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往事】斋月,跨过苏伊士运河

文摘   2024-10-07 00:16   四川  

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图:集结中的埃及陆军坦克部队

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是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要道。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其中,耶路撒冷被视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教圣地”。

图:耶路撒冷

自中古时期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人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居民。而在历史上,犹太人曾居住在这一地区。自19世纪末以来,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兴起了“复国”运动,寻求在巴勒斯坦地区重建犹太人国家,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包括大批曾在美军和苏军中服役、参加过大战的军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地区。1947年,根据联合国的决议,巴勒斯坦地区应该实行分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巴勒斯坦)和犹太国(以色列)。犹太人接受了这一决议并于1948年5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但是,以埃及、约旦为首的阿拉伯世界却反对这一决议——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了中东矛盾的焦点。

在以色列国建立后,以色列与各阿拉伯国家分别在1948年、1956年和1967年爆发了三次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和“六日战争”,或称之为第一次至第三次中东战争。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凭借着高素质兵员和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屡次击败在数量上占优、但质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阿拉伯联军。1970年,埃及革命的领导人、共和国首任总统纳赛尔逝世,他的接班人、同为军人出身的萨达特便开始策划一场针对以色列的进攻计划——对内,关乎到自己的威信,对外则事关埃及是否能在阿拉伯世界中维系龙头老大的地位。于是,一场针对以色列的突袭行动便被提上了埃及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将军们的议事日程。

根据以色列宪法,只要年满18岁就得依法服兵役,男性服兵役4年,女性服兵役3年(残障人士除外)。现役服役期满后,男性和女性退役军人应立刻转入预备役,分别服预备役至41岁和34岁……预备役期间,每年得用一个月时间参加军事训练或战备执勤,如果遇到打仗,更是直接上战场。所以,以色列人常常这样定位自己——“11个月不在岗的士兵”。以色列常备军只有约20万,但预备役还有40多万……
许述工作室,公众号:许述工作室以色列“小而强大”的秘密

图: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女兵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便实行常备军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以色列常年保持着一支短小精悍的常备军;同时,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国家一旦进入非常时期,短时间内便可动员起几十万大军——理论上,以色列将在战争爆发后18小时之内向全体预备役人员发放枪支弹药、在24小时内前往作战部队报道并完成机动,并在36小时内奔赴战场。而在实战中,以色列的动员效率只会更高。除此之外,以色列凭借着同美国的特殊关系,陆海空三军均装备有大批美制先进武器,并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可保障日常供应的国防工业体系。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沿着苏伊士运河修筑了著名的“巴列夫防线”,作为防御埃及进攻的第一道防线,并在面向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部署了重兵。根据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的计划,一旦以色列遭到埃及、叙利亚单独或联合的进攻,前线部队将在巴列夫防线与戈兰高地进行抵抗,为国内的总动员争取时间。这样,以色列便能够动员起足够同时击败埃、叙两国的几十万大军。

图:巴列夫防线

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后,加强了同苏联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当时,包括T-62主战坦克、米格-21歼击机和“萨姆”系列防空导弹在内的大批苏制武器装备大批量列装埃军。但是,埃及军方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极为棘手的问题——首先,进攻部队能否顺利渡过苏伊士运河?其次,就算先头部队乘坐橡皮舟或冲锋艇渡过了运河,搭建起能够让坦克部队通过的舟桥是要花费时间的。而以色列人必然会在第一时间投入其强悍的装甲兵反扑。到时候,舟桥还没有搭好,第一批渡河的部队很可能就被歼灭了。一时间,萨达特和埃及的将军们陷入的沉思。

图:萨达特总统与埃及空军司令穆巴拉克

常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此时,两件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引起了埃及陆军的注意——其一是再平常不过的手推车,其二是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水泵。而这两件“秘密武器”,将成为埃及军队击败以色列的关键。

图:埃及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萨阿德·沙兹利
1973年10月,我们(埃及)的步兵冲击运河对岸的敌军(以色列)防线时,身后拖着2240辆小车,一共载有336吨作战物资……
……
十月六日,星期六……
我们的火力一方面掩护各工兵排把水泵运到对岸,开始执行在沙堤上打开七十条通路的任务……
(埃及)萨阿德·沙兹利《跨过苏伊士运河》,作者时任埃及军队总参谋长
图:埃及军队水泵在作业

于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方案被制定出来——埃及军队将在1973年10月6日向苏伊士运河对岸发起进攻。首先,埃军将以猛烈的空袭和炮击打响战争,埃及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将掩护数个乘坐直升机的空中突击营在“巴列夫防线”后方实行机降。各陆军部队搭乘橡皮舟和冲锋艇占据滩头阵地。工兵部队将在第一时间内搭建简易浮桥、并用水泵打开进攻通道。随后,步兵部队将使用手推车将弹药和装备从简易浮桥过河,部署起第一道阵地,迎击反攻的以色列装甲兵。

埃及军方之所以计划在10月6日发动进攻的原因在于——这一天既是阿拉伯人的斋月节,又是犹太人的赎罪日。按常理,以色列只会在前线留下少量守备部队。并且,由于以色列已经连续打赢了三次战争,必然会产生轻敌情绪,不会料到埃及人会在节日期间发动进攻。并且,北线还有战力尚可的叙利亚军队配合作战,突袭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10月6日,苏伊士运河沿岸硝烟四起、炮声隆隆。埃及空军的轰炸机从西奈半岛的上空呼啸而过,将复仇的炸弹倾泻在以色列军队的防线上、掩护搭乘直升机的空突营实施机降。同时,埃及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按照原计划迅速强占探头阵地、建立第一道防线,并部署了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助推榴弹。

图:埃军跨过苏伊士运河

果然,以色列迅速集结起大批机械化部队向埃军反攻。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埃及人早有准备——以色列装甲兵撞上了埃及人的火力网,昔日大杀四方、无坚不摧的坦克群顿时变成了一堆堆燃烧着的废铁。而埃军主力部队则在此期间建造好了可供坦克行进的重型舟桥。很快,以色列守军的各处阵地都被埃军突破,埃军重兵集团以坦克为前导,攻入了西奈半岛核心地区。

虽然以色列凭借着其在兵员素质、动员体系上的优势,以及西方世界的支持,最终取得了“赎罪日战争”的胜利。但埃及军队初期的胜利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昔日几乎无往不胜的以色列国防军在战争初期的惨败迫使以色列的领袖们重新认识埃及的军事力量——此后,埃及与以色列逐渐走上了和解之路。同时,这场战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在战争中并非没有以弱胜强的可能。

图:美军运输机向以色列运送军火

图:“赎罪日战争”期间的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独眼哲)与装甲兵指挥官沙龙(头部负伤者)


教材链接: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卢比肯河畔
以小见大,寻千秋悲欢离合;见微知著,感万代抑扬褒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