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金融强国,监管、学界、机构齐发声!

文摘   2024-04-28 22:21   北京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月26日—27日,由《金融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主办的“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金融学院院长联席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监管、学界、金融机构研究部门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办好金融学术期刊凝聚智慧,为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建言献策。


在4月27日的“金融强国”主题对话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远企指出,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关系紧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融结构。“在特定阶段究竟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结构才能对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促进作用,仍然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金融结构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远企


金融监管机构改革

迈出重大步伐


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强大的金融监管。

肖远企表示,从去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到今年4月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我国金融监管领域机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金融监管力量进一步充实。一年来,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监管执法震慑力持续加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成效明显,“大消保”工作格局逐步落地,金融监管效果持续显现,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

“监管的主要目标是防风险,监管框架当然也应建立在以风险为本这一基础上。”肖远企指出,监管理论与规则既需要能有效防控和处置已发生的风险,也要具有前瞻性,引领引导金融活动规范发展,提高早识别、早预警、早缓释、早处置的能力。如何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更加有效、更加完善的监管框架,仍需有更多理论支持。


建设金融强国,也需要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看来,要自觉构建中国特色自主金融知识体系,总结提炼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独特经验和规律,向世界讲好金融服务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国故事。要加快深化产教融合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金融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高等院校与金融机构、金融交易所、金融监管部门等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指出,要加大“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推进跨学科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还表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着力培养金融人才崇高的职业理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强国建设伟大事业中,融入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


“金融强国的目标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对于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业而言,不仅是一次目标的校正和信心的重塑,也是一次希望的播种。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国金融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表示。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

朱进元指出,随着“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拉开了帷幕。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还面临很多挑战。《金融监管研究》将聚焦各方力量,搭建好政策理论研究平台,为金融强国建设、为高质量的监管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建设金融强国

要有一系列保障机制


金融强国建设以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为经济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表示,要加快金融强国的建设就必须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建设金融强国,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须全面从严加强金融监管,必须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


普惠金融如何促进金融强国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表示,普惠金融发展“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面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当前,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在提高中小微弱经济体的金融福祉过程中,一个可度量的指标就是金融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

贝多广发布主题为“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的研究报告。他认为,金融服务供应商应持续关注客户的金融健康,这有利于提升客户留存率、优化风险管理、促进业务增长。可考虑通过行为助推和实验分析,拓展聚焦金融健康的商业模式。要加强关注重点人群,增强赋能的针对性。此外,可考虑推动普惠保险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副教授施一宁表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将高质量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相融合,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理论的深度创新,从而寻找新的发展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副教授施一宁

具体而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单单是总量的问题,而应是优化结构和补充短板,让金融资源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技术、绿色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金融机构要完善机构定位,在做大做优大型金融机构、做深做精小型金融机构的同时,顺应市场化的改革和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大趋势。


金融机构要胸怀“国之大者”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金融强国,也要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

浙商银行行长助理(拟任)侯波看来,金融服务功能性是第一位的,盈利性是第二位的。确立金融功能性的第一位,就是要回归初心、回归本源,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地从社会价值视角重新审视金融的定位和功能,而非单纯以经济价值为评价准绳。“浙商银行找到的这把钥匙就是‘善’。通过把‘善’的基因植入金融服务场景,从大局担当、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维度,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抑恶扬善’评价体系。” 侯波表示。

浙商银行行长助理(拟任)侯波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杨赫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金融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高度敏感。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变量”对金融运行带来的潜在影响。同时,杨赫也指出,在科技进步不断提速的今天,还应关注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会深度改变金融风险的表现形态、概率分布,并给金融安全带来新挑战。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杨赫


保险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保财险首席经济学家连锦泉表示,围绕落实金融强国建设要求,着眼于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保险业需要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创新驱动、供给升级,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连锦泉指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保险机构要从提供风险等量管理向提供风险减量管理转变,从提供保险产品向提供风险解决方案转变。为此,人保财险积极践行“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

中国人保财险首席经济学家连锦泉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投资官张涤表示,发展养老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必由之路。金融机构要强化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以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要立足人民需求,不断提升产品适配性;要认清资金属性,不断提升投资收益水平;要推进数字化转型,满足养老多元化需求;要发挥综合经营优势,提供一站式养老投资方案。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投资官张涤


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王天一分别主持了此次主题对话部分环节。

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王天一


本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金融学院院长联席会,“金融强国”主题对话之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专题研讨会,以及“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高水平开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金融、数字金融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六场学术研讨会。


(记者 朱艳霞;编辑 韩业清)



金融监管研究
传播金融监管思想,提升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水平,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政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