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答案及解析】
D。据题干描述及所学可知,隋朝实行输籍法,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地方政府应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征发赋役,故题干描述的举措有利于规范官员的施政行为,D正确。南北朝以来,庶族地主的力量壮大奠定了科举制实行的基础,A错误;此处未将隋朝的财政情况与前代相比,B错误;自商鞅变法开始直至清末,历代王朝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高中历史重要概念解释·中国古代史(63)·大运河
隋朝开凿的水利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2000余千米。
【教材链接】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言
隋朝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对南方(原南朝统治地区)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的统一。除此之外,由于从东晋到南朝,由于南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优越(水热充足)、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统治者的重视以及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的土地、资源开始得到初步开发。因此,从南方漕运粮食也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之一。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卷五十四》
隋朝将大运河延申到涿郡的原因则是为了便于在东北方向对高句丽用兵。当时,统治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的高句丽实力强大,威胁北疆国防。为便于调集粮草、兵员,隋朝遂将运河延申至涿郡。
图: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当时正值高句丽的鼎盛时期
图: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示意地图
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以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滥施暴政,过度役使民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社会矛盾急剧激化,是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一)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典型例题63-1】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大运河
A.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
B.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典型例题63-2】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多产茶,南方人饮茶成风,多数北方人并不习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
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