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爱情、死亡和神秘主义
[法]皮埃尔·阿多 著,姜丹丹 译
摘自《哲学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爱情是神秘主义体验的出发点,后者延续人类的爱情,因为,如果我们爱一个人,首先是因为爱,首先在本质上爱至高无上的美,通过那个人,使得至高无上的美吸引我们,因此,这已经宣告了一种神秘体验的可能性。此外,身体之间的融合,两者融合为一体的体验,成为神秘主义者与其体验的对象之间融合的典范。
在神秘主义者对神秘体验所做的描述中,到处都带有同样的根本特征:神秘主义的体验是难以言说的,或者它带来一种焦虑,却是“美味可口”的焦虑,或者带来快乐或平和。总体而言,它突然来到,又重新开始。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所有的神秘主义者,在各种各样的精神传统里,都会使用从爱情体验里借来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体会。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比如,在犹太传统里,《歌之歌》(Cantiques des cantiques)既是一篇情诗,也是一篇神秘主义的诗歌。在伊斯兰教、印度教与基督教的信徒那里,也的确借鉴《歌之歌》的表述来表达与上帝的契合。
在柏拉图主义的传统里,在柏拉图的《费德尔篇》与《会饮篇》里,也的确有那种崇高化的爱情。在普罗提诺那里,与柏拉图不同的显著之处就在于,这一点是我在研究他的第五十篇作品时,我才意识到的,不仅仅有如同柏拉图那里的男性的爱,而且也有夫妻之爱,可作为神秘主义体验的典范。
事实上,在普罗提诺那里,在与上帝的融合以及爱情的交融之间,不仅仅是一种比拟,还有这样一种理念:人类的爱情是神秘主义体验的出发点,后者延续人类的爱情,因为,如果我们爱一个人,首先是因为爱,首先在本质上爱至高无上的美,通过那个人,使得至高无上的美吸引我们,因此,这已经宣告了一种神秘体验的可能性。
《朗读者》剧照
此外,身体之间的融合,两者融合为一体的体验,成为神秘主义者与其体验的对象之间融合的典范。在这个话题上,还需要触及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对神秘主义者来说,神秘体验可以构成对抛弃爱情愉悦的苦修的一种补偿,而神秘体验甚至有可能伴随着性的愉悦,伴随着在身体上的性的回音。
柏拉图用各种形式说过,哲学是面向死亡的一种修炼。但是,他却是用一种悖论的方式言说的。他并不想说:需要锻炼自己去学当一名死者,或者模仿死亡,比如,就像查理五世(Charles Quint)把自己放进棺材里的做法。可他想说:需要把灵魂从肉身中脱离。这指的不是一种面向死亡的修炼,与此相反,却是一种涉及精神生活、知性生活或者思维生活的修炼;这指的是找到在感性认知之外的另一种认知的方式。
我们也可以说,需要从经验的、低级的、注定会死的自我过渡到超越的自我;苏格拉底在《斐多篇》(115c)里清晰地区分在喝过毒芹酒之后就要变成一具尸体的自我与在精神层面行动和对话的自我。这指的完全不是为死亡作准备;但是,因为柏拉图总是充满讽刺,他提到那些非哲学家对哲学家所做的描述,他们把哲学家再现为面容苍白的一些人,带着垂死人的气息。他想说的仅仅是需要把自身从感性生活中抽离。
《55岁开始的Hello life》剧照
此外,这也可能对健康有所作用;但是,这并不指向死亡。事实上,斯多葛派也经常谈论到面向死亡的修炼,是在我们已经讲到的一种修炼的视野里:面向生活磨难的准备,即面对未来的困难与苦恼的思考(praemeditatio malorum);斯多葛派总是说:需要想到死亡临近;但比起对死亡的准备,这更多地意味着发现生命的严肃性。比如,奥勒留,作为斯多葛派,他说:需要把每一次行动都作为最后一次来完成;或者,他还说:需要对待每一天如同一生中的最后一天来度过。这指的是,要意识到我们还在经历的这个当下时刻具有无限的价值,因为,死亡随后也许会让生命中断,这意味着在死亡尚未来临之前,要用极其强烈的方式生活。
伊壁鸠鲁派也讲到死亡。依据塞内加的说法,伊壁鸠鲁“想到了死亡”;但这完全不再意味着为死亡作准备,与此相反,完全如同在斯多葛派那里一样,是为了意识到当下瞬间的价值所在。这也是贺拉斯那一句著名的名言“采摘当日”:采摘今天的花朵,别想到明天。
《收殓师》剧照
而且,在伊壁鸠鲁的视野里,死亡的思考旨在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在我们这些生者与死亡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是缺席的:“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算”,伊壁鸠鲁派这样说,死亡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从存在到虚无,没有任何过渡。死亡是一个点,这就是全部。
死亡并不是生命中的一个事件,维特根斯坦后来这样说。对于伊壁鸠鲁派来说,有一个理念与斯多葛派的见解相通,每一天都要像生命仿佛要终结一样去生活;因此,每天晚上,要满足地对自己说:“我活过了。”在这里,有两种面向:首先,在这个视野里,用全部的强烈活过了一天,但同时,当次日来临时,人们会注意到,新的一天好比一个出乎意料的幸运。最终,人们告诉自己:在存在的一个唯一的瞬间,我们已经拥有了全部。这指的是永远要意识到存在的价值。
《收殓师》剧照
归根结底,柏拉图与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同样总是把面向死亡的修炼看作生命的一种修炼。在《伦理学》第四部分第六十七个命题里,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不会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对死亡的思索,而是对生命的思索。”显然,他肯定是在批判柏拉图的表述,但可能也批判基督徒,因为基督徒有一句格言:“记住你注定会死。”(memento mori)因此,斯宾诺莎批判死亡的修炼,但最终,他也许错了,因为,事实上,面向死亡的思索、思考或修炼,都是一种面向生命的修炼。
《哲学的生活方式》
[法]皮埃尔·阿多 著,姜丹丹 译
ISBN:9787532792764
定价:68元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戴维森以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卡尔利埃的对话录。阿多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也是一个能够把奥勒留、普罗提诺、斯多葛派说清楚的传递者。他以渊博的学识指出,在古代,哲学并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对生活的选择,是旨在建立一种智慧效果的亲身体验,简言之,是走向智慧之路的实践。
在《哲学的生活方式》这部访谈录中,我们会发现皮埃尔·阿多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的诙谐而又远离“训言”式的判断,不但对学者、思想家极富教益,也会深深启迪现实中的普通人。在他时而讽刺、时而如格言般的判断里,展现的是一个隐秘、腼腆、朴素的人。跟随皮埃尔·阿多,读者将领会如何阅读和诠释古代的智慧,为什么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尤其是马克·奥勒留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做哲学,即学习面向死亡”,要学会“活在此刻,犹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样”。不再注意未来,而是观察自身,不把世界视为我们行动的简单框架,而是在自身中看它,为自己看它。这是既具存在价值也具伦理价值的立场。
作者简介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法兰西学院大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研究,其著作围绕古代西方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与哲学的生活方式展开,并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观念闻名于世。他是福柯最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把维特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主要人物。主要著作:《哲学的生活方式》《古代哲学的智慧》《内心的城堡》等等。
延伸阅读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