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生杀人狂”是如何形成的
文摘
2024-11-12 13:07
上海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枚炸弹,造成8人死亡,然后前往于特岛,闯入挪威工党青年营活动的举办地,又杀害了69人。这桩惨案的凶手、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来自奥斯陆富裕社区。在制造这起恐怖案件之前,他的性格可以从原生家庭中觅见端倪:他完全遗传了父亲的冷漠个性,缺乏共情能力,没有正常的、幸福的童年,除了与孩子全无联系的父亲之外,只有神经质的妈妈和急于逃离家庭的姐姐。他努力融入各种团体、受人瞩目,但也只能是在边缘徘徊的普通人。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在记录这桩极端犯罪行为的《我们中的一个》中,追溯了布雷维克的童年,揭示了一个爱好嘻哈和涂鸦的少年,是如何变得醉心于右翼活动,又是如何通过做假证成为成功的商人,最后如何染上网瘾并自封为圣殿骑士团指挥官,深信自己可以拯救欧洲免受伊斯兰教和多元文化的威胁。2011年7月22日下午三时许,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政府核心区域内,驶入一辆白色的中型货车,由于正值挪威的“度假季”期间,政府区域内并无太多人群,这辆货车径直驶向了政府大楼,缓缓停下。旋即,一位穿著着警察制服的男子下车,在张望了一番之后离开了货车。20分钟之后,随着一声巨响,该区域内发生了爆炸,所引发的冲击波震碎了沿街的玻璃窗,多幢楼房出现了大面积的损毁,尚在工作的人们惊慌地出奔,奥斯陆核心地带升起了滚滚浓烟。2个小时后,在首都西北方向的于特岛(Utøya),这名男子以“奥斯陆发生恐怖袭击,岛上的青年需要保护”为由,说服了船务人员送他上岛。彼时,岛上600多位青少年没有意识到,这位不速之客即将展开一场无差别的杀戮。77死,数百人受伤,当挪威特警逮捕这位凶犯时,他居然露出了笑脸……这是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遭遇的最位严重的恐怖袭击,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给民众带来的恐惧情绪久久无法消散,而制造这一切的男子名叫——安德斯·布雷维克。大多数读者在看完《我们中的一个》之后,多半都会陷入一种无言的沉默。对于挪威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言,半岛上的国家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富裕、幸福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诚如奥斯娜·塞厄斯塔所描述的那样,从1969年开始,挪威政府就把性别平等、新家庭政策(育儿、家庭不再只是女性的任务)作为国家政策以及价值观向整个国家普及。安德斯的父亲作为一位外交官,在儿子诞生后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弹性工作制,该制度允许新爸爸们在孩子刚刚出生的那段时间与妻儿一起待在家里。而针对未婚生育、离婚的“特型”家庭,挪威政府推出了大量的福利政策,比如可以申请经济补助、护工,还有别致的周末临时看护。政府会选择未生育的青年夫妇在周末照看需要帮助的孩子,以此来缓解特殊家庭孩子的照护难题,同时也从形式上激励青年夫妇养育孩子。安德斯·布雷维克的童年是极其不幸的,他的母亲温彻由于自己童年不幸的家庭生活经历,自怀上他开始就觉得肚中的生命是一个恶魔。通过作者的追根溯源,我们得以了解母亲温彻的原生家庭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家庭暴力,这直接影响了温彻后续人生对于男性的不信任。而他的父亲则更是一位典型的甩手掌柜,虽然他所供职的部门提供了相应的福利与育儿假期,但是可以坦率地表示这位父亲在安德斯的童年里是彻底缺位的。不出意外的,父母的离异,加剧了安德斯恶劣的生存处境。跟随母亲温彻从伦敦搬回奥斯陆之后,他几乎是在家中自生自灭,附近的邻居向作者表示,时常能听到安德斯家中的吵闹、打斗声响,在他们眼中布雷维克一家是妥妥的异类,他们几乎不与邻里来往。这时,挪威的福利机构展现了它的能力。在温彻申请政府的救济与照护后,挪威儿童心理机构对安德斯及其母亲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评估。儿童心理专家至今仍旧保留着小安德斯当年的就诊记录,按照他的观察这个孩子确实不寻常,他不会表达感情,既不会在高兴的时候笑,也不会难过的时候哭;同时,这个四岁的孩子有严重的洁癖与强迫症,玩具只要出些一丝凌乱,就会令他焦躁不安。心理专家在分析报告里,对母亲温彻也做了相应的报告,认为小安德斯成为了母亲痛苦的替罪羊,温彻经常会用恶毒的言语攻击自己的儿子,同时专家认为安德斯的情感障碍源自于母亲对他的漠视。书中有一个细节,当安德斯发现自己按照平时的方式在心理研究中心玩耍会招致专家的“恶评”,进而导致回家之后母亲的责骂之后,他开始假装在那里玩得十分愉快,试图欺骗相应机构的研究人员。基于对儿童的成长的忧虑,该心理机构强烈恳求政府将布雷维克送至负责人的家庭收养,他们认为如果不早些采取行动,安德斯将成为一个隐藏的危险分子。然而,出于领取救济金的目的,作为母亲的温彻并不愿意放弃抚养权,犹如百密一疏般,相关部门的一丝侥幸将数十年后的恶果种下,只是在当时,这也是社会价值悄然变化中的沧海一粟。高福利的社会基本政策,需要国家的经济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其中自然会产生平权、环保这样的社会议题。但是经济环境的起伏始终是难以避免的,8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下,坚持高福利政策的稳定执政难以为继,削减福利、公共服务私有化成为必然道路,保守的政治思潮就会逐渐蔓延。与之相匹配的是安德斯·布雷维克的成长,虽然原生家庭十分残破,但是他的却似乎继承了他父亲老练的经济学头脑。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做起伪造学术证明的生意,在彼时相对不健全的监管下,布雷维克迅速在尚处蛮荒的互联网生态中攫得第一桶金,100万挪威克朗的收入让他信心爆棚。安德斯尝试寻找新的集体,虽然他缺乏母爱,父亲已经结了4次婚从不和他联络,但是人的社会属性仍旧驱使他加入各种团体,学生时期的涂鸦组织,而后是加入挪威进步党,基督教共济会等等。虽然这一时期伴随着他极端思想的萌芽与生长,但是这一次次的尝试,读者不妨将其视作为一个即将溺死者的疾呼,然而与青少年时期的堪称无孔不入的积极介入相反,此时挪威的社会组织并不关心一个青年个体的心理状态,因为他看上去受过高等教育、乐于助人,且年轻有为。在记录安德斯·布雷维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间歇,奥斯娜·塞厄斯塔引述了1994年的经典歌曲《天生杀人狂》中的歌词:从事后产生的结果来,安德斯·布雷维克确实具备了“天生坏种”的潜能,一方面,他暴力对待小动物,欺凌移民同龄人,用随地小便的方式报复成年人。另一方面,他的伪装能力又是如此突出,以至于发生了恐袭的严重后果之后,熟悉他的人仍旧表示难以置信。挪威政府基于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这些难民提供超额的福利待遇,每个难民都会被指派移民专员的指导,这些指导包括了:学习挪威语、寻找工作、获得住处,同时挪威政府还要给他们发放丰厚的补贴。从具体的社会效应上,确实让挪威(以及瑞典、芬兰)成为高福利、高幸福指数的国家,这些难民的输入也让人口萎缩的北欧缓解劳动力的压力。然而,并不是每个挪威国民都会拥护这样慷慨、道义的政策,移民也带来多种信仰的危机,同时过高的救济金让本土低收入群体产生了厌恶情绪,这些难民甚至什么都不必做,就可以领取纳税人的税金,一旦国家财政出现滑坡,那么这种压抑的情绪就会被点燃,安德斯·布雷维克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偶然的个体现象,又是当时挪威社会暗藏危机的一次集中爆发,得出何种结论,取决于读者站在何种立场之上。在于特岛肆意开枪的安德斯通过声东击西,巧妙地调动了挪威警方的注意力,一场爆炸让官方对于于特岛事件反应迟滞。于特岛上的青少年营地是挪威青年联盟(AUF)建立的,该组织隶属于当时的执政党挪威工党。显然,在政策上支持接纳移民、难民的工党成为了安德斯·布雷维克的“复仇”对象,岛上600位青少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一场大逃杀的恐怖现场,这位对无辜者肆意扫射,对装死者补枪的恶魔,宣泄着自己压抑多年的愤懑。犹是如此,取消了死刑的国度无法同态制裁布雷维克,豪华的监狱条件(拥有多间房间,配备上网条件)让观者产生了“坐牢=度假”的即视感,布雷维克甚至得寸进尺要求给他房间配备最新潮的游戏机,满足他休闲娱乐需求。《我们中的一个》不仅翔实地记录了安德斯·布雷维克的犯罪全过程,也从各个视角追溯了他周遭的人物、社会的变迁,任何社会危机的表现都是集中的,甚至是孤立地出现在个体的身上,这本书的存在让我们相信个体的问题源自于系统性的迷失,道德化的标签让我们沉迷于新闻学的“魅力时刻”,通盘的社会性思考费力且不讨好,但却是防微杜渐的必要手段。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定价:72元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枚炸弹,造成8人死亡,然后前往于特岛,闯入挪威工党青年营活动的举办地,又杀害了69人。在《我们中的一个》中,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可怕的一天及其余波。来自奥斯陆富裕社区的布雷维克怎么会变成欧洲最令人发指的恐怖分子?他是如何凭一己之力完成一场令人震惊的屠杀的?一个以和平与繁荣著称的国家是如何应对的?塞厄斯塔追溯了布雷维克的童年,揭示了一个爱好嘻哈和涂鸦的少年,是如何变得醉心于右翼活动,又是如何通过做假证成为成功的商人,最后如何染上网瘾并自封为圣殿骑士团指挥官,深信自己可以拯救欧洲免受伊斯兰教和多元文化的威胁。跟布雷维克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是主要受害者的人生轨迹,作者挖掘出了他们的背井离乡、他们的政治觉醒以及前往该岛的不幸旅程。在本书的尾声,作者呈现了对布雷维克的公开审判。布雷维克阐述的观点,令现场陷入混乱,令法律人士、心理学家乃至整个国家为他是否应被视为精神失常而争执不下。《我们中的一个》读来像一本罪案小说,同时也是对暴力极端主义的心理学研究。《纽约时报书评》甚至不吝赞美,将其与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相提并论。奥斯娜·塞厄斯塔,挪威知名战地记者,出版过多部纪实文学作品,曾获多项新闻纪实类奖项。她没有错过1990年代以来任何一场战争,用镜头和文字持续揭露战争与恐怖袭击带给人类的苦痛,她因深入的调查与精彩的叙述而获奖无数,被评为欧洲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延伸阅读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