物质?
想想,如果没有脑内啡的路径,我们看这个世界一定很灰暗,很悲观。一直到一百多年前,这些从鸦片来的物质,还拿来治疗焦虑和忧郁。再举一个例子,有一种药物纳洛酮(naloxone)可以治疗海洛因上瘾,却会让一个人对食物、性、环境刺激的反应都钝化了,失去了所有的快感,活得像行尸走肉,没有活力。
人体内还有一种物质强啡呔(dynorphins),作用与脑内啡恰好相反。强啡呔会引发厌恶感,让身体不舒服,甚至让人莫名其妙地生出种种奇怪的念头,连自己都会害怕。有趣的是,生理需求没有满足时,也会产生强啡呔,促使我们赶快排解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生理的需求会生起,也会消失,就像是这些因子交替作用的轮回。
很有意思,就好像人体内有这些苦乐交替的因子,让我们在苦与乐之间来来去去,维持某一种平衡的状态。有乐,就有苦,似乎是人间的常态。
不光是脑内啡可以让人上瘾,就连多巴胺也一样。我们都知道古柯碱、香烟、酒精会让人上瘾,这些物质都会刺激多巴胺系统,也就是前面提过的期待或奖励系统,带来一种清醒感,也让人比较振奋。尼古丁则可以提高人耐受无聊和压力的程度。
有趣的是,这些物质刺激多巴胺系统的方式不尽相同,这其中的机制逐渐被解开。
比如说烟里的尼古丁直接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是最容易成瘾的物质。吗啡和酒精则不是直接刺激神经,而是压抑某些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正是去压制期待系统的。负负得正,同样能使多巴胺继续发挥追求的效果。古柯碱又不一样,它是延长多巴胺被代谢掉所需的时间。
我们已经知道,身体感到快乐是因为脑部释放脑内啡、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等因子。每个人都有这些因子,然而,愉悦的体验却是每个人都不一样。遇到同一件事,每个人所反应的快乐和程度都不同,要看我们在心理上是如何看待同一个刺激的。
可以想象,这种处理快乐讯息的主观性多少也来自我们的基因。尤其是那些与愉悦感受有关的基因。两个人可能因为基因上的些微差异,而使得脑内啡、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水平大大不同,也许是合成量高低、消耗速度快慢,于是就影响了一个人快乐的定值,也就是一个人平常所能感受到的快乐程度。
我们都看过有些人就是喜欢冒险,也许是户外活动的刺激,也许是创业的起起落落,甚至宁愿触犯社会的禁忌,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
多巴胺D2受体特别少的人,必须取得更多的多巴胺,才能达到一般的快乐水平。这样的人,接近总人口的25%左右,往往会追求高风险的活动,而他们也是最容易对药物上瘾的族群。只是,用药的剂量会愈来愈高,停药之后反而会更忧郁。
这本书前面提过,血清素带来平静,也让人比较不受坏心情的影响。很有意思的是,不同人种调控血清素水平的基因确实有差异。
举例来说,血清素运送蛋白的基因有一种变异型,可能让血清素能在脑中停留更久,作用更长效,而使得拥有这种变异的人不那么容易不快乐。
黑人比起白种人、西班牙裔和亚裔种族来说,拥有这种变异的比例更高。然而,别忘了,一般的快乐是受身心综合制约的产物,一个基因所能带来的快乐,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包括后天的认知。
我们回到上瘾这个主题。烟酒或药物上瘾,当然有基因或体质的影响,让人忍不住去用一个比较快的方法追求快乐。毕竟,比起一般的日常活动,使用这些药品所诱发的多巴胺量高出好几倍。
也就是说,什么都不做,不用培养爱好,更不用正向思考,这些人造的快乐就这么来了。
然而,大多数人应该都喝过啤酒,第一口一定觉得不好喝。抽烟也一样,第一根烟往往又咳又呛。药物也不会是好经验。
那么,为什么人还会上瘾?
大多数人其实不是为了快乐而去追求这些物质,而是好奇,或想逃避生活上的不顺、内心的烦恼才尝试的。而当时,没有别的东西更容易取得。
透过药物,刻意地诱发脑部本来就有的快乐网络,可能使得大脑对平常释放的神经传导分子不再敏感。嗑药嗑得重的人,不借助药物,很可能再也无法体会日常生活的快乐。
这么下去,一个人很难不忧郁。此外,神经系统对同一刺激不再那么敏锐,为了体会到第一次用药所经验的快乐,接下来用药的剂量会大得多。这种越用越多的恶性循环,会相当危险。
一开始的「快乐」长期下来,就成了瘾,没有「它」就不快乐。到最后,连满足感都没有了,最多只是让人维持一定的心情,而勉强可以运作。
谈到这些药物为身体带来各式各样危险的副作用,尤其是破坏脑部神经传导分子的平衡,那是正常运作所需要的。
任何药品带来的刺激,都适用享乐适应的法则。不知不觉,使用剂量愈来愈高,还记得一小时可以按六千次,只为了得到多巴胺的快乐的大鼠吗?多巴胺的过度刺激,带来过度的欲望,不光让人上瘾,本身对生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本来用药是为了离开烦恼,暂时得到一种纾解。到头来,喝酒、抽烟、用药反而会成为最大的烦恼。
生理的欲望透过多巴胺,自然会重复再重复,太强的奖励效果,甚至会改变脑部的种种生理来支持这个回路,而使这个回路远远超过其他的神经回路,带来上瘾的作用。
举例来说,想戒瘾的时候,就连前面提到的厌恶分子强啡呔也可能来帮倒忙,造成种种不适的戒断症状,而让人又回到药物的怀抱。或许,这就是快乐的黑暗面,充分满足欲望,让脑细胞淹没在多巴胺不停的潮水里,甚至造成脑部结构的变化。
其实,想要快乐,透过体内天然的脑内啡的释放,是最快让我们回到生理均衡点的方法。让人放松舒畅,让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回复均衡,身心回到平衡点。除了前面提到的运动之外,还有很多让人放松的作法,例如潜水、拉伸、以油按摩,都会产生大量的脑内啡。
在其中,按摩很特别,触摸是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按摩才那么有效,可以释放更多的脑内啡。
相对地,无论是言语的鼓励或物质的奖励,除了让人放松,适时的奖励还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活化脑神经对下一次奖励的期待,而让一个人更积极进取。
管理学才会主张,正向管理提高一个人工作动机的效果,比责骂或惩罚更好。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能体会这个道理,而能真正发挥正向管理的好处。
然而,这些快乐,同样也会消失,和前面所讲的享乐适应一样的。
我会提这些上瘾的物质,要表达的也是,想达到快乐,这些物质其实都靠不住。再进一步,任何透过物质而达到的快乐,同样受制于享乐适应的原则,非但早晚会消失,甚至会造成负面的结果。
对不快乐的逃避,以及对快乐的盲目追求,反而成了我们不快乐的来源。

*本文摘自杨定一博士专栏,以及博士作品《不合理的快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活出无条件的快乐?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给文章点赞,转发,咱们下期见。

想要探讨生命的真相,欢迎加入卢熠翎老师3天体验营“勇敢做自己”,卢老师会带领大家,从练习入手,一步步走向真实的自己。

仅9.9元,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学习👇

—·END·—

卢熠翎老师2024年和2025年线下工作坊日程安排:

扫码添加班主任微信了解更多课程详情!!!

卢熠翎
灵动生活科技 CEO;心理学畅销书作家;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 心理科学传播专家;畅销书《与生命和解》《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减法的奇迹》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