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中国古代史(82)·乡约

文摘   2024-11-14 23:47   四川  

【上期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中国古代史(81)·书院

【81-1】C。据题干描述,书院选址于山林,其目的在于排除政治、经济方面的干扰,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C正确。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81-2】D。据题干描述,从唐朝到宋朝,南方地区书院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北方。另据所学可知,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经济有明显发展。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正确。其余选项对于南方书院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中国古代史(82)·乡约

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始于北宋,发展于明清。

【教材链接1】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北宋熙宁九年(1076)前后,关中儒士吕大钧在家乡蓝田县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乡约,史称为《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两宋时期,乡约是由民间社会自发、自主建构的乡党自治组织。其功能包括:惩恶扬善、制定规约、实行道德教化,及实行由民间组织实施的赏罚制度等。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性。从明朝后期开始,乡约改为宣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和“大诰”。明代儒士大多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明)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清承明制,清朝乡约亦基本上延续了明朝模式,宣讲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在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图:清朝乡约仪式

从两宋到明清,乡约发生的变化包括:1.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2.逐渐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3.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礼法结合”的特点——一方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另一方面,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乡约的创立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改善社会风气


【巩固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并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的乡约制度,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见下期)

卢比肯河畔
以小见大,寻千秋悲欢离合;见微知著,感万代抑扬褒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