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退出价格战之后,迅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宝马就会处于舆论漩涡之中。即便已过去两周时间,宝马还时不时登上热搜。当然,大多都是对宝马的抨击之声。毕竟,经济尚处于恢复期,大众消费能力十分有限,宝马怎么还有脸涨价呢?
我能理解大家的愤怒,谁不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合适的车。但是,如果从品牌发展来说,宝马似乎有理由涨价。
一个生机蓬勃的汽车产业,主机厂、供应商、经销商和维修厂等等,所有参与者都应该能赚到钱。只有大家都赚到钱,各自才能实现良好发展,汽车产业也才能做大做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丰田,不仅自己当上全球汽车龙头,还带动几百乃至上千家产业参与者共同发展,使得日本汽车产业成为全球含金量最高的产业之一。
产业参与者一起赚钱,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宝马涨价,意在如此。宝马头部经销商之一美东,其财报显示去年净利润同比下滑72%,新车销售毛利率为-0.6%。宝马合作最早的经销商之一申华控股,去年亏损接近2亿元。如今价格战愈演愈烈,经销商恐是越卖越亏。
陷入持续亏损之中,经销商若是撑不过去,可能选择闭店退网,这会大大阻碍宝马的正常发展。要知道,宝马在华运营工作,十分依赖经销渠道支持。如果合作伙伴拉胯了,宝马又谈何健康发展。更何况,经销行业还关系到数以万计的家庭营生。
所以,为了自身能够保持健康发展,宝马有必要涨价维护经销商利益。当然,涨价势必会影响大众消费热情,销量可能随之降低。汽车行业的盈利,恰巧又十分依赖规模效应。宝马此番涨价,未必可以惠及合作伙伴。果真如此吗?
对于大部分经销商来说,卖车其实赚不了多少钱,大头利润来自于厂家返利。当经销商完成厂家的销量任务时,后者会给予一定的返利。比如指导价70万元以上的燃油车,某些品牌平均返利能给到10万元/辆。所以,经销商想要实现盈利,最核心工作就是达成厂家销量任务。
恰好,宝马销量任务不重,还有实力支持高额返利。
所有合资企业的中方,都是国企。正因如此,合资车企往往还承担着振兴当地经济、带动民生发展的任务。以至于,合资企业的诸多经营决策,不能单纯从商业角度出发。比如,为了让工厂持续开工,需要最大程度保证销量规模,这可能会牺牲品牌名声等隐形价值。
宝马在2018年收购了华晨宝马25%的股份,以75%占比成为华晨宝马绝对的掌舵者。完全掌权的德方,此后可以更多从商业角度制定经营决策。宝马是“BBA”里第一个跳出价格战的,这点其实就能看出华晨宝马的经营策略。可以预见,宝马此后大概率不会一味追求销量了。
既然看淡销量,经销商日子可能就会好过一点。比如,假设以前月销达到1000辆,平均每辆可以返点5万元,现在月销只要800辆即可达成返点目标。而且,股比达到75%以后,宝马中国有了更多利益分配权,可以依据经营策略维护经销商利益。当然,宝马依旧会肩负企业社会责任,当初收购之时可是喊出了“家在中国”的口号。
但说到底,宝马此番涨价,意在守住品牌价值
近几年经济大环境不好,许多品牌为了生存大搞降价促销。唯独,以LV为首的奢侈品牌,逆势而上大幅上涨产品售价。而且,频次之高令人咂舌。比如,人气较高的LV CARRYALL小号手袋,从2.06万元涨至2.18万元。而在最近3年,LV已经陆续涨价超过10次。
奢侈品牌之所以敢这么玩,主要在于它们针对的客户都是高收入人群,而这部分人都是最有条件去安稳渡过经济周期。即便,经济方面遭遇重创,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最顶尖的那部分人也照样能消费得起。所以,奢侈品牌不必因大环境不好而降价促销。
最关键的是,降价促销也容易伤害品牌价值。上流群体追求的是身份和地位,奢侈品牌恰好最能展现面子价值。如果频繁降价促销,人人都买的起奢侈品,又怎能凸显上流群体的身份和地位呢?所以,奢侈品牌必须保持稀缺高价值,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宝马,亦是如此。尽管问界、理想和蔚来等强势崛起,但宝马依旧是实打实的一线豪华品牌。大多数冲它而来的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宝马的面子价值。如果宝马动不动打折促销,人人都买得起,销量是上来了,可也塑造了“烂大街”的形象。既然不再稀有,大家何不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普通品牌呢?
所以,即便受到新能源冲击,销量也确实不太亮眼,宝马也有必要涨价。利用高价拉升购买门槛,守护品牌豪华价值,宝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前提是产品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总之,从品牌发展角度来说,私以为,宝马涨价是一条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