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奖励20万元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杭州一名叫孙子见的律师,在高架桥上突遇一起暴力事件,勇敢站出来多次阻拦宾利车主施暴。事后,比亚迪官方决定,奖励孙律师20万元,并为其车辆提供终身免费维修保养。
比亚迪的奖励行为,得到许多网友支持。甚至,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都在个人社媒上为比亚迪发声造势:“这样做是弘扬正能量,很好的安排,这样的老巢端的越多越好。”但十分遗憾,种种迹象表明,比亚迪似乎在有意淡化这件事。
宾利车主恶意别停宝马车,肆无忌惮在高架桥上恶意殴打宝马车主,毋庸置疑的犯罪行为。孙律师不仅勇于站出来阻止施暴,而且还把自己的车停在受害者前方,防止发生二次意外事故。有章有法见义勇为,孙律师的高尚行为,必然值得鼓励和表彰。
比亚迪作为孙律师的座驾品牌,为其提供终身质保和20万元奖励,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一方面弘扬了正能量,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奖励行为体现了品牌格局,强化了品牌的正面形象;另外,孙子见恰好是一名律师,庄重严肃的正面职业形象,有利于改善“比亚迪汉是网约车”的认知偏见。
无论从品牌营销还是社会意义来讲,奖励孙律师肯定值得比亚迪积极宣传。但正如开篇所说,比亚迪似乎在淡化这件事:只有比亚迪的官方微博发声,并且也仅是简单的转发评述;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未再对奖励一事发声造势;截至发稿日,没有比亚迪与孙律师的任何互动消息,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关合影都没有。
或许,时间太紧,比亚迪还来不及做一系列公关活动。可从品牌建设角度讲,比亚迪淡化奖励事件,大概是刻意之举。
品牌建设,简单讲,是企业通过特定的设计、利益和服务等,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独特鲜明标识的行为。成功构建鲜明认知标签的品牌,往往可以在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比如,沃尔沃始终围绕汽车安全建设品牌,成功为自己贴上了“安全”认知标签。当消费者想买一辆安全性能高的汽车,沃尔沃便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奔驰、宝马和奥迪等,那些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无一例外都有鲜明的认知标签。但,不是所有标签,都能助推品牌走向成功。
在长久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可能因为运营操盘失误,又或是意外事件影响,品牌会被贴上各种非理想标签。其中最致命的,当属社会性标签。比如,宝马Z4是“二奶车”、小米是“屌丝机”等等。这类标签将使用者刻意分为三六九等,会产生十分不悦的消费体验。很简单的道理,谁愿意背负莫须有的身份呢?
当然,奖励行为不会让比亚迪贴上“负面身份”标签,反倒可以建立积极正面的认知标识。所以,比亚迪默不作声实属歪招?还真不是。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透露,公司有意设立“比亚迪车主正能量及见义勇为奖”,对正能量及见义勇为车主给予5万元-20万元的奖励。设立奖项弘扬社会正能量,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比亚迪车主今后恐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比亚迪的设奖之举,无疑是在给比亚迪车主“喊话”,让他们放心大胆见义勇为。可事实上,见义勇为这件事,并不像说出来,那么简单。
孙律师的勇气,当然值得钦佩和称赞,但同时也必须承认,他受到了上天眷顾。倘若宾利车主是一个穷凶极恶之徒,手持的是大砍刀不是茶刀,我想,孙律师恐怕不能全身而退吧。倘若后方车辆躲避不及,再次发生碰撞事故,我想,孙律师恐怕不能安然无恙吧。
“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许多朋友喜欢以这句话鞭策众人,认为见义勇为是天经地义、不可不为的事。但,见义勇为,需要面对风险、付出代价,而这些普通人却往往难以承受。阻止暴力伤人事件的“南京胖哥”,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如果施暴者占据了绝对的武力优势,普通人绝无必要出手相助。这不是开脱,也不是借口。虽然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设奖之举会让品牌贴上“正义使者”之类的标签,无形之中衍变成道德绑架——比亚迪车主遇到暴力犯罪事件,无论情况如何都应该挺身而出,溜之大吉者会被认定为“罪人”。可是,谁能承担得了逢凶必出手的使命呢?
到底该不该奖励见义勇为,答案是肯定的。但,见义勇为,需要全社会前仆后继共同努力。所以,比亚迪奖励孙律师之后,见义勇为之事就该翻篇了。再有多余动作,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