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55岁,退休后她迷上了健康养生,总觉得“血糖越低越健康”。
每天清晨五点半,王阿姨准时去公园锻炼,早餐只吃半个鸡蛋加两片生菜,坚持低糖低碳饮食。
她的体检单让许多朋友羡慕,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非常完美”,始终维持在4.3%。
去年一次例行体检,医生却对她说:“您的指标虽然看上去漂亮,但这样的血糖水平可能隐藏着风险。”
以前王阿姨的糖化血红蛋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她时常感到疲倦。经更全面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她患了早期胃癌。
王阿姨一时间难以接受,忍不住问医生:“血糖控制得这么好,怎么还会出问题呢?”医生叹了一口气:“不是血糖越低越好,而是要适度稳定。”这句话让王阿姨恍然大悟。
糖化血红蛋白过低,不仅会造成血糖波动,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隐患。那么,究竟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01
你的糖化血红蛋白超标了吗?
1.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HbA1c,是血糖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物质。
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大约能存活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出过去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2.正常范围是多少?超过或低于会怎样?
通常来讲,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处在4%到6%这个区间内,属于正常的范畴;超过了6.5%那就有可能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当糖化血红蛋白偏低(低于45%)的时候真的就意味着身体是健康的吗?
研究表明,过低的糖化血红蛋白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
血糖波动变厉害:要是处在低水平,那就表示你的血糖状况不是一直都很稳定,而是一会高一会低,没处于平稳的状态。
氧化应激增强:经常出现的血糖波动,有可能在体内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炎症,通常是多种慢性疾病处于早期阶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潜在的营养不良:在饮食把控得极为严格,那就有可能致使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不够,进而对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影响。
02
不同人群的血糖管理范围
“血糖到底该控制在哪个范围?”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年纪大了或本身有健康问题的朋友。
听说血糖过高会得糖尿病,血糖过低又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很多人便开始过度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甚至过度控制。可有时,我们总会疑惑:自己的血糖到底应该控制在多少才算合适?
1.普通人群的血糖管理范围
如果你没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那么正常的血糖水平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该维持在4%-6%之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大健康组织所推荐的正常范围。
因为在这一区间内,身体能够较好地维持血糖的稳定,避免大幅波动。血糖波动过大会让身体过度分泌胰岛素,长期下来会影响胰岛功能,还可能引发代谢问题。
数据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低于4.5%时,虽然血糖看起来很低,但长期血糖不稳定的波动,反而可能导致癌症等健康风险。
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范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控制目标就稍有不同了。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通常建议维持在6.5%-7%之间。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出现问题,血糖不容易保持稳定。
如果血糖控制过严,容易引发低血糖的风险,而长期过低的血糖波动对心血管健康、神经系统、肾脏等器官的负担也很大。
但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高于7%,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因此,6.5%-7%这个范围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血糖控制区间。
3.高危人群的血糖管理范围
对于一些年纪较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或者有心血管疾病、肥胖等问题的高危人群来说。
血糖控制的目标可能会稍微放宽,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一般建议维持在7%-8%之间。
这是因为这些人群的代谢水平、胰岛功能较差,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引发低血糖的副作用。反而让血糖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更有助于整体健康。
65岁以上的老人,往往面临着衰老引起的代谢能力下降,过度控制血糖不仅不利于健康,还可能加重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压力。
对于这样的高危群体,适度放宽目标,可以在保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同时,减少低血糖带来的潜在风险。
03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因素
“我每天都按时吃药、运动,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还是不稳定?”王阿姨向医生咨询时,满脸疑惑。
其实,糖化血红蛋白的背后有很多“操控者”,它并不是简单的高或低,而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
1.饮食
你吃每一口饭,都会对血糖产生深远影响。过于严苛的“断糖”或“低碳水饮食”可能短期内降低血糖,但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频繁,增加糖化血红蛋白的波动风险。
研究显示,碳水摄入太低的话,会让体内胰岛素分泌变得不正常;要是长期这样,或许会引起慢性炎症以及代谢紊乱。
健康建议:
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保持在总热量的50%-60%,优选粗粮、全谷物和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糙米、燕麦、红薯等。
2. 运动
“我天天跑步,为什么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其实,运动不在于拼强度,而在于持续和规律。
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突然降低,刺激体内反弹式升高,干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里的研究表明,每周开展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或者骑车那样,能够切实地提升血糖控制水平。
健康建议:
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或低强度运动,像快走练瑜伽或者打太极,既能让血糖稳定下来,又能防止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的血糖起伏。
3.体重
体重增加特别是腹部脂肪过多,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波动密切相关。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难以被有效代谢,长期高水平的血糖最终转化为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
研究表明,腰围每增加10厘米,糖尿病风险升高20%-30%。
健康建议:
保持健康体重是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基础。可以通过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来减少腹部脂肪积累,确保腰围男性低于90厘米,女性低于80厘米。
4.情绪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血糖。压力过大会引发皮质醇激增,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进而干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建议:
心理调节是血糖管理的关键一环。建议每日进行冥想或者深呼吸的习惯,或是与家人朋友展开聊天倾诉,来舒缓紧张情绪。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