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军向日本广岛投放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教材链接】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1月,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美军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取得在吕宋岛登陆,突破了日本军国主义苦心经营的“绝对国防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基本成为定局。此时,美国陆海军高层对如何进行最后的决战产生了分歧——以欧内斯特·金上将和尼米兹上将为首的海军认为,美军应该集中兵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日军占领区登陆,在协助中国军队收复失地后,利用中国的机场和港口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最终迫使日本投降。但这一方案遭到了以马歇尔、麦克阿瑟为首的陆军的反对——在麦帅和马帅看来,美国人民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况且,就中国国民党政府及其武装力量的情况而言,除了滇缅印战区配备了美式装备的少数精锐部队以外,整体战力并不强,难以与美军形成一致步调。因此,与其费尽周折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日占区登陆、再恢复机场和港口的使用能力,不如直接将已经夺取的太平洋诸岛作为前进基地,直捣日本本土,以最快的速度迫使日本投降。
图:麦克阿瑟将军重返菲律宾
美国军方根据硫磺岛、冲绳岛等战役的情况估算,如果直接进攻日本本土,美军将付出80—100万人的伤亡代价。如果再加上可能参战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中国等国家的部队,伤亡情况将是一个极为惊人的天文数字。根据美军的传统,在战斗中负伤的军人将会得到一枚紫心勋章——当时,美国陆军部向国内厂家订购了50万枚紫心勋章(Purple Heart)。此后,在历次战争中获得紫心勋章的美国军人领取的都是这一批。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这批生产于1945年的紫心勋章还剩下约12万枚没有发出去。
美军高层之所以“一本正经”地制定攻击日本本土的计划,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参联会和前线各战区的将军们当中,绝大部分不知道“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存在。这个绝密计划启动于1942年,由美国陆军工兵中将莱斯利·R·格罗福斯(Lesle Richard Groves, 1896—1970)担任“曼哈顿区”司令官、著名科学家J·R·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全权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当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大批来自欧洲的犹太科学家,为逃避纳粹的迫害而移民到了美国,成为了研制原子弹的宝贵人才。
今天上午动了手术,诊断书尚未写出,结果近似令人满意,业已超出预料。 格罗福斯将军致杜鲁门总统电报,1945.7.16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枚原子弹在位于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附近的沙漠中试爆成功。7月26日,美、中、英三国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但是,日本方面对此置若罔闻,7月30日,内阁首相、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宣称:“(日本)政府并不认为它(《波茨坦公告》)有什么价值,因此予以‘默杀’。我们(日本)将朝着继续进行这场战争的方向迈进。”
鉴于日本如此这般如同“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杜鲁门总统决定对日本实施核打击。实际上,早在原子弹尚未试爆的1945年4月,由科学家和军人组成的目标选定委员会便开始选择拟作为核打击目标的日本城市。当时,陆军参谋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尚未建立独立的空军部队)的将军们和“曼哈顿计划”的专家团队一致认为,目标城市的规模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否则既达不到评估原子弹爆炸威力的效果、也难以在军事上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经过评估,目标选定委员会将京都、广岛、小仓、新泻四座城市作为备选目标。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在日本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4年美军攻取提尼安岛后,在岛上修建了可供B-29轰炸机起降的机场。此后,美军便具备了直接空袭日本本土能力。当时,身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通过驻华美军联络处向美方提出,京都、奈良这两座古城是全人类的财富,不应受到战火的摧残。梁先生还与他的夫人、同为著名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先生一道在位于重庆上清寺的中央研究院内,绘制了详细的京都、奈良古迹分布图,并通过驻华美军联络处交给了美方。
起初,美国军方采纳了梁、林二先生的建议,没有对京都、奈良进行大规模的空袭。但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军部将大批后备兵员、劳动人口和设备、物资迁往京都,将京都变成了日本最大的军需生产基地——这让美国军方和“曼哈顿计划”科研团队团队十分恼火,参联会的将军们和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联名向杜鲁门总统发电报,要求将京都作为核打击目标,并给出了一个颇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京都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目标,而且地处盆地、城市布局呈方形网格状,适合评估原子弹的爆炸效果。但是,陆军部长史汀生对此明确反对——史氏曾于菲律宾总督任上多次造访京都,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颇有好感。最终,杜鲁门总统史汀生说服,决定放弃对京都投放原子弹,核打击目标的优先级调整为广岛、小仓、长崎。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同一天,刚刚因在硫磺岛战役中被击伤而返回美国本土、结束大修的美国海军第五舰队旗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USS Indianapolis, CA-35)接到了一项绝密命令——即刻搭载一件“神秘货物”从旧金山出发,以最快速度驶向提尼安岛,交到当地的陆军航空兵B-29轰炸机部队驻扎的基地里。这件货物正是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它即将于8月6日被投往广岛。
7月26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完成了运送“神秘货物”的任务。但不幸的是,这艘巡洋舰在29日夜间被日军潜艇击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最后一艘战沉的主力舰。全舰1196名舰员中,仅有317人幸存。
1945年8月6日早间,三架搭载了气象监测设备的美军飞机分别飞往广岛、小仓、长崎上空。根据气象监测机的报告,广岛的天气最适合验证原子弹的爆炸效果。随后,隶属于第509大队、由保罗·蒂贝茨上校担任机长的“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携带着原子弹飞往广岛上空。当日上午8时15分17秒,“伊诺拉·盖伊”号机组向广岛投下了原子弹——这是核武器首次在实战中使用。
美军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当量约2万吨TNT。对广岛的原子弹轰炸在当日即造成7.8万余人死亡、5.1万余人受伤或失踪。全市大部分建筑被完全摧毁。在投放原子弹的当晚,杜鲁门总统宣称,如果日本继续负隅顽抗,美国将继续投放更多的原子弹。在广岛原子弹轰炸的次日(7日),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一则极短的报道,称美军轰炸机用“烧夷弹爆弹”攻击了广岛。在之后的几天,日本的报纸上又出现了“新式炸弹”、“相当大的损害”等字眼。8月8日,以物理学家仁科芳雄为首的调查团在前往广岛调查后向天皇和大本营递交了报告,正式确认了美军投放原子弹的消息。
8月8日,即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两天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9日,美军在长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弹。在美军对日实施核打击、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期间,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对日军发起大规模的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向同盟国的投降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结束。全世界人民终于用热血、辛劳、眼泪、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原子弹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取得极大发展的突出体现。美军对广岛、长崎实施的原子弹轰炸,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随着美苏矛盾的逐渐显现,对日实施原子弹轰炸也是美国向苏联展示实力的手段之一。此后,苏联加大了对研制核武器的投入,并于1949年成功研制原子弹。核军备竞赛成为了两极格局下的重要历史现象之一。
教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