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英国霸权向美国霸权的转移速度。美国霸权又与荷兰霸权、英国霸权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中心的霸权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政治军事实力;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的以美金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两方面权力网络交织在一起,美国霸权达到了以往任何霸权都无法达到的高度。随着以伦敦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衰落和伦敦金融地位下降,华尔街不断繁荣并像“抽水机”一样吸引大量海外资金,成为新的巨额融资中心。
(二)大国衰退与金融密切相关
从历史上看,金融扩张是霸权形成和霸权危机最为重要的一环。只要商业扩张仍然处于盈利不断增加的阶段,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把货币资源以各种信用的形式从拥有剩余流动资金的地方转移到由于高速发展但经常缺资金的地方,即金融处于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地位。但随着物质扩张阶段生产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资本逐步摆脱它的商品形态而显现其货币形态,持续从贸易和生产向金融转移。金融扩张暂时使霸权国衰落中的权力膨胀,阻止体系崩溃的趋势,但也不断毁坏现存结构中已经岌岌可危的不平衡,所以乔万尼•阿瑞吉认为,金融扩张就是主权民主国家构成的现代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刻,“体系混沌”从各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系统无序不断加剧,削弱了现存体系支配集团的合力,导致霸权国家无法在领导国家间合作并从体系层面解决体系自身存在问题,力量新格局从裂缝中出现,从而引发现行体系和霸权的崩溃。历史上荷兰和英国的霸权转移都大体遵循了上述路径。可见,金融对社会发展存在利弊两面性,是把“双刃剑”,金融活动必须有利于实际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金融深化必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所以金融发展进程和金融工具创造需要必要的管控和引导,使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把副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我国金融体系在金融市场结构、市场机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与我国金融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我国的金融可以说是“大而不强”。因此,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一)走好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 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 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 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八个坚持”包含了金融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几百年来霸权转移的历史表明,金融扩张后逐步脱离实体经济,金融中介用于投机、资产购买,金融危机周期性出现破坏经济社会稳定,这是大国兴衰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要加强金融强国建设,就必须把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内核,我国金融发展要回归本源,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 循环,畅通竞争性创新融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理论逻辑而言,金融治理必须适应经济金融复杂性上升的局面。金融创新大大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比如影子银行就是长信用链条、以市场交易紧密耦合在一起、存在期限和信 用错配以及规避监管问题的金融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稳健性相对薄弱的环节。部门、行业 风险相互交织,经济金融风险互为因果,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极强,风险往往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传统的“谁的孩子谁抱走”的金融管理方式无法有效管控风险、应对危机,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央地协同,加强跨部门跨领域风 险源头管控和跨境安全风险主动塑造,这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保证。
从实践逻辑来讲,过去四十年,我国避免了重大金融危机,这在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各种 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因此,必须以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重点持续做好金融工作。
(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必须理顺以下关系:
一是金融宏观管理与微观监管关系。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控制和维持整体金融体系的功能完整性以防止经济整体的实际产出出现重大损失。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限制单个机构出现财务困境的风险,最终目标一是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二是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奠定基础,系统重要机构的审慎监管兼具宏观微观审慎目标。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是互为条件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监管必须相互配合,微观审慎监管应坚持差异化,既要体现“风险为本”,根据风险情况配置有限的监管资源,又要考虑“系统重要性”,将监管资源聚焦于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或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要有超越单家机构的视角,防控金融机构及市场相互关联风险,关注整体金融体系的共同冲击风险。
二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解决好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平衡、不适应问题,必须改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平衡格局。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是历史形成的,长期以来保证了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的融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特别是要进一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构建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同时,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原则。现阶段我国居民金融风险偏好 较低,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银行体系,而且我国银行机构由国有大型银行主导,在经济下行、转型升级中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因此,当前仍要坚持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但要进一步创新银行融资工具,加大对初创企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也需要积极发展成熟强大的资本市场,逐步实现金融体系结构的均衡化。
三是金融服务、安全与金融基础设施的关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的通道,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安全稳定关系密切。金融危机的历史表明,提升整体“金融韧性”不仅要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稳健性,还要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弹性。为防范金融服务中断事件事故,就要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中防范安全风险,特别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被“卡脖子”风险,要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同时要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完善政 策环境,克服多头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加强统一规划和部门协调,解决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问题,形成建设和监管合力。
四是风险预防预警与风险化解处置的关系。监管部门要强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全过程、全链条、穿透式动态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动态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及时补齐相关制度短板,限制或禁止脱实向虚、追求短期利益、逃避监管的不当创新行为。细化风险等级认定标准,建立风险定期排查化解机制和风险隐患清单。完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与问题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建立金融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强化风险处置资源保障。提升风险预防处置能力和规范化制度建设,实现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全文刊发于《金融监管研究》2024年第6期,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