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习惯,悄悄“偷走”你的免疫力,导致身体多病!

文摘   2025-01-22 14:11   重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健康长寿的秘诀

小李年仅35岁,却已经有了长年感冒不愈的困扰。他是个互联网公司职员,每天对着电脑熬夜加班,饮食更是随便应付,平时也几乎不运动。

起初他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后来稍微吹点风就感冒,甚至经常疲劳到无力应付日常工作,这才急忙来医院检查。

他的免疫指标已经低于正常水平,我告诉他,这与他的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他听了后直摇头,说医生我从小就身体挺好,怎么现在年纪轻轻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这样哪些日常习惯正在悄悄“偷走”我们的免疫力呢?你是不是也和小李一样,忽略了健康的根本?

1.饮食不规律,跳过正餐

《本草纲目》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足见均衡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可现实中,很多人却总是快餐凑合、零食代餐   

这种饮食方式会让你的免疫系统“缺油少粮”,尤其是维生素C、铁以及锌的不足。

会直接致使免疫细胞活性下降,身体也就更容易被病毒和细菌侵袭。

研究表明,饮食不规律的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比饮食正常的人要高30%。

实用建议:

每天固定三餐,少吃多餐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务必保证营养均衡。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鸡蛋、豆类鱼肉之类的,如此这般会更有益于健康。

常备一些对身体好的小零食(像坚果还有水果片这类),防止因为忙得很而一整天都不吃东西。

2.缺乏运动,久坐成习惯

久坐会让血液循环的效率变低,这样的话,免疫细胞就没办法快速到达需要修复的地方。

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长期缺少运动的人群,他们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概率比经常锻炼的人要高45%。

运动可减少了体内炎症水平,还能增强了白细胞活性。对比之下,长时间连续坐着,会让免疫系统反应变缓,且可能引起了肥胖、血液中脂肪含量增高等问题。   

实用建议:

每天起码得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呢,像快步走呀、练瑜伽或者骑自行这种活动。

上班期间,可多进行站立活动,例如在接电话的时候站着,亦或是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不用追求大强度锻炼,关键在于坚持!

3.睡眠不足,熬夜成常态

很多人认为睡眠可以“补回来”,但其实免疫系统修复和调节的高峰期大多在深度睡眠阶段。

如果长期熬夜,免疫系统几乎处于“罢工”状态。《千金方》提到夜卧早起,安神定志”,强调规律作息对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4倍。

除此之外,熬夜还会干扰体内的荷尔蒙平衡,使人更易发胖和患上慢性病。(这里似乎没有需要润色的地方,原内容已经比较通顺自然了

实用建议:   

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

晚上睡觉前,最好别用电子产品;能选读书,或者做做冥想,让心情放松下来。

要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得熬夜,那就尽量靠中午睡一会儿来补觉。

4长期压力大,情绪不稳定

《黄帝内经》提到:“怒伤肝。”压力过大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长期下来会使免疫系统“失灵

研究发现,长期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会致使皮质醇的分泌量过多,这种作为压力激素的物质会对免疫细胞的功能起到抑制作用,甚至还会降低身体抵御感染的能力。

持续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相较于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

实用建议

学会管理压力,例如尝试做深呼吸了,或进行冥想了,还可通过参加运动来放松了。如此做了,能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了。

与亲友保持沟通,分享压力和困惑。

试着先把自己情绪的变化,给记录下来,接着再去找那些能让自己觉得平静的活动。   

5暴露于污染环境,忽视空气质量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了,对于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来说,他们每天都需吸入微小颗粒物的和有害气体。

这些污染物会逐渐削弱呼吸道的免疫屏障了,从而使病毒和细菌更易侵入人体内部。

研究显示,一直处在污染环境里的人,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比低污染地区的人要高出2倍多。

《本草纲目》以前就说过,维持好的环境,对身体的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用建议:

在雾霾较为严重的那些日子里,外出时要佩戴防护口罩,回到家之后,需要清洗鼻腔以及皮肤。

想要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可利用空气净化器,与此同时通过栽种一些绿色植物也能达到此目标。

到空气相对清新些的地方进行锻炼,这样能减少污染物对身体造成了的损害。   

免疫力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防线,但它需要你的支持。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和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健康因素。不要让那些看似无害的坏习惯一点点削弱你的健康基础。

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为免疫系统“加油”。你的身体会感谢你,未来的生活也会因为这一份健康投资变得更美好!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重庆城市TV生活
隶属于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