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起热聊的大概就是在前几天,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轻生身亡,终年86岁。
她的社交媒体更新了一则“遗书”,从这份遗书我读出了对于癌症患者面对生活的哲学和勇气。
琼瑶女士在遗书中提到,“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
但死亡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个禁忌话题,人们通常不愿意谈论它,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来帮助人们理解死亡。
然而,死亡教育(即关于死亡、死亡的意义以及如何准备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的教育)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一种令人恐惧的不可提及的终结。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心理调适的重要一步。
大家可以通过适度的死亡冥想、与亲友讨论生死议题,大家可以逐渐缓解对死亡的恐惧,转而关注当下的生活质量,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珍惜当下,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琼瑶女士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
癌症患者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无论病情如何,都要努力活出自我,享受生活,不让疾病成为生活的全部。
珍惜当下,不错过属于你的精彩。这种珍惜当下的态度,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病痛中,我们也可以珍惜每一刻,享受生命的每一份美好。
不要每天都困在自我纠结里,困在害怕自己没有多久的时间,而是要学会接受自己已经患病的事实,然后以此为契机,重新再活一次,去做自己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
可以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它是生活的调味剂,它们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病痛,找到生活的乐趣。无论是绘画、音乐、写作还是园艺,这些活动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连接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拥有紧密的社会关系不仅能提升幸福感,还能在心理上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癌症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不应孤立自己,而应与家人和朋友保持紧密联系,他们的支持和爱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
不要因为疾病而自我封闭,社交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正常交流,建立支持网络。这种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情感的共鸣,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琼瑶女士在生命的最后,选择优雅有尊严的离开。那对于癌症晚期患者,到底是积极治疗还是优雅离开?
对此,首先,应当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如果患者身体虚弱,难以承受化疗等治疗的副作用,那么姑息治疗可能更为合适。
而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承受治疗,积极治疗可能为生命延续带来希望。这段时间,不仅是对生命的延续,更是为患者和家人创造共同回忆的宝贵机会。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无论是选择争取更多时间,还是选择减少痛苦,都应尊重患者的内心选择。
再者,积极治疗可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在做出决定时,家庭需要权衡医疗支出与其他责任,找到一个全家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另外,专业的肿瘤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提供科学的建议。家属和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所有可能的方案及其预期效果。
最后,“放弃治疗”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悲观,但实际上它更多是基于患者个人意愿的选择。
在癌症晚期,许多人更愿意选择以生活质量为先的姑息治疗,通过缓解痛苦来减轻症状,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更有尊严、更舒适。
这种选择减少了医疗干预对身体的伤害,避免了无效治疗的副作用,让患者有机会在熟悉的环境中与家人共度生命的最后时光。
声明:
更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