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功伟业,举世共仰。昭昭青史,万古流芳。

文摘   2024-09-04 23:55   四川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今日&往事】东京湾,日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图:1945年9月3日,陪都重庆军民各界及国际友人庆祝抗战胜利
图:1945年9月,延安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新华社重庆二日电 本月二日,为日本正式投降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特于二日晚八时半在其官邸宴请毛主席及周恩来、王若飞两同志。席间,蒋介石先生称:“今日为日本投降日,欢迎毛泽东先生倍加高兴。”毛主席对蒋氏盛意亦表示感谢,并庆祝胜利。
《蒋先生宴请毛主席》,《解放日报》,1945.9.3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曾于1949年12月发布《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但在1951年,政务院又发布通告,再次将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立法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图:2015.9.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而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国民党政府于1955年,在各军兵种节日之外,将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改称为“军人节”,并举行名为“秋殇”的纪念活动。时至今日,“‘九·三’军人节”仍然是台湾地区的重要节日之一。

图:台北 忠烈祠(图片转载自公众号“台湾的那些鸡毛蒜皮”)

庐山醒狮吼,万山回响!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风起云涌,奋起救亡。

卢沟宛平,寸土决不让。淞沪笕杭,陆空双捷战志昂。

崇明布雷,勇阻敌舰犯长江。八百孤军守四行,万国齐敬仰。

……台儿庄,台儿庄!台儿庄,强虏魂魄丧。三月亡华,南柯梦一场。

长沙衡阳,巷战驱豺狼。反守为攻、反守为攻,威震西战场。

中美并肩,飞虎凌空声势壮。越山过海,铁翼捣扶桑。

昆仑关、昆仑关,战车列阵似天网,粉碎了红夕阳。

一寸山河一寸血,远征印缅入蛮荒。十万青年十万军,中英健儿同心破敌仁安羌。

《虎贲万岁》

图:1937年,驻守宛平县城的第29军大刀队

图:宛平县城守军向日军出击

图: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的第18军

图:1937年,向日军出击的中国空军轰炸机编队

图:中国海军“平海”号巡洋舰,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战沉

图: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图: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

图:1937年9月,“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图:台儿庄大捷

图:南昌会战中的中国军队机枪阵地

图:百团大战

图:长沙会战中,部署在岳麓山上的中国军队炮兵阵地

图: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高黎贡山战役

图:中国空军中美混合联队

图:1939年12月,在昆仑关前集结的国军坦克部队

图:被击落后,获得新四军救援的美军飞行员

图:配备美式装备的远征军炮兵

图: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图:成都北校场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部

图:从缅甸前线搭乘美国军机回国参加湘西会战的远征军部队

图:1945年桂柳反攻战(南战场追击),中国军队收复桂林

图:新四军苏北军区教导队

图:全面反攻前,集结中的新四军

图:1945.8 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收复临沂

卫国干城,虎跃龙腾鹰翼张。碧血横飞,骨埋河山永飘香。

丰功伟业,举世共仰。昭昭青史,万古流芳。

《虎贲万岁》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抗日战争》

图:成都 川军抗战纪念碑

图:湖南衡山 南岳忠烈祠

图:云南腾冲 国殇墓园

图:重庆 空军抗战纪念园

图:武汉 中山舰纪念馆

图:缅甸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9.3)》
除了我国以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将9月3日定为V-J Day,即“在太平洋战争中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苏联(俄罗斯)则将9月3日作为“全国胜利纪念日”。
图:经典照片《胜利之吻》
图:1945.6.24 红场大阅兵

向英雄致敬!


教材链接:

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卢比肯河畔
以小见大,寻千秋悲欢离合;见微知著,感万代抑扬褒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