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书联合书单|2024年第7期

文摘   2024-08-15 17:16   上海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

2024年7月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由国内各出版单位联合发布,推荐每月最值得关注的哲学思想类新书,本期是第31期。





爱、性欲与母权

Love, Sexuality, and Matriarchy:About Gender

[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程雪芳 张龑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6月



《爱、性欲与母权》主要从母权、性别与性欲以及爱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其中母权主题参考和分析了巴霍芬的理论,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母权理论的现代意义;针对性别和性欲则主要关注两者的相互关联及其对性格的影响;最后在探讨爱与社会性格的关系时,弗洛姆剖析了自私与自爱的差别,并提出经典问题:“我们还热爱生命吗?”




书写还有未来吗?

Die Schrift:

Hat Schreiben Zukunft?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著
朱恬骅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7月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文本,文字始终是我们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这个日益图像化的时代,书写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会彻底告别书写,全面进入技术图像的宇宙?基于书写的人类文明又将走向何方?

在这部长销全球的经典著作中,弗卢塞尔以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对书写的本质和未来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从手写文字,到电脑键盘输入,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作者用冷峻干练的文风提醒我们:书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传统的文字书写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数字表达时,思想和交流,乃至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吹沙集

(三卷本)

萧萐父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5月



《吹沙集》(三卷本),是诗化哲学家、武汉大学著名哲学教授萧萐父先生的个人论文集,亦有少量师友评说文字。三卷文字主要体现萧先生吹沙觅金、寻求真知以启后人的哲学情怀。《吹沙集》(第一卷)收入的主要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的文字,以关注中国“内生现代性”和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接合点”问题为中心;《吹沙集》(第二卷)收入的主要是作者90年代的文字,以世界多极化发展、东西文化学术交流融合为主题;《吹沙集》(第三卷)收入的则主要是作者21世纪以来的文字,以阐发文化的多元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特质为基调。《吹沙集》三卷虽各有重点,然精神一贯,均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思诗结合”的思维方式、古今中外贯通的宏阔哲学视野,以及关照现实、重视完美人格追求的哲学理想。  







简明分析哲学导论

Analytic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毕明安 著

 陈龙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年6月



分析哲学究竟是什么?分析哲学有何长处?分析哲学的问题是什么?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所谓鸿沟还存在吗?作为分析哲学奠基者之一的女哲学家是谁?分析哲学家们如何处理语言、逻辑和数学问题?本书是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中的一部,以轻松幽默的笔触介绍了分析哲学的主要问题及其思想背景,对分析哲学的性质给出了精彩阐述。作者毕明安教授指出:分析哲学的特点不只是“分解”,除了思想的清晰、表达的精确和论证的严格,它在概念上还具有创造性,其哲学方法富有成效,且具系统性。本书通过几个有趣的问题——“存在多少东西?”“我们如何谈论不存在之物?”“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可说或是可思有界限吗?”“我们如何更清晰地思想?”“到底何谓分析哲学?”——梳理了分析哲学的早期历史,带领读者跟随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斯泰宾的脚步,感受思想的魅力!






起源的原初复杂性:

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尚杰 著

商务印书馆

2024年5月



本书探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学理渊源,让我们以“哲学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向我们展示的是在哲学史上不太为人所见的“微观的思想”,教给我们的是“扭转思想”的方法。作者认为,传统哲学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宏大叙事,忽视了哲学起源的原初复杂性。


借助对海德格尔、萨特、德勒兹、拉康、德里达等人著作的重新解读,作者指出,他们都从语言、历史、道德等不同领域出发,批评思想的现成性与必然性。作者主张,要将必然性变更为可能性,将同一性视为可重复性,而重复意味着差异,差异则使得陈旧的思想结构处于不稳定与趋于消解的状态。这使得哲学从宏观走向了微观,思想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本书读者或可从中找到一种被作者带入其中的“纯思”的乐趣。






盈科后进:

中国孟学史丛论

杨海文 著

商务印书馆

2024年6月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孟学史的论文结集,采取历史—思想史进路,对代表性人物(如荀子、司马迁、扬雄、王阳明、戴震)、代表性作品(如《汉书· 古今人表》《牟子理惑论》《千字文》)、代表性事件(如《孟子》传记博士问题、李觏疑孟公案、《孟子节文》事件)进行了翔实考察,对孟子与先秦诸子、孟子与文史哲、孟子与道佛的思想关系进行了创新研究。本书文献丰富,考证精当,文史兼综,重点突出,呈现并敞开了中国孟学史厚重而又复杂的多维向度,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划清界限?

——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Drawing the Line:

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Artists from Museums to the Movies

[美]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 著

 郭硕博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8月



近年来,关于流行艺术家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甚至某些犯罪行为的揭露比比皆是。加上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对曾经喜爱的艺术家隐藏的生活开始保持警惕和批判的目光。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失德艺术家?以及,还能欣赏他们的作品吗?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工具,为这一困扰我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敏锐的洞察。作者认为,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其作品意义的解读,而且还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情感资源,使我们能够在艺术世界中探索道德的复杂性,进而与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些失德艺术家的作品,而应该更加深思熟虑地参与其中,并且做出判断:当艺术家有不道德言行时,应该于何时何地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划清界限。






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英]沃尔特·厄尔曼 著

夏洞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6月



从5世纪到12世纪,当欧洲大片地区仍然无人居住时,一个社会已经成长了起来。这个社会必须学习如何组织公共生活秩序。今天西方的许多基本政治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及稍后一段时间形成的。


在这本写于1960年代的小册子里,作者追溯了西欧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例如主权、议会、公民权、法治和国家等我们熟悉的观念。在他看来,中世纪有两条意识形态的主轴影响着一系列观念、制度以及历史进程的发展。以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理论在欧洲重现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主导历史进程的是神权——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在此之后前者则逐步让位于自然法——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作者展示了这两种政府观念的冲突过程,以及它们的罗马或日耳曼根源,并解释了中世纪社会中教会权力的主导地位,以此诠释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和法律。






人与神圣

L’homme et le sacré

[法]罗杰·卡约瓦 著  

赵天舒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7月



本书是人类学家罗杰·卡约瓦1930-1960年代关于神圣性问题研究的作品。神圣并非仅存在于宗教之中,战争、游戏、节庆、性、奢靡浪费……皆是人类为追求神圣性体验而启动的社会行为,而宗教只是神圣的表现形式之一。神圣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既是个体存在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种族、文化与信仰:先民敬拜自然,臣民膜拜圣人与君主,现代世界将主权、战争视为神圣……在这本社会人类学著作里,卡约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神圣的整体图景,介绍了它的主要特征,勾勒出它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呈现了它在历史中的演变。


本作承接法国社会学学派,尤其是涂尔干和莫斯的先行研究,同时综合了大量英美和德语世界社会人类学成果,并在最后延伸出作者自己关于神圣的独创见解——节日理论。论据方面几乎涵盖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学实例,既有美洲、非洲、大洋洲原住民文化和习俗,又有欧亚文明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与文学记述,还通过参考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著作,将中国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的种种文化现象纳入自己的讨论范围,旁征博引扎实充分。





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第2版)

赵汀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在本书中,赵汀阳以他的“综合文本”和“无立场分析”作为方法论,深入分析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问题,推出“天下制度分析模型”,力图说明当代世界的理念困境,并且以中国哲学为基本资源,重塑关于“中国”的概念和关于“世界”的世界观。赵汀阳的“综合文本”研究法同时也是对哲学方法论的一种探索,其中引进了博弈论、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某些分析。这种新的方法论加强了哲学的创造性,同时也可能形成有争议的理论扩张。






约翰·洛克宽容思想研究

袁朝晖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5月



从1689年光荣革命胜利到1704年逝世,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长达15年的时间中写作了《宗教宽容书简》(Letters concerning Toleration)。《宗教宽容书简》是洛克对宽容思想系统、全面的叙述,可以说是宗教思想、哲学争论、政治理论和历史研究的经典文本。本书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背景和欧洲16、17世纪社会变革的时代环境出发,系统、细致地对洛克《宗教宽容书简》的文本与思想进行分析,期待呈现对洛克宽容思想的全面理解。






进化与伦理生活

The Ethical Project

 [英] 菲利普·基切尔 著
 钟世文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4年8月



一个多世纪以前,达尔文勾勒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生物世界的方式:他的根本洞见是把我们周围的生物体看作历史的产物。我们通过学习达尔文,把当下的实践也看作历史的产物,就能把自己从许多谜团中解放出来。本书的目的就是追求伦理学领域内的这一工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追求伦理学领域内的这一工作。


伦理遍布于人类社会和几乎所有人的生活。伦理学作为一种美丽的人类现象出现——永远未完成,一代又一代地集体精炼和扭曲。基切尔指出,我们的人类价值观不能被理解为一个最终的系统,而是一个项目——伦理项目——我们的物种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参与其中,这是我们自身的核心,也是占据我们五万年生活,使得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事业。





永远的见证人:

布朗肖批评手册

 尉光吉 编译

拜德雅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年7月



如何在黑暗中目睹一个没有面容的形象?


如何在沉默中倾听一个没有言语的声音?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既是作家、小说家、文论家,也是思想家。他以典范的方式保持了写书人的身份。


半个多世纪以来,莫里斯·布朗肖的名字周围已聚集了众多脚步。本书正是对这些脚步的追溯和记录——为了见证足迹本身的并行和交织,并让这些陪伴和碰撞的步履开辟出一块能够建立文学、哲学和政治共通体的领地,纯粹友谊的领地。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友谊”部分收录14篇文本,记录了他与同时代的诗人、作家、哲学家一同思考、一同行动的友谊,还有他创作的独一性与全身心的介入。“批评”部分收录15篇文本,包含列维纳斯、巴塔耶、萨特、南希等人对布朗肖的15部作品展开的批评文论,说明了这位隐身的写作者如何滋养所处时代的思想。


本书另附有一篇概述性导言和一份布朗肖年表。






虚无主义与技术

Nihilism and Technology

[荷]诺伦·格尔茨 著

张红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



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


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性。作者诺伦·格尔茨没有参与“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更好”和“更糟”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Seelenprobleme der Gegenwart

[瑞] 卡尔·荣格 著

温泽元 林宏涛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6月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是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代表作,收录了荣格各个时期发表的重要作品,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经典名著。


如荣格在序言中所说,“心灵这个大问题让现在许多人肠枯思竭,而这部文集正是旨在告诉读者探究它的方法”。本书一方面从理论上介绍了原型、无意识、自律性情结、人格类型等心理学概念,以解答人们的心理困惑;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具体的案例,展现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人生各阶段的难题、婚姻中的心理关系、心理类型等。


荣格认为,对现代人来说,心灵是一个陌生的,甚至是有敌意的、不兼容的东西。我们所遭受的痛苦正是源于我们对心灵的无知。只有承认我们心灵的阴暗面,承认心理力量的存在,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些力量,我们才能认清自我,认清世界,寻回人生的意义。





威廉斯论评集(1959—2002)

Essays and Reviews: 1959-2002

[英] 伯纳德·威廉斯 著

谢沛宏 吴芸菲 郭予峤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思想剧场

2024年7月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一本文章与书评合集,收录了威廉斯1959年至2002年间所撰写的71篇随笔和书评。威廉斯的一个长处是往往比对手本人更善于抓住其思想要害,甚至在别人还没说完话时,就已掌握了对方的论点。本书所收录的书评就展现了他的这些思维和行文风格,他对同时代的经典之作的分析鞭辟入里又不乏新意。他的哲学发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声音,他思维严密又不拘泥于理论成规。本书里的随笔就不同于普通论文的写作,展现出他广博的学识、严密的思维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本书所关心的哲学到科学、人文学科、经济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问题、犀利优雅又透出幽默的文笔,展示了威廉斯智慧、博学、人道的思想和人格。






我,你,我们: 

迈向一种差异文化

JE, TU, NOUS:

Pour une culture de la difference

[法]露西•伊利格瑞 著 

米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如果我和你之间没有不可减少的差异,就不可能有我们。”

☆法国当代著名女性思想家露西·伊利格瑞经典作品中译本首次出版。

☆如何创造我们的美?要更女性,不要更男性。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何确定不同性别的不同权利?你多大年纪了?因此,我们何时“成为”女性?


本书为伊利格瑞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演讲文章、采访及所写短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作者提出了如何在语言、外表、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和健康方面“成为”女性,关注分析和纠正男女之间所谓的不平等,并理解和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

Agnès Varda: Interviews

[美]T.杰斐逊·克兰 编

曲晓蕊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4年7月



阿涅斯·瓦尔达,是大胆无畏的影坛先驱,也是常青的“新浪潮祖母”,更是西方电影史和女性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之魂”。她的创作生涯超过60年,90岁高龄之际仍在进行新的尝试,影响了无数影迷和后来者。她以丰富自由的形式、自然却深邃的表达诠释着电影艺术的真谛。可以说,瓦尔达即创造力和生命力本身。


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女权运动、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在瓦尔达跨越半生的讲述中,我们得以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影像传达的深意,她对电影的热情从何而来,为何总能从日常中捕捉生活的奥秘,并“在不可能的地方发现美”,而作为边缘的艺术家型导演,瓦尔达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苦涩,她从创作和人生中获得了何种满足等。打开这一篇篇访谈,就能发现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






在黑暗中舞蹈:

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Dancing in the Dark :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 著

彭贵菊 郑小倩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4年7月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的分析切入,以诗意的方式展示了艺术在彼时美国社会结构中的不可或缺。这部辉煌的著作是对美国最杰出艺术时期之一的重要研究。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

Why Happiness Matters: Introduction to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希]帕夫洛斯·康托斯 著 

刘玮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很大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确立的“幸福论”伦理框架,以及关于幸福、德性、快乐、友爱等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两千年道德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大的意义。


本书是当代希腊古代哲学家帕夫洛斯·康托斯教授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全面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本书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与初学者,写作风格平实生动,又能直击人心;同时又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强调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一些较少得到研究的主题,因此也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






儒家的财富观与儒商精神

——以孟子为中心

王建宝 著

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本书以杜维明先生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为理论框架,溯孔孟荀董之源,续程朱陆王之思,基于孟子文本,对儒家商业伦理的源头活水进行了深入阐发,在开显儒商精神、建立儒商认同、超越启蒙心态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探索,是当代儒家商业伦理研究的重要著作,能为中国新商业文明的建构提供有益参考。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研究

张昌红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4月



本书通过对《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450余位颂古作者的5700余首作品及320余位禅宗大师的1300多个公案进行综合研究,厘清了禅宗在宋代的传承脉络,梳理了两宋禅宗思想的发展状况,考察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的版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颂古的概念、形式特征、公案的来源、类型及参读方法等,论述了颂古对公案阐释的意义,指出了禅宗公案、颂古语言的隐喻性;考察了颂古与传统诗歌的关系,以及这些颂古作品作为宋诗的一部分,可以增补《全宋诗》的情况;探讨并总结了“整体无差别”等五种禅宗悟道境界,为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公案与颂古提供切实帮助;大体梳理了禅门五家七宗的宗风;探讨了书中唐、宋口语词的种类、用例及出现原因,以本书所收公案、颂古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339个口语词进行了释义;对中国禅宗的思辩精神进行了揭示与阐述。





真理与存在:哲学的探索

Truth and Existenc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美]迈克尔 · 哥文 著

周建漳 译

崇文书局

2024年7月



以柏拉图、康德等的哲学书写为思想资源,接续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本书给出了其独创而富有启发的真理理论:


“从第一章对真理价值的困扰人的试探性反思和第三章令人不安的真理悖论,通过对真与真理的区分,再到看到本质之为真理的恰当领域,这一探索完全是以对真理概念的反思和分析为指导的。我们在语言中体验这个术语;这意味着不仅仅只是使用它。我们在可能的组合中检验它,我们尝试各种见解,我们学会避免危险意识形态的陷阱,这些部分地是通过阅读和批判性地反思伟大哲学家之前对真理的阐述达成的。我们并不回避诗人的真知灼见,甚至宗教思想家的智慧。因为,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接触任何似乎在这一如此困难的问题上投射了光芒的资源呢?这些资源没有一个是不经考察和批判就被接受的,那么为什么要惧怕它们呢?诗人的才华或虔诚者的洞察力都属于我们的传统和遗产,因而构成了我们经验宝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贡献的理解,而不是它们的血统是否无懈可击。作为真理意义的探索者,我将愿意从任何来源学习,只要我能检验它、考量它、权衡它,思忖它如何融入真理意义的崇高展开中。”




本期书单,由以下出版单位联合发布:


商务印书馆、译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东方出版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崇文书局、拜德雅图书工作室、浦睿文化


联合推广媒体:澎湃新闻·翻书党栏目、文汇讲堂工作室


欢迎其他出版机构加入,书讯请发送邮箱:philosophical_booklist@protonmail.com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书目 | 2013-2022
将智性思辨作用于日常生活 |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2024年第6期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

非虚构时间
上海译文·人文社科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