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擎| 建设金融强国需务实推进

文摘   财经   2024-07-14 23:17   北京  
建设金融强国需务实推进


作者:王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如何沿此方向加快实现目标却仍需要深入谋划。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问题并不少,内外也有不少挑战,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沉下心来,坚定改革步伐,务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一、充分认识建设金融强国的重大意义
金融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金融强国是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部署,现代化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强国建设服从、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一是金融强国建设坚持人民性,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金融强国建设永葆绿色底色,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金融强国建设坚守服务本质,助力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金融强国建设坚持和平发展,助力世界各国共同迈向繁荣。
金融强国建设是助推我国经济金融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大幅度提升。我国建立起了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机构和银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金融体系的适应性、普惠性、竞争力显著提升,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二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施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三是金融开放有序推进。《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四是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影子银行全面清理,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资管新规正式落地,金融全面支持化解房地产行业重大风险,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五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的11.46%上升到2022年的17.8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还需提升,宏观杠杆率较高,我国金融还存在“大而不强”的特点,尤其国际金融的话语权上还较弱,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相对滞后,对国际金融治理的参与程度还不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就是要捍卫我国发展的正当权益,直面我国发展的机遇挑战,进一步提升金融发展质量,实现金融“由大变强”,并助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我国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我国需要建强金融,捍卫自身利益。目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的势头不可逆转,但少数国家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进程受到较大挑战;加之地缘政治风险频现,增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国之间尤其中美之间博弈加剧,从贸易战,到科技战,大有上演为金融战的趋势。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准备。我国需要抓紧建强金融,增强金融主动权,坚定捍卫自身利益。


二、务实发展经济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要求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大国往往都是金融强国,但经济强国往往先于金融强国。美国在19世纪末就已经从经济上超越了英国,但美国真正在金融上超越英国却是在二战之后。在“六个强大”中,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映射,必须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撑才可能建成强大的货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都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强大的价值,如果实体经济不强,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肯定不高,金融市场也不会繁荣。同样,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的评价,也和实体经济发展好坏密切相关。因此,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建设金融强国必须首先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

从实体经济来思考金融强国的建设,我们似乎就没有那么乐观,这主要缘于当前经济所处的压力。2012年之前我国经济的增速大都在9%以上,现在却逐步下滑至5%的中枢,同时债务却大幅上扬,表现为宏观杠杆率已经攀升至2023年底的287.8%,地方债务、房地产风险和中小 金融机构风险相对突出。归纳起来,我国经济当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系统性挑战。这源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失衡,当前全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存,政策宽松与政策收紧 并存,极易加剧贸易摩擦和市场剧烈波动。二是周期性挑战。经过前期快速扩张,我国经济呈现出一些周期性的问题,包括产能过剩、债务攀升、需求不足等,增大发展的压力。三是结构性挑战。我国正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前期的“投资+房地产”模式动能逐步减弱,新的“科技创新+数智经济”的动能还未完全形成,伴随城镇化势头的减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增大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应对当前挑战,我们不断加大政策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坚定改革步伐,坚持走市场化和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这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国依靠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市场价格的激励效应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快速推升了经济的增长,再加上对外开放引资引智并扩大市场获得了进一步的增长动力。我国持续实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区域开发开放政策,推动资源在重点产业和特定区域聚集,并带动资金、劳动力在区域、产业间快速流动优化配置,快速提升生产效率。当前,我们要继续加强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推进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同时,我们也要掌握好改革的节奏,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统筹好开放与安全。不能片面强调风险忽视了发展,要在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要处理好防范化解风险的度;对开放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畏手畏脚,要内外开放协调并进,要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要着眼于通过开放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效。

在改革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个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政策引导,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对地方政府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地方政府对国企和国有金融机构 的隐性担保,促进了创新,稳定了风险;另一种认为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扭曲了资源配置,增加了潜在风险的聚集。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未来的着眼点,不是地方政府的退出,而是优化地 方政府行为,尤其在“土地财政”退出、央地关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地方 政府的作用是关键。

另一对关系是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国企和民企之间不是简单的“进退”关系,核心仍是坚持“两个不动摇”,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但是两者的改革侧重点不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是明确经营边界和提升活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纯粹市场竞争的领域要坚决退出,要进一步加大国企破产制度,严格市场化退出机制。民营经济改革的重心是取消对民企的各种隐形门槛和投资限制,同时加大制度约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提振民企对未来的预期。


三、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也一直遵循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条主线。至2015年我国已经完全取消存贷利率的上下限,人民币汇率经过“7·21汇改”“8·11汇改”后市场化机制加速形成,股票发行注册制于2022年全面施行。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的持股限制和地域限制完全取消,资本市场的跨境交易程度也大幅增强。

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开放进程正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在所有制歧视和国有企业缺乏利率弹性的前提下,利率的价格约束效应被削弱。银行事实上享受垄断的利差收益,也制约了我国银行真正变强大。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当期,叠加潜在的外部冲击带来的潜在影响,我国宏观政策面临更大掣肘,金融市场难以更大程度开放。我国金融未来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必须依赖于宏观经济的整体改革开放,要在宏观经济的整体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深化改革。

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五篇大文章,着力点是塑造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对应五篇大文章的要求,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存在不足,表现在:我国的金融体 系仍是支持工业化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创新驱动的金融体系,急需壮大能长期支持科技创新和科创企业的耐心资本;我国的普惠金融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目前大多仍是政策激励下的被动发展,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市场内生化行为;同样,我国绿色 金融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也体现出追逐政策红利的特征,基于市场化驱动的绿色金融行为也呈现不足。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在五篇大文章的驱动下,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组织模式和业务模式,加强数字化转型,加强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大结构性政策力度,加强金融监管,平衡经济结构转型与金融风险,加大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实施逆周期和跨周期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四、正本清源,激发人的活力
金融强国建设核心在人,“六个强大”中也提到建设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这尤其重要。中央提出要建设具有纯洁性、专业性和战斗力的金融人才队伍。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如果广大的金融干部队伍没有认识到金融强国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看清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能也就无法完成金融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也滋生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改革发展初期,所有人都致力于创造和改善我国的物质条件,所有参与者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步调一致。而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经济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量增”过渡到“质升”,普惠化、绿色化、共同富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目前大多数人的认识并没有同步上升到高质量的水平,短期行为、功利主义、物质至上的认识还盛行并直接体现到工作行为中。在这样的理念、行为驱使下,当面临挑战和压力的时候,就会出现了对未来判断的分歧,出现部分群体“预期不足”,甚至“躺平”的现象。因此,当前要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社会发展动力不足背后体现出认识的分歧,这个分歧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社会低维度认识的分歧。所以,面对金融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提升广大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强国建设、对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认识,增强干部队伍素养,提升干部队伍理念。同时,继续发挥制度激励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金融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内驱力,提升金融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信心。只有提振信心,才能改善社会预期,并进一步转化为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理论自信,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有创新的理论作指导。我国金融的理论创新,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在继承发展传统经典理论基础上,逐步构筑起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为中国特色金融之路的“八个坚持”。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体系,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金融强国立足于坚实经济基础之上的底层逻辑,提出了金融的政治性与人民性的重要论断,提出了经济金融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提出了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新话语体系,提出了金融创新的制度和法理依据,创新性提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创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金融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是新时代我国金融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以此为指引,坚持理论自信,推进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稳步向前。


 全文刊发于《金融监管研究》2024年第6期,7-11页。

金融监管研究
传播金融监管思想,提升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水平,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政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