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失序世界的书:除了操控,我们别无选择?

文摘   2024-10-29 11:43   上海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前段时间,关注气候与可持续议题的播客明日之路邀请了《白色天空下》和《大灭绝时代》中文版的幕后功臣,一位是这两本书的译者叶盛,一位是负责出版的责任编辑常剑心。他们与主播们一起聊了聊书中精彩的故事:全球顶级的科学家们在如何研究气候和环境问题,如何拯救濒危物种,如何应对越来越紧迫的气候危机。


欢迎大家扫码收听本期播客。


文/ 石毅(关注气候与可持续议题的自由撰稿人)

编/ Jing


“爸爸,为什么云的顶部是亮的,而底部却是暗的?”


“这是因为它们是阳光的反射镜。”


这是发生在已故气象物理学家约翰·莱瑟姆和他儿子之间的对话,当时,他们正在北威尔士一座山坡上徒步。听了父亲的解释,儿子想了想,笑着形容那云是“湿漉漉的镜子”。


这段对话后来启发了莱瑟姆。1990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出,向云层中注入微小颗粒增加对太阳光的反射,以此抵消气温上升的影响。


他设想了一个近似在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场景,制造一支由1000艘无人驾驶的风帆动力舰队,在海洋上不断将微小的海水滴喷洒到空中,以将太阳热量反射回太空。根据他当时的测算,如果能将反射率提高约3%,就可以抵消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所导致的全球变暖效应。


自莱瑟姆提出他的设想以来,气候危机逐步加剧,我们已经好几次短暂地见证了全球气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虽然科学家们坚称,要实现全球控温1.5℃的目标并非不可能,但目前来看,我们距离任何模型所要求的即刻、深度减排还相当遥远。


如果不能指望这个世界快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迷恋,人类还有候补计划吗?


平流层气溶胶注入。制图- James Round / 中外对话。图片来自中外对话网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图人为干预气候的太阳能地球工程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和拥趸。不过,正如硬币总是有两面,在反对者看来,这样的干预行动违背了他们顺应自然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最终需要削减排放来控制气温升高,而增加对地球工程的投入会分散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资源,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她的著作《白色天空下》就对地球工程做了生动的介绍。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当自然不再自然”,聚焦了人类一系列不寻常的生态拯救计划。从给河流改道到扮演上帝般的角色给珊瑚选择优势基因,再从为了给地球降温捕集二氧化碳到增加云层反射。


《白色天空下》与《大灭绝时代》


别以为这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科技创造奇迹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白色天空下》是一本关于失序世界的书。在科尔伯特的笔下,处处能看到这种讽刺——毕竟无论多么小心翼翼,人类试图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总是带来新的问题。如何与地球共处,没有操作手册供我们遵循。


对中国读者来说,科尔伯特更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她在2014年出版的《大灭绝时代》(英文版原名《第六次大灭绝》)。这本书获得了2015年的普利策奖。她在一次采访中提到,20年前,在那个气候变化是否正在真实发生仍然备受怀疑的年代,她受《纽约客》委托试图撰写报道解答这一问题,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对人类给地球带来的影响议题产生了兴趣。


“似乎我们都知道有各种各样的警告,但问题的严重程度并未得到普遍认识。我越是报道这个问题,就越为我们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让人焦虑的时代所深深震撼。”


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图片来自网络


科尔伯特的写作风格独具魅力,她善于将那些原本冷冰冰的数据和研究赋予温度,甚至融入些许让人无力的幽默感。比如她说在努力完成这本书时,“却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失控得太厉害了,让我连这本书都写不下去了。”这种手法使得读者不仅在理性上理解那些晦涩的问题,更在感情上深深共鸣。


在她的书中,科尔伯特常常将科学研究与个人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具科学性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独特表达。例如,她讲到在澳大利亚,一种有毒的海蟾蜍在澳大利亚导致了许多本土物种的数量减少,人们寄望于通过基因编辑来控制它的入侵。在听到一位科学家形容这种基因编辑后的蟾蜍是“美丽的”,她写道:“在我看来,他那张脸也只有基因工程师才会喜欢。”


这就自然引出了她所强调的人类在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基因工程时的一个困境——我们无法在“过去有什么”与“以后有什么”之间做选择,而是在“现在有什么”与“以后会有什么”之间选择,但结果往往是,“未来什么也不会再有了”。


科尔伯特对“人类世”这个词深深着迷。她在《大灭绝时代》里无可奈何地写到:欢迎来到人类世。


这个词是在2000年由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创造的。他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人类世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代。到今天,人类的影响已经几乎无所不在。人类世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它已经占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1/3,以至于全球变暖成为公认的、人类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最大威胁。


全球升温后对世界的影响。图片来自联合国新闻


在《白色天空下》,人类被困于巨大的道德困境中,操控是问题所在,但除了施加更多的操控试图挽救什么,人类别无选择。


太阳能地球工程就是这种操控的典型。正如科尔伯特所说,它被一些人称为一条“通往地狱的高速公路”。在诸多的太阳能地球工程中,人工向平流层注入气溶胶,也就是各种反射颗粒是听起来最离经叛道的一项。


要理解它背后的逻辑,可以想象人类试图模拟类似于大型火山喷发所带来的降温效应。火山喷发时会将大量的硫化物释放到大气中,这些硫化物进入平流层后形成气溶胶,像一把巨大的伞一样阻挡更多的太阳辐射,从而帮助地表降温。


最近一次备受公众关注的火山喷发发生在去年初的南太平洋岛国汤加,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中国公众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焦虑。不过,汤加火山的影响力显然远远不及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喷发。那是历史上记录最为详尽的大型火山喷发之一,占领印尼的英国殖民者们留下了较为详实的记录,随之而来的“无夏之年”在后来也成为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根据今天的科学研究,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当时全球平均气温暂时性地下降了1℃,由此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阴冷的天气使得从爱尔兰到意大利的庄稼都颗粒无收……饥荒促使很多欧洲人移民去往了美国,但是大西洋对岸的情况实际上也没好到哪去。”科尔伯特在书中写道。


彼时正是中国的嘉庆年间,火山喷发改变了夏季季风,造成了中国北方极端干旱和南方的暴雨与低温,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夏季飞雪,继而引发了一场持续两年的粮食危机。而这些,记录在美国历史学者威廉·克林格曼的著述《无夏之年:一部“冰封之年”的历史》中。



这也是为什么太阳能地球工程遭到如此多非议,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是可控的、我们能够接受的吗?2021年,哈佛大学科学家试图在瑞典开展的一项实验就因遭到环保团体的反对而终止。今年,美国田纳西州通过了禁止实施地球工程的法案,而美国其他一些州也有立法者提出类似的计划。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云层增亮计划在北太平洋实施,虽然可以降低北美夏季极端高温风险,但也会减少阿拉斯加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降雨量,甚至可能加剧欧洲的高温。


不同形式的太阳能地球工程 | 来源:NOAA/CIRES


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曾说,人类世即熵世(entropocene)。熵可以说是系统的无序或混乱,由技术赋能的人类创造了熵,并在各个层面破坏多样性和稳定性,这包括生物的、生态的,甚至是文化、心理和民族层面的。而要创造负熵和防止系统的崩溃,唯一的依靠可能仍然是技术,无论这多么的让人不安。


在科尔伯特看来,她书里聚焦的那些故事呈现的并非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精神,或许更应该称之为技术宿命论。


“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某种进步,只不过是在现有条件下人们所能想出的最佳方案。”


作为一名记者、作家,她总是被追问究竟是否还对未来抱有希望。她的回答是,虽然人类在过去二十几年所做的事更加危险,对地球的影响更为显著,但以稍微积极的态度来看,人们对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了更高的意识。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许多同行对气候谈判的态度。在气候大会上,人们总是花费大量时间来协商最终协议中那些可能会落实也可能会落空的措辞。然而,在这张看似公平且有极高参与度的谈判桌之外,我们当下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色天空下》

(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著 叶盛 译

ISBN:9787532793426

定价:68元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入围温莱特文学奖短名单,《华盛顿邮报》年度十大好书,《时代》《时尚先生》《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年度好书。

一个更热、更多洪水和干旱以及更多灾难降临的世界正在逼近。

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不仅是在表象上改变了自然环境,而且是从里到外影响了海洋、森林、河流,以及超过半个地球表面的地形。我们甚至从生物基因上改变植物、动物的种类。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却在更多层面上失去控制。

我们将在书中读到最前沿、最疯狂的对抗全球变暖的计划:向平流层发射微小的钻石或其他微粒——“就像是给这个世界洒下小精灵的魔粉”——模拟火山爆发后的情景,利用反射颗粒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温度。太阳能地球工程起效迅速,但也伴随着未知的副作用。研究者们可以确定的是,这将改变天空的模样,新的“天空蓝”将会是白色。

这一次,科尔伯特将考察人类如何在有时勇敢、有时愚蠢的情况下,为了控制自然而改变自然,如何在几十年间摧毁那些几百万年才创造出来的事物,又将如何试图通过干预自然来挽回自己造成的破坏。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年出版的《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获2015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 | 2013-2023
第六次大灭绝,正在进行中的历史
世界地球日 | 关爱自然,守护共同家园
《人类世的“资本论”》意外走红,引发日本年轻人的阅读热潮
如果极端天气成为常态,人类能承受这样的持续高温吗?
当天空蓝变成“天空白”,一个更热、更多灾难降临的世界正在逼近……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

非虚构时间
上海译文·人文社科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