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气寒冷,是流感等各种高发病毒的暴发季,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发热。而发热,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许只是预示着一场感冒的到来。
对于肿瘤患者发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肿瘤本身导致的发热,一种是普通感染性发热。当分不清到底是肿瘤热还是普通流感发热,于是出现病急乱投医,药物混吃的情况,继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病情的康复。
那么,肿瘤热和感染发热到底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是不是肿瘤热?该如何应对?
01
什么是肿瘤热?
肿瘤性发热(NF)简称肿瘤热,又名癌性发热,是一种由癌症本身引起的副肿瘤综合征,是肿瘤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1、肿瘤细胞坏死: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缺氧而坏死,由于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导致机体发热。
2、内源性致热原: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
3、活性物质分泌:肿瘤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类癌产生5-羟色胺、嗜铬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肝癌细胞产生甲胎蛋白,以及许多肿瘤细胞能产生异位激素等,都对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其中有些物质可引起发热。
4、治疗相关:在肿瘤治疗中放疗、化疗、应用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肿瘤疫苗等制剂也可引起发热。
5、全身性炎症反应:肿瘤细胞可能释放特殊炎症介质到血液中,导致全身系统性的炎症状态,体温中枢调定点上调,从而引起发热。
肿瘤热的诊断标准如下
02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肿瘤热和普通感染发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病因不同
肿瘤热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考虑是由于肿瘤释放一些致热源,或者肿瘤坏死引起的吸收热等。
普通感染引起的发热主要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侵袭人体,引起内源性致热源生成导致发热。
2. 病程不同
肿瘤本身导致的发热可长期处于低热状态;继发感染导致的肿瘤发热的病程和严重程度与感染的程度和病原体有关,常见的细菌性肺部感染可导致高热。
而感冒发热一般在一周左右就会退热。
3. 症状表现和伴随症状不同
肿瘤热一般体温不高,大多数不超过38.5℃,一般容易下午或夜间出现发热,即每天的固定时段体温升高。这种发热反复发作,持续较长时间。
普通感染的发热,一般体温比较高,体温短期内可以快速上升,有的超过40℃。
总体来说,肿瘤热具备四个特点
① 温度相对较低:肿瘤热的表现通常为中低热,一般不会出现高热的情况,38.5℃以下为常见温度。
② 时间相对固定:时间固定是确认肿瘤热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发热时通常在每天的固定时段,建议患者可提前做好退热的措施进行应对。
③ 一般不伴随其他症状:不同于感冒导致的发热,单纯的肿瘤热一般不会伴随咳嗽、乏力、咳痰等其他症状。
03
两者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1. 对症治疗
若体温<38.5℃:可给予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头部、太阳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也可以用冰袋冷敷大血管处、足底等处。
若体温≥38.5℃:则需要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常见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 病因治疗
感染性发热: 肿瘤合并感染的情况,关键在于通过抗生素及抗真菌等对症治疗,及时接受病原学检查并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局部感染,应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如果是由于免疫力低下引起的感染,需要采取一些增强免疫力的措施:包括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规律的运动;饮食当中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牛奶等,摄入香菇、红枣、动物肝脏等升白食物,注意饮食均衡。
肿瘤热: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肿瘤进展;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对症治疗。发热期间应注意体内热量的供应及营养的补充,可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
肿瘤归根究底是免疫力系统的异常,日常需注意饮食营养、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些措施均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好的免疫防线才能更好地对抗肿瘤。
声明:
想加入若初的互助微信群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
马上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