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往事】四大帝国覆灭,王冠成打落地(补发昨日)

文摘   2024-11-12 21:48   四川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图:德国与协约国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教材链接1】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自1916年德军在索姆河会战和凡尔登会战中战败以后,协约国联军逐渐在西线占据优势。同年,俄军在东线取得了夏季攻势的胜利,德军在西线、东线均遭受严重损失。除了陆地战场以外,1916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爆发了“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战列舰时代最后一场大规模的舰队决战。尽管德军在战损比上优于英军,但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国内的情况由此每况愈下。

表:日德兰海战英军与德军参战兵力及战损对照表
从全局来看,德国方面企图突破英国封锁的计划没有实现,北海的整个结局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章骞《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结束了俄国的君主制,议会制共和政体取而代之。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由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执掌国家权力的社会主义国家。1918年3月,苏俄与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一战”东线战场的战事宣告结束。

美国早在19世纪末便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之冠。但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一战”前仍然相对有限。“一战”爆发后(【今日&往事】一场恋爱脑引发的血案,引爆了导致数千万人伤亡的世界大战),美国同时与同盟国与协约国进行经贸往来、从中渔利。1917年4月6日,美国见同盟国阵营败局已定,遂以德国在大西洋上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美国船只为理由,加入协约国阵营——这意味着,与饱受战争创伤的英、法相比,兵强马壮的美国军队堪称协约国联军的“血包(总预备队)”。同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为遏制日本侵略势力的扩张、争取国际地位,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以工代兵”,先后向协约各国派出了十余万劳工。

图:美军在欧洲作战

图:欧洲战场上的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此时,以军需总监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上将为代表的德军高层认为,尽管美国已成为协约国阵营的一员,但美军尚未做好在欧洲作战的准备。加上英、法两国疲态尽显、且德军已从东线抽身,因此在1918年重新夺取西线的主动权并非没有可能。为此,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以多个重兵集团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旨在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军事行动,试图为德国争取到一个能够相对平等的停战协议,能够体面地停止战争。由此,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皇帝会战”计划(Kairserschlacht)——以阿拉斯和圣康坦地区协约国联军防线的薄弱处切入点,将联军分割包围成几块,尽可能多地歼灭联军的有生力量,最终迫使协约各国在谈判桌前做出更多让步。

图:鲁登道夫上将

【教材链接2】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图:“一战”中的堑壕战

为了尽快突破协约国联军的堑壕防线,德军开创了“暴风突击”战术——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小而精、小而强的突击队(Stosstruppen),配备MP18式冲锋枪和经过改进、可由单兵携带的MG-08式重机枪,以及火焰喷射器等精良武器,辅以适合在堑壕战中使用的手榴弹和工兵铲,利用协约国联军防线的间隙和结合部,渗透至其防御体系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联军设防据点的联系,为正面攻击创造条件。

图:德军“暴风突击队”

图:配备冲锋枪和机枪的德军突击队员

当然,再精锐的突击队员也是血肉之躯,而在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是火力的投射——为此,德军对炮兵战术也进行了深度改进,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名为“炮火华尔兹(Feuerwalze)”的炮兵作战方式。这种战术分为五个步骤:首先,瞄准对方的指挥、通讯中枢进行短促的奇袭;其次,向对方占据的地区进行一些具有一定强度的引诱式射击,让对方误以为进攻即将打响并向前沿阵地增加兵力,再对其前言阵地实行高密度炮击;再次;射击对方的炮兵阵地;随后,向对方的预备队集结区实施纵深射击;最后,向对方的前沿阵地实施高强度的饱和式炮击,交叉发射高爆弹与烟雾弹,掩护己方步兵冲锋。

图:德军炮兵

1918年3月21日拂晓,在晨雾的掩护下,德军打响了“皇帝会战”。根据总参谋部的计划,德军以“暴风突击队”作为发起进攻的“尖兵”——在战斗打响的短短数个小时之内,在突击队的引导之下,德军的“炮火华尔兹”向联军阵地发射了上百万发炮弹,且大都命中了英军的观察哨、指挥部等关键设施。由于德军的突击队以小队为单位,不易被协约国联军的侦察所察觉,因而得以隐蔽、迅速地渗透到联军的防线当中。突击队员们手中的冲锋枪、机枪、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使得他们在近战中具备了压倒协约国士兵的火力。一时间,巨大的恐慌弥漫整个前线,而德军突击队佩戴的迷彩头盔和沾着血肉的工兵铲也成为了协约国官兵挥之不去的梦魇。

图: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军人
图:德军“皇帝会战”攻势示意地图

“皇帝会战”初期,德军一度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4月初,德军一度兵临亚眠城下。5月底,德军将战线推进至马恩河附近——这是1914年夏季德军的“进攻顶点”。不过,这两个月的战斗已经让德军参战部队几乎弹尽粮绝。并且,由于德军在开战初期的推进速度过快,维持能够满足部队需求的后勤补给已是力不从心,即便是精锐的暴风突击队也因伤亡惨重,其作战能力大打折扣。7月,鲁登道夫命令德军向兰斯发动进攻,因后勤不支而失败——至此,德军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陆军元帅福煦遂决定向马恩河反攻。这时,法国人也祭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FT-17型轻型坦克凭借着坦克部队的火力、机动优势,联军迅速扭转了战局,鲁登道夫精心策划的攻势至此完全失败。

图:FT-17型坦克,世界上第一款装备旋转炮塔的坦克
图:福煦元帅

自1916年英军在索姆河会战中首次使用坦克以来,各参战国列装的机械化装备逐渐增加。由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在人口、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战争后期,协约国联军在坦克、飞机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远胜于德军。根据福煦元帅的计划,协约国联军将在法国北部的小城——亚眠及其周边地区投入10余万大军、400余辆坦克、200余辆装甲车和2000余架飞机与德军决战。而此时的德军仅剩下缺衣少食、装备不足的3.7万余人、350余架飞机和500余门火炮。

图:“一战”中的英军飞机
图:向亚眠前线集结的英军坦克部队
我知道许多人都疲惫了,对于这些人,我要说胜利属于坚守到最后的人……我们别无选择,只得继续战斗……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元帅黑格

1918年8月8日,协约国联军以密集的航空照相侦察和对地面的射击、轰炸揭开了亚眠战役的序幕。在飞机的引导下,协约国联军对德军阵地实施了密集而精确的炮击。随后,英军及澳大利亚、加拿大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德军阵地发动大规模进攻。仅在8月8日当天,德军便损失了两万余人。次日,法军向亚眠以北、以南同时发动进攻,并于10日收复蒙迪迪耶。此后,协约国联军乘胜追击,仅用数天时间便夺回了德军在几个月的攻势中占据的土地,德军被击退至“皇帝会战”发起前的战线。

图:亚眠战役中的英军坦克部队
我们的战争机器不再有效率了,我们的实力下降了,当然我们大部分的部队在进行这英勇作战。8月8日之后我们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滑,在这样的局面下,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策略来增加后备力量,从而扭转颓势。
鲁登道夫上将,德军总参谋部军需总监

亚眠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联军在西线所取得的一次决定性胜利,也是德国在军事上走向败亡、国内矛盾急剧激化的开始。加上作为协约国联军总预备队的美军此时已经具备作战能力,西线战局朝着对德军愈发不利的方向发展。1918年秋,在美军五星上将约瑟夫·潘兴的指挥下,以美军第一集团军和法军第四集团军为主力的协约国联军先后取得了圣米耶尔会战和默兹河—阿尔贡会战的胜利,并突破了德军苦心经营的“兴登堡防线”。此后,协约国联军在西线转入总攻和战略追击。

此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革命思潮在德国内部风起云涌。正如喀琅施塔得要塞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是俄国革命的先锋队一样,在德国公海舰队的基地——基尔军港,德国水兵也将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图:停泊于基尔港的德国公海舰队

“一战”爆发前和战争期间,德国一度拥有实力仅次于英国的海军。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海军始终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仅能作为一支为了“存在”而“存在”的“存在舰队”。1918年10月底,德国公海舰队司令部发出了“要么辉煌地胜利,要么光荣地沉没!”的命令——当然,对于此时的德国海军来说,如果贸然出海与英军舰队决战,等待他们的只有“光荣的沉没”。11月3日,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建立了德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基尔港水兵起义点燃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星星之火。11月9日,遍及全国的总罢工爆发,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国祚47年(1871—1918)的德意志帝国解体、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结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

图:基尔港 德国水兵

我永久放弃一切作为普鲁士王国国王以及兼有的德意志皇帝所拥有的权力,同时我解除一切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公务员,所有军官,军士,海军部队,普鲁士陆军以及曾向我作为帝国皇帝宣誓效忠的一切军事部队的职务。我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在德国掌握实权的人,对抗逐渐逼近的无政府状态危险、 饥饿和外国统治以保护德国人民,直到德意志帝国的新秩序建立为止。
德皇威廉二世退位诏书,1918.11

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担任总参谋长的德国陆军元帅兴登堡决定向协约国请求停战。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登上了停靠在康边森林的福煦元帅指挥车厢,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德军在15天内撤出比利时、法国、 卢森堡,及原属于法国的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在3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莱茵河右岸的桥头堡应交给协约国联军;2.屯驻在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及东非的德国军队应全部撤回大战爆发前的德国疆界以内;3.德国应立刻遣返协约国战俘,协约国亦以适宜办法安置德国战俘;4.德国应废除1918年5月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5.德军应向协约国交出其武装部队的主要作战装备和运输工具。

【教材链接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在《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署前后,奥匈帝国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宣布建立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宣布建立联合王国(南斯拉夫)。在德国宣布与协约国停战的次日(1918.11.12),奥地利废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至此,奥匈帝国最终解体。加上在1917年覆灭的俄罗斯帝国和战后覆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欧洲大陆上的四大帝国全部瓦解。

图:“一战前后欧洲国家疆界的变化




教材链接:

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②《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卢比肯河畔
以小见大,寻千秋悲欢离合;见微知著,感万代抑扬褒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