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六堂,北京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实上,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再到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深入阐释、指导发展实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很多方 面,金融市场改革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对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保持GDP的合理增长速度是 实现新发展阶段任务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 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进一步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之一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第二,从国际各国的经验来看,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也需要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保持人均GDP可持续的增长。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对于人口规模比较大(超过5000万的人口规模)的国家来讲,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比较大的分化,出现了所谓的“增长陷阱”问题,这同样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合适速度。第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一是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分化、经济增长预期下降,世界贸易水平下降,世界呈现高利率、高风险的态势。二是中美战略博弈呈现长期化和复杂化态势,这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结构。第四,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改变,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随之改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1978年到2008年我国经济GDP的增长为10%左右,下降到2008年到2023年期间的7.1%。二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比较优势发生改变,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随着经济增长的阶段发生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开始改变,从以出口为导向转为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我国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而金融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有重要作用。第一,金融通过提升创新水平和提高传统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要素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来决定。这样,经济增长可以分解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这是因为金融市场的完备化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摩擦从而提升创新的规模和提高创新水平,从而提升TFP来提高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摩擦的降低可以使得资本要素在地区、行业之间流动更加顺畅,从而促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提高经济增长。第二,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分解为每个产业的增长,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之和构成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意义。金融市场的改革,特别是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首先,金融产业本身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他的高质量发展就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2023年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达到235.48万亿,增长10.4%,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三,金融市场发展通过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分解为全国多个区域(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如城镇和乡村;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的经济增长之和,因此经济增长需要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来支撑,过去我国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但是随着这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定会放缓;这样经济增长就需要欠发达地区、后发展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增 长来推动。如何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后发展地区的增长呢?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畅通要素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摩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第四,金融市场通过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分解为内需(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和外需(进出口)的增长。加快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强调内需的扩大;但是我们也需要关注外需,关注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改革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更高水平的开放。
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取得进步,有力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设金融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融资结构还存在问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还不够、支持内需的扩大还不够、金融促进开放还不够等。
第一,融资结构还存在问题。我国融资结构中,我国的融资结构还是以传统的银行贷款为主,直接融资的规模还比较小,特别是企业债和股票市场融资规模较小,这导致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是从人民币贷款来看,我国融资还是以人民币贷款为主。2023年还保持62.28%的规模,2024年3月也只有62.6%的规模。二是从企业债来看,我国企业债规模不大。我国企业债规模2023年的还只有8.23%,2024年3月下降到8.2%;三是从股票融 资来看,我国企业股票融资规模不大。2023年我国股票融资规模只有3.02%,2024年3月进一步下降到2.95%。
第二,我国整体的融资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近期我国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稳步回升,但是从金融市场来看,信贷需求不够,金融支持内需的扩大还不够。一是我 国整体的人民币贷款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和社会融资中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速度增长不快。2024年3月份贷款增长速度下降到9.6%;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到8.7%,其中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9.2%。二是消费贷款增长不快,处于较低的水平,预期的储蓄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一方面储户的储蓄意愿进一步上升,2024年1–3月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另一方面住户贷款增长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24年3月还只有5.6%的水平。
第三,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还不够。一是当前我国并购市场摩擦较大导致并购不足,进一步降低并购市场摩擦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如果并购摩擦降低57%,并购频率将上升2倍,稳态经济增长率将提高4%。二是农村科技创新支持不够。2023年我国整体的研发(R&D)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64,但是我国研发存在巨大的行业差距,以2022年为例,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强度只有0.58;食品制造业的强度只有0.7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只有0.40,这与发达国家比较是很低的。
第四,我国金融支持统一大市场还不够。从整体来看,我国统一大市场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要素流动不畅,特别是资本流动存在摩擦等问题。一是从区域间资产利润率来看,区域之间的资产利润率差异比较大,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标准差0.0215,且这个水平还是处于上升阶段。二是行业之间的资产回报率还处于比较大的差距。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之间的变异系数还比较大。
第五,金融市场支持更高水平的开放还不够。一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还很小。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开放来讲,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还很小,金融服务贸易占整体服务贸易的规模,无论是进出口、还是进口和出口规模占整体服务贸易的比重均不足1%,这不足以支撑我国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加与我国目前进出口占GDP的规模(35%左右)不相适应。二是我国外币贷款的规模从2003年到2012年的6%左右,下降到2023年的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不断推进 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未来的金融市场改革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意义。为提高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加快金融系统的改革,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系统。第一,完善金融支持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一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企业并购结合初创企业革命性技术和在位企业市场基础有利于改善两者技术和市场的配置效率,促进企业融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10号)文件精神,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二是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相关财政政策,降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提升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三是 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金融支持。我国提出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但是举国体制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要成立科技创新基金来支持基础性的科技研究。四是加大农村的技术创新的支撑。我国整体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64,但是我国研发支出存在巨大的行业差距,特别是农村科技支持力度还不够。第二,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对应不同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二是加快我国金 融市场的改革,切实提高直接融资的规模。一方面增加企业的债务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改革,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问题。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充分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提升利率市场化程度。
第三,金融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降低资本流动的摩擦。一是促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国家金融机构改革为契机,促进资本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流动的顺畅,切实降低地区之间资本的回报率差异,降低资本在地区之间的错配。二是推进金融创新支持乡村振兴。我国农村还存在信贷规模不足,农户融资难,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覆盖不全面以及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切实创新金融产品,特别是通过土地市场的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第四,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通过金融系统的开放促进我国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二是完善境外投资准入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是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好服务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四是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深入推进金融高质量开放。五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跨境电商结构,推广跨境电商的人民币支付。
第五,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和独立性,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有效,财政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需要精准、高效。全球经济仍在下行时期,应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更多使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做好信贷资源的结构性分配。
第六,金融市场防范风险是重中之重。对外积极应对风险,特别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内应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风险,特别是国际债务风险。
全文刊发于《金融监管研究》2024年第7期,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