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型人格与文学
序 言
与文学相遇,不只是欣赏与评判,也是不同人格对世界的独特解读。
无论你是逻辑严谨的建筑师、感性细腻的调停者,还是热情洋溢的表演者,每一种性格,都能在文学阅读与文艺评论中找到共鸣。
来探索,发现专属于你灵魂的文学表达!
通过16种不同的性格视角,揭示我们如何感知、诠释和体验文学。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个性化的文学探索之旅!
今天登场的是:
ENTJ(指挥官)——天生的领导者。
建议阅读此文前先测试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
(网上搜索“16型人格测试”,测试你的人格,免费的)
ENTJ(指挥官)的文学观
ENTJ's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幸福来自于获得成就时的体验
ENTJ
指挥官
ENTJ型人格倾向于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关于权力结构、领导力智慧以及社会变革的深刻探讨。他们欣赏那些描绘英雄人物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引领变革,最终实现宏伟目标的故事。对于ENTJ而言,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现实世界中领导力原则和策略的一种反思与提炼。
如同他们在生活中追求效率与秩序一样,ENTJ型人格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偏好那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的作品。他们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布局,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条理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对于ENTJ而言,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当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每一个细节都服务于整体的主题和目的。
ENTJ型人格对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深度和启发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渴望通过阅读获得新知,启发思考,甚至改变观念。因此,那些能够引发深刻讨论,挑战传统思维,或是提出新颖见解的作品,特别能够吸引ENTJ的注意。他们享受在文字间寻找智慧火花的过程,视之为自我成长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ENTJ 作家们
马克·吐温
托马斯·品钦
斯蒂芬·金
村上春树
茅盾
杨碧薇
ENTJ的文学大师实在太多,其他人格作家不要紧张,先下单两套《十月》压压惊。订阅方式详见下文。
ENTJ
《十月》作家中的ENTJ
THE ENTJ Writer in October Literary Journal
杨碧薇
Yang BiWei
杨碧薇,云南昭通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学术研究涉及文学、摇滚、民谣、电影、摄影、装置等领域。
出版《下南洋》《去火星旅行》等诗集、散文集、学术批评集。网络课程《汉语新诗入门》入驻腾讯视频。获十月诗歌奖、《钟山》之星·青年佳作奖、《诗刊》陈子昂诗歌奖·青年批评家奖、《扬子江诗刊》青年诗人奖·评论奖等。
代表作1
《去火星旅行》
太白文艺出版社
首发态
《去火星旅行》
《十月》2017年第3期
杨碧薇出生于滇东北昭通,但是因为城市生活经验的缘故,她的诗反倒与一般意义上的“昭通诗群”和“云南诗人”有所区别,也与很多云南诗人的山地经验和乡村视角区别开来。这一区别的产生与其经验、性格、异想方式乃至诗歌和艺术趣味都密切关联。杨碧薇是一个在现实生活版图中流动性比较强的人,这种流动性也对应于她不同空间的写作。从云南到广西,到海南,再到北京,这种液体式的流动和开放状态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是有益的。
代表作2
《下南洋》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南洋》精选了杨碧薇近年来创作的100余首诗歌。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下南洋》以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为原点,灌注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区域文明、全球演进以及后现代社会里人的精神状况的深切忧思;下辑《去南方》以中国南方为书写对象,致力于在大叙事中突出南方的特质、历史与价值。在杨碧薇笔下,“南洋”/“南方”不只是地域标识,还蕴含着南方本位的文化意识。不难看出,诗人在尝试建构一个新的诗学坐标:全书丰饶、先锋,充满灵动的想象,真诚烂漫且不失深度,是一曲献给海洋的赞歌。
杨碧薇 & 《十月》
Works in October
诗歌:《去火星旅行》
影响力报告
Impact Report
十月诗歌奖
《钟山》之星·青年佳作奖
《诗刊》陈子昂诗歌奖·青年批评家奖
《扬子江诗刊》青年诗人奖·评论奖
……
2017年度十月诗歌奖
授奖词
杨碧薇的组诗《去火星旅行》展现了她对生活、情感和思考的不同面向,既与时代脉搏同步,又保持着与文学永恒性品质的神秘连结。她在诗歌中的不断行走所指向的其实是自我及个体诗学的建构,这种建构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率真但不失深度,华丽又不无孤独。也唯此,她的诗歌才具备了广阔的延伸潜能。
第四届《钟山》之星·青年佳作奖
授奖词
杨碧薇的《下南洋》是一部“纪行”主题诗集,诗作融合了个体经验、女性视野、南洋风物及相关历史文化思考,表达轻盈热烈兼具思辨的意味。
# 杨碧薇谈写作
“诗人就是诗人,
诗人完全可以在写作中解放自己的身份”
——《无底洞的危险与风景》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论断:女性诗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更加柔美细腻,情感也更饱满浓郁。对,这只是针对“女性诗歌”的众多看法里的一条,它却令我不适,甚至可以说是厌烦且警惕。
原因有三:其一,既有“女性诗歌”,那是否应该有相对应的概念,即“男性诗歌”?很抱歉,我们很少听到“男性诗歌”的说法。因为“男性诗歌”是“天经地义”的,不用刻意强调,而“女性诗歌”却是被关照的“弱势群体”,需要有“特殊政策”的照顾。那么,这是否暗含着对“女性诗歌”的歧视呢?其二,凭什么说女性诗歌就在感受力和情感上稍胜一筹,难道男性诗歌就不行吗?男性诗歌就必须壮阔雄奇,不能细腻柔婉吗?反言之,女性诗歌除了这几个优点,就没有别的特点了吗?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难道不是对男性/女性诗歌的双重的美学压迫吗?其三,这话是谁说的,他/她这么说的语境和参照系是什么,论点是建立在多少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说话的人是否有其自身局限性,而语境和参照系是会变化的,样本亦在不断地生成过程中。
要说什么是热度,“女性”就是永恒的热度,有“女性”的地方不缺热度。所以,“女性诗歌”一直都很热闹。事实上,在新诗里,或者进一步说,在当代汉诗的范畴里,谈论“女性诗歌”是一个危险的无底洞。就像“后学”一样,许多话题都可以往“女性诗歌”的篓子里塞;当某个概念被过度使用时,其原意反易被遮蔽。所以,什么是女性诗歌?由女性创作的,就一定是女性诗歌吗?如果这些诗并不具备基本的性别启蒙意识,甚至是不自觉地臣服于男权的呢?而由男性创作的、有女性主义观念或倾向于此的诗歌,又该如何命名呢?再者,如果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跨性别者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提醒我:人们创造概念,是为了对现象进行总结和提炼;但有时候,概念也会束缚我们对现象的认识,让我们的思维窄化、单一化。要辨析一个概念,必须有大量的文本作依据。而大量的文本,反而可能破坏你对这一概念的既有认知。当然,高明的读者需要这种“阅读的破坏”,所谓不破不立,没有破坏,就不会有更高层次的认知。
话说回来,在客观的视域里,“女性诗歌”这一现象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在公共语境中,一些约定俗成有关女性的概念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更何况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女性尚未获得应有的权利。《诗歌风赏》《中国女诗人诗选》都是优秀的女诗人诗歌读本,向我们呈现了女性诗歌的一个侧面,即女诗人的创作已进入丰富、驳杂、多元的阶段。若没有女诗人的创作,“当代汉诗”将失去半壁风景。而在个人语境中,我拒绝“女性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诗歌是女性诗歌”这样的思维定势,避免让它们干扰我的判断。在我看来,诗人就是诗人,诗人完全可以在写作中解放自己的身份,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角色,正如索德格朗(Edith Irene Södergran)所言:“你寻找一位女人,却找到一个灵魂。”
至于在阅读与研究里,我们更是已经被太多大而无当的概念所局限了,是时候重提“回到作者、回到文本”了,这既是对作者及其文本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文学伦理。
抢订《十月》《北京文艺评论》精品双刊!
✦ ✦
✦ ✦
全 年 订 阅
《十月》
《十月·长篇小说》
《北京文艺评论》
任意一种,享九折优惠;
任意两种,享八五折优惠;
全部三种,享八折优惠。
凡全年订阅全部三种期刊的读者,无条件获赠“十月文创”一件,您也可以选择在我社微信店铺在售期刊中任选2种代替文创产品(合订本除外)
十
月
征订
赶快扫码进入微店,
加入购物车吧
赶快扫码进入微信小店,加入购物车吧
“ 一份刊物与一个时代 ”
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谢冕
“ 新时代长篇小说与《十月》 ”
《十月·长篇小说》发表的作品有:林白 《妇女闲聊录》、莫言《生死疲劳》、石钟山《锄奸》、冯唐《朱裳》、刘醒龙《天行者》、叶广芩《状元媒》、徐则臣《北上》、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麦家《人间信》……
“ 文艺批评的北京声音 ”
这份刊物(《北京文艺评论》)的特点在创刊号上就已经开始体现,那就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对当下和未来的高度敏感,是特别需要的,也是现在很多学术刊物缺乏的。
——李敬泽
♡ 感谢您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