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答案及解析】
[68-1]C。据题干所引用的材料,王安石主张在灾荒年间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并重建荒废的运河和港口。单纯地“煮粥赈灾”、“开仓放粮”不能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而王安石的措施能够在救灾的同时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灾荒引发民变的可能。C正确。A、B两项是王安石的赈灾方式所起到的效果,而不是其本来目的,排除;仅从这一项措施不能看出王安石主张“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D排除。
[68-2]D。根据题干引用的材料,本题考察王安石变法当中的“富国之法”,即经济改革的相关内容。保马法属于王安石变法当中的“强兵之法”,即军事改革的范畴。北宋时期,辽和西夏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优势,时常袭扰北方边境。而宋朝由于未能控制产马地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步兵。这使得宋军在战斗中极为被动。因此,王安石推行保马法,鼓励民间养马以保障军用。因此,③排除。在其余三项中,均输法的主要目的是调控物价、防止大商人囤积居奇,不涉及救灾,①排除。因此,D正确。
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解释·中国古代史(69)·南北面官制、行营制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兴起于草原之上。公元90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正式建立辽朝,并向中原地区扩展其势力范围,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为了对其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辽朝一方面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仿行唐宋官制;另一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游牧民族的习俗,确立了南北面官制、行营制等重要的政治制度。
图:《契丹人引马图》
南北面官制:辽朝中央官制。辽朝统治者奉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对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和汉族聚居的农耕地区实行南北分治。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辽朝都城上京临湟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位于西拉木伦河畔)遗址的发掘,在辽朝皇宫以南设有管理汉族农耕地区的官署,皇宫以北则是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官署。因此,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官署称之为“南面官”和“北面官”。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南面官的设置参照唐宋中枢权力机制,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枢密院等,京城以外设有节度使、团练使、刺史等地方军政机构及职官,其职务多由汉人担任。北面官则沿用游牧民族的传统习惯,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其职务多由契丹贵族出任。北面官的地位、权力都高于南面官。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北面官制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之一。南北面官制便利了对广阔疆域的管理,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辽朝皇帝在行营在迁徙途中,通常会以狩猎等形式,组织军队进行训练或演习,并召集北方各民族的上层分子议政。行营制使辽朝得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典型例题69】据《辽史》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对北方草原和南方农耕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政策。辽朝的官制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前者管理契宫帐、部族、属国等游牧民族相关事务,后者负责汉地的军事、行政、财政事务。这体现了辽政权
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治制度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