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中国古代史(66)·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上)—中枢权力机制的变化
【上期答案及解析】
[66-1]D。据所学可知,枢密院是北宋“两府”之一,是宋朝最高的军政部门。其长官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均位列执政大臣,即“位同宰相”,故D正确。转运使是宋朝在地方上负责转运物资、财赋的官职,A排除;兵部员外郎仅仅是六部之一的兵部的官职之一,且地位相对较低,B排除;知府是宋朝一些重要城市的行政长官,C排除。
[66-2]B。据所学可知,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位列执政大臣,其设置目的在于分散同平章事(宰相)的行政权,B正确。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监察,A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终结。自成祖起始设内阁,但内阁首辅不是真正的宰相,C错误;清朝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关,军机大臣也不是真正的宰相,D错误。
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中国古代史(66)·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鉴于自唐朝中后期以来“君弱臣强”、进而导致地方叛乱和藩镇割据,遂采纳大臣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削弱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能力。
(漫画)赵普为宋太祖出谋划策
在军事上:宋太祖将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即中央军和地方军。前者的装备、训练水平都远远高于后者。并且,宋朝实行兵将分离的更戍法,经常调动军队的驻地,而统领军队的长官却不跟着调动,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以免军队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割据势力。
太祖鉴唐末方镇跋扈,诏选州兵壮勇者悉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本城虽或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不及等者留本地作为地方军,称厢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称“役兵”。
北宋初期,各地设置乡兵,即民兵。另有在少数民族地区招募当地壮丁组成的蕃兵。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07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在政治上:宋太祖任用文官担任各地的知州,号“知州军事”,节度使变为虚衔。北宋还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实际上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每个路设置四个平行的职能部门,用以监控和节制各州、府、军、监。这四个部门分别是安抚使司(军事)、转运司(财政)、提点刑狱司(司法)、提举常平司(救济),分别简称帅司、漕司、宪司、仓司,合称为“帅漕宪仓”。由此,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控得到加强。
太祖……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 《国史大纲》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北宋在州一级则设立通判,用以和知州相互牵制。重要的公文需要知州、通判联名签署方能奏效。通判还有将各州的情况直接上奏皇帝的权力。
图:北宋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其中,“监”是为管理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区而设,兼理民事;“府”有特殊地位,即首都、陪都和皇帝担任过节度使的州称为府;“军”多设于沿边地区军事重地,兼领县政,形同州级。
在经济上: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上述措施使北宋的中央集权较之前代有了明显强化。这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为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这些措施又导致军政机构重叠紊乱、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是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统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典型例题66-3】宋朝保留了隋唐时期的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某殿(馆、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多成为权知(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典型例题66-4】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弹劾州府官员,因此有官员提出外放的条件是“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即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
C.官员生活的腐化
D.崇文抑武的固化
【典型例题66-5】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为高级行政区,以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等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崇文抑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