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

文摘   财经   2024-07-14 23:17   北京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


编者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建设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只有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才能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本刊特别邀请了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专家、经济金融领域著名学者从不同方面对金融强国和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探讨,以飨读者。


金融监管管辖权冲突问题初探:基础问题与国际实践
刘子平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摘要:金融业涵盖多个交易结构迥异的子部门,金融监管的政策目标亦随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不断扩充,使得各国金融领域均存在多个相互独立、宽严不一的法律监管框架,从而导致不同法律框架所授权的监管主体之间极易产生监管管辖权的积极与消极冲突。由于监管分类的模糊性无法消除,金融创新加速涌现,以及市场主体监管套利与监管主体监管竞争的冲动难以杜绝,不同金融监管主体之间的监管管辖权冲突几乎无法避免。实践中,各国发展出了事前优化金融监管管辖权边界立法、事中完善协调与裁决机制、事后提供行政与司法救济渠道等一系列缓解措施。鉴此,我国未来亦可通过以功能监管为导向推进金融法修订,以兜底机制为抓手完善协调与仲裁机制,并探索提供必要的事后救济机制,以尽可能地降低金融监管管辖权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兜底监管;功能监管;目标监管;统一监管;管辖权冲突

经济状态演变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宋凌峰   何  荣   马  莹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经济状态演变是引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使用引入时变转移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将经济状态未来信息纳入系统性风险度量,探究经济状态的结构性转变和持续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银行受经济状态演变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经济状态演变通过利率和资产市值渠道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由扩张向收缩的经济状态结构性转变以及扩张期的持续,会提升系统性风险;而由收缩向扩张的经济状态结构性转变则有助于稳定系统性风险。研究还发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受经济状态影响的主要来源是中小型银行。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建议监管部门应关注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顺周期特征,并结合受经济状态演变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类型银行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经济状态;结构性转变;持续期;差异化监管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与国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来自国有企业去僵尸化的证据
张  珺    冯  玲    贺  勇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政府隐性担保退出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国有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程度仍旧较高,因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是否会受到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将政府隐性担保视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构建了政府隐性担保退出影响国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实物期权分析框架,并基于2015—2022年的数据,将国有非金融企业去僵尸化作为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代理变量,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中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会降低影子银行化程度。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存在业绩压力增加、金融投资回报降低及创新提升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地方国企、城市信用环境较差地区及政府债务可持续水平较高地区,政府隐形担保退出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政府隐性担保及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研究,为我国治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政府隐性担保退出;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实物期权;去僵尸化


基于LSSVM模型的我国信用债风险预警研究
周芮帆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摘要: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我国信用债市场的风险状况威胁金融安全与稳定,因此,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识别与预警,是当前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方面。鉴于此,本文突破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包含微观与宏观两方面的预警模型,从静态与动态角度对我国的信用债风险状况进行了科学研判。在微观层面,利用财务指标、个体指标,判断单只债券的违约概率。在宏观层面,划分风险等级,通过时间序列拟合滞后一期的市场波动情况。通过对多种模型运行结果的对比分析,LSSVM方法表现较佳,能更好地模拟与预测现实语境下的信用债风险情况。本文丰富了以债券和债券市场为主轴的风险预警研究,增加了信用债风险的研判维度,为金融风险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预警方法和借鉴。
关键字:风险预警;机器学习;信用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平准基金干预与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效率

——“价值发现”与“价格扭曲”

郑冠群  牟浩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2015年股灾后,我国成立平准基金, 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国A股市场2014—2021年平准基金的交易数据,并利用该数据实证检验了平准基金干预对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揭示了其影响机制、渠道及异质性表征。研究发现:平准基金交易这一典型的政府直接干预行为对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平准基金持股比例由低至高,股票定价效率先升后降。这种倒U型关系反映了平准基金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两种相反的作用机制,即“价值发现”和“价格扭曲”。从作用渠道来看,随着平准基金持股比例由低至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的关注度先升后平,而投机性交易倾向在干预强度突破阈值后显著提升。平准基金对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在公司产权性质、市值规模、平准基金交易方向、持股周期等多个方面表现出异质性。本文从股票定价效率角度拓展了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相关文献,对于我国建立更规范、更高效的证券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平准基金;股票定价效率;价值发现;价格扭曲

金融监管研究
传播金融监管思想,提升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水平,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政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