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四祖大师涅槃纪念日圆满
文摘
2024-10-06 23:49
湖北
农历九月初四,
是日恭逢四祖大师涅槃纪念日,
大众拜祖师塔、上供,
传授三皈五戒圆满。
四祖功德赞偈
四祖德难量,慈云普覆无疆。
双峰山下证真常,苦海驾舟航。
禅作清风传万古,丛林轨则堂堂。
一行三昧永宣扬,四众沐恩光。
明基大和尚于拜塔前开示:我们今天礼拜,既是礼拜四祖大师,同时也是礼拜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祖师,祈请祖师加持,早日开悟,同行祖师路。
今天是四祖圆寂的纪念日。四祖就是本寺的开山祖师,中国禅宗的第四代祖师。达磨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初祖传二祖慧可;二祖慧可传三祖僧璨;三祖僧璨传四祖道信。初祖、二祖、三祖,都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传播禅宗心地法门。
这种艰难,首先表现在禅宗是顿悟法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钝根之人对此法门不能深信不疑,更不能信受奉行,直下承当。所以,禅宗的传播在开始的时候,从思想上就不能得到当时中国佛教界主流思想的认同。
其次,达摩是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人不同种,语不同文,因此在传法度生方面,难免会有种种不方便。他要传播顿悟法门,不免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不能使当时的佛教界欣然接受。
第三,达摩、二祖、三祖,都是在自己陌生的地方传播禅宗,在人缘、地缘上,不免有一些隔阂,遇到种种困难,基本上只能是单传,一个传一个,而且又是在比较秘密的情况下传授。所以禅宗的初期,在一、二、三祖时发展非常缓慢。
三祖传四祖的时候,四祖在现今安徽天柱山三祖寺(当时称山谷寺)得法。黄梅到天柱山大概三百多里路,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小,地缘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三祖传法给四祖以后,就去广东罗浮山隐居起来。
四祖得法后没有马上就传法,而是进一步的修学,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在参学和保任。一直到将近四十岁时,四祖才由家乡的人迎请回来,建寺弘法。四祖的家乡就是黄梅隔壁的广济县。在古代,黄梅和广济都归蕲州管辖。四祖回到家乡以后,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和护持,很快就在双峰山下开创了我们这座寺院,当时称为幽居寺(后赐封为正觉寺)。
四祖开创寺院之后,学禅的人不远千里万里,从四方八面来亲近四祖,门下集众五百人,这是从初祖到三祖所没有过的盛况。四祖在开创幽居寺以后,定居三十年传法度生,一下子打开了禅宗的新局面,开辟了禅宗传播的新天下。此举惊动了当时的皇帝——唐太宗,皇帝也下诏书,要迎请四祖入宫说法。第一次邀请,四祖说“我老了,有病,去不了”;第二次又邀请,四祖还是说“我老了,有病,去不了”;第三次又来邀请,四祖还是那一句老话。派来的使臣就对四祖说:“对不起!老和尚!皇帝有敕,如果你不去,皇帝说要拿老和尚的头来见陛下!”四祖欣然把头伸出来说:“老僧头在此!请便!”当时四祖是以一种坦然面对死生的风格对待君王的盛情。虽然他没有去,他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对君王护持的理解。三次诏书不去,一是显得唐太宗虚心问道,殷勤三请;一方面是显示了佛法的尊贵、高僧的尊贵。彼此都显示了一种高风亮节、雍容大度,没有去与去没有什么分别,也许不去更加有意义。
禅宗到了四祖,才具备了作为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个宗派,首先要有思想。没有思想,这个宗派以什么为宗旨呢?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有思想。这种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以《楞伽经》作为禅宗的依据。所以有思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有思想还要有群众(信众、受众)。有思想固然好,但是谁来接受,谁来实践呢?如何推广,如何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初祖、二祖、三祖,尽管都传法得人,但是只有单传,未能普传;只有师徒之间的秘密授受,未能公开传播顿悟法门。到了四祖则不同。四祖除了把衣钵亲传给五祖弘忍以外,当时的幽居寺常年居住五百人在此参学,学法受益的应该说是千千万万。这五百人并不是固定不走动,而是来来回回地流动;不管怎么流动,常住的人有五百之众。在当时交通那样不便、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集众五百非常不容易。
初二三祖都没有自己的寺院,都是在寺院旁边的一个山洞里住下来然后传法。法传完了,就离开了。师父也离开,徒弟也离开。如果不离开会怎么样呢?会受到那些对禅宗不理解、对顿教法门不理解的人的攻击毁谤。古代有这样的事,现在也还有这样的事。
因为四祖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以在双峰山下这块“有好泉石”的风水宝地建立一座寺院,使参学的人能够定居修学。禅作(坐禅与劳作)并重,有资生的来源,有物质的保证,这就为禅宗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在前三代祖师那里没有。只是到四祖,才具备了有团体、有寺院、有资生来源这些基本条件。资生来源是什么呢?自己开垦荒地,种稻子,种菜,自食其力。有饭吃,农忙时劳作,农闲时就坐禅;或者一边劳作,一边坐禅。坐作并重(就是坐禅与作务同时并重)为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宗风奠定了基础。四祖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奠基人的地位。
初祖留下了《二入四行》的开示;二祖也留下了开示;三祖留下了《信心铭》;四祖因为常年定居修学,他的语录就有人记载下来,形成为《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从初祖到四祖这个阶段的禅宗,乃至其他宗派,都强调修行要达到“安心”的目的。二祖见初祖,寻求如何安心;一直到四祖,还是在寻求安心法门。“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有种种烦恼,其心难以宁贴,难以安顿。可知“安心”是学佛参禅最根本的目的。
四祖的安心法门自从被记录下来以后,有一千年时间被封闭在敦煌石窟中,后人对这本书根本就不知道。只是到了百年之前,才有学者从敦煌石窟的资料当中发现了记录在《楞伽师资记》中的四祖开示。当然,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珍贵的佛教遗文有很多,其中禅宗有许多重要的文字都在敦煌石窟当中保存下来。上世纪三十年代,这本书由学术界公之于众,我们才知道四祖有一个传法安心的法本。
总而言之,有了定居修学的环境,有了定居修学的人,然后在修行用功的方法上,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思想结集成书流传后世,这些都是促使禅宗真正形成的基本条件。
为了纪念四祖,四祖寺每年有两次法会。一次是农历三月初三,为四祖诞生的日期,我们要举行一个法会,要拜山,朝礼毗卢塔和传法洞;再就是农历的九月初四,是四祖圆寂的日子。为了纪念祖师,表达我们景仰之情,我就想专门写几句话,写几句凸显祖师功德的赞语、赞偈,每一年到了这个时候,就唱这个赞语,念这个偈颂,让祖师的功德在每一位信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过去我写过一个六句赞,是上供用的;这次写了一个八句赞,为普佛仪式时用。这首八句赞今天早上唱了一次,它完全是依照《佛宝赞》的格式、字数写出来的:
这首八句赞,大体上把四祖的功德、四祖在禅宗史上作出的贡献,重点地提示了一下。首先讲四祖的功德。四祖的功德不可思议,难以称量。四祖的功德是什么呢?这个功德就是三德,所谓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作为一代祖师,毫无疑问,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
法身德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众生能够成佛,就是因为具足了真如佛性。如果不具备真如佛性,修行也是枉费劳心。法身德在因地中就是真如佛性,在果上功德圆满了才称为法身德。德者,得也。就是实证了真如佛性。
怎样才能实证真如佛性呢?要有般若智慧作指导。如果没有般若智慧作指导,要亲证真如佛性就不可能。所以有般若德。
般若德怎样指导我们证入真如佛性呢?要解脱烦恼恶业。所以有解脱德。由解脱德才能证到真如佛性,圆满法身德,圆满般若德。
三德中,法身是体,般若是相,解脱是用;或者说,法身是体,解脱是相,般若是用。这三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三德圆满具足的究竟境界。
“四祖德难量”,就是指四祖所具备的修行最高成就。由修行最高成就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作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所以说“慈云普覆无疆”。这种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无有限量,能够普遍济度一切众生。这种大慈大悲,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我们凡夫众生在苦恼中,就像在六月的烈日之下炙烤,照灼的温度达到了40度以上,坐卧难安。在这样的高温下,忽然有一片云彩遮住了烈日,那种清凉自在真是难以形容!菩萨的慈悲就像烈日天气的云彩一样,带来清凉,带来自在。这两句话,都是指的四祖大师修证的境界。也可以说,以三德为体,以大慈大悲为用,有体有用,就能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菩萨的精神就能体现出来。
“双峰山下证真常,苦海驾舟航。”这两句进一步把祖师的功德、修证和利益众生的种种作用加以表述。四祖开悟不是在双峰山,应该是在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但是四祖圆寂在双峰山下,四祖所体证的最高境界,是在双峰山下显示其不可思议的功能作用。这种功能作用,就像苦海中的船筏,能够把众生从此岸济度到彼岸。
上面说“慈云普覆无疆”,在热恼中菩萨变作慈云;这一句说,滔滔苦海内,菩萨又化作慈航济度一切众生。
五六两句:“禅作清风传万古,丛林轨则堂堂。”禅就是参禅、坐禅;作就是劳作、工作。本来记载四祖历史的书上,把四祖提倡农禅并重的传统叫做“坐作并重”,但是“坐作”理解起来,好像得拐个弯;“禅作”就容易理解一点。禅,参禅、坐禅;作,作务、劳作、工作。容易理解。这一举措解决了禅宗在形成、发展时期资生来源的问题,也就是人除了修行还要吃饭的问题。当时黄梅资源匮乏、人烟稀少,要供养五百之众,显然有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祖师有大作略,有大智慧,有胆有识,改革了佛教戒律上不允许比丘掘地、种植、铲除生草的规定。因为拔除生草、种植庄稼,在锄头下会伤害众生的生命;拔除杂草乃至收割庄稼,都是破坏鬼神的住处。佛经或者说印度文化认为:一切草木丛林,都是鬼神的村庄。我们砍掉了一棵树,就等于是拆掉了鬼神的村庄;我们拔掉一棵草,不仅是会伤害生命,也破坏了鬼神的村落。所以比丘不能劳作。
佛教传到中国,中国是一个重农的国家,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社会大众不予肯定,认为是四体不勤,只知坐享其成。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有抵触。劳作与戒律有抵触,不劳作和中国文化传统有抵触,怎么办?四祖做出了选择,禅宗做出了选择。佛教要在中国生根,要在中国开花结果,必须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自己解决生活的来源。这样一来,那些固守戒律的大德,对禅宗有种种有批评,从唐朝一直批判到现在。但是批的照批,做的照做。看起来,还是禅宗的祖师做得对。为什么呢?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第一大优良传统,就是农禅并重。如果没有这个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佛教如何与今天的社会相适应,将会有更大的障碍,更多的困难。所以禅宗四祖孤明独发,提出了禅作并重的口号和禅宗僧人的生活方式。大约过了一百多年以后,百丈怀海禅师具体明确地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这些都是传为中国佛教美谈和中国佛教起死回生的大战略。没有这些大战略,中国佛教是不是有今天,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禅作清风传万古”,从四祖那个时候一直传到今天,还是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丛林轨则堂堂”,禅宗有丛林有寺院,四祖创建的幽居寺,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四祖寺,是中国禅宗第一家。不但是有寺院,而且还有规矩。什么规矩呢?《菩萨戒法》。当时四祖除了有一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作为修行法本以外,还有一本有关制度、有关僧团管理的著作,就是《菩萨戒法》。四祖不仅仅是依据比丘戒,更重要的是依据菩萨戒来管理僧团,处理僧团的日常事务。虽然这本书现在失传了,是否可以把它看作是《百丈清规》发端呢?我想应该这样看。有丛林,又有制度,堂而皇之,千古垂范!
最后是七八句:“一行三昧永宣扬,四众沐恩光。”一行三昧就是四祖所修行的法门,所传授的法门。四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篇就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这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提出来,五祖继承了这个法门,六祖还是继承了这个法门。一行三昧在禅的初期,在修行法门上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法门。
所谓“一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环境多么复杂,修行的法门不改变,所谓“一行一相”,所谓“念佛心是佛”,时时保持此心清净。此心清净,此心念念与佛相应,就是“一行三昧”。大家记住,要念念与佛相应。念念与佛相应就是定,定就是三昧。由一行而得三昧。四祖大师的“一行”是什么呢?“念佛心是佛”,就是念佛。这个念,不一定是口头上念阿弥陀佛。
四祖大师引《文殊说般若经》的内容:“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念佛心是佛,心心念念与佛相应,就没有分别心了,看到一法界千差万别的事物都只有一个相。什么叫一相?一相者无相。无什么相呢?无有异相,都是一相。什么是一相呢?平等相,无差别相,那就是一相。法界,简单地说,有十法界。所谓四圣、六凡。六凡就是三善道、三恶道。所有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都是平等一相、无差别。就是在一切法上,破除了主观执着。我执破掉了,法执破掉了。我执是障碍(烦恼障),法执也是障碍(所知障),断除了二障所显示的无相平等,就是一相。
法界是一相,我们的心要与法界相应。法界具有千差万别的相,怎么才能达到一相呢?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念一佛名号,念念与佛相应,念念只有佛心,就能够逐步地达到、成熟、成就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修行的根本。修任何一法,都要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四祖在修一行三昧的时候,特别为我们开示了一个口诀,叫做“守一不移”。这四字口诀,就是达到一行三昧的的根本方法。一行三昧这种修行的方法,我们要永远永远的宣扬,使四众弟子,千秋万代都能沐浴在祖师慈悲的光照之中。
“一行三昧永宣扬,四众沐恩光。”为了乐曲的完整,最后两句要重复一次。
在祖师的涅槃纪念日,为了怀念祖师的功德,我草草地写了这八句话,略表对祖师的敬意。
四祖的功德确实是难思难议,我不过以自的微小的智慧,作了一点点的说明,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在四祖寺对四祖的功德都一无所知,那就是我们常住的失职。
2008年10月2日(农历九月初四)晚
净慧长老讲于双峰讲堂
延展阅读:
净慧禅语 || 不住生死 · 不住涅槃
净慧禅语 || 涅槃的境界
黄梅四祖寺第二届禅七 || 第七讲 当下证得涅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Y2MjQ3OA==&mid=2247512303&idx=1&sn=e69746f33020ee5eae427bd8d5113cba
黄梅天下禅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鄂(2022)0000086】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最新文章
禅修三调 || 禅宗发展的历史脉络 ①
《处理烦恼的方法》 · 读书召集 || Methods to Deal with Afflictions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续写中法友好新篇 ——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赴法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四祖寺甲辰(2024)年第廿二届冬季禅七法会通启
菩提花开遍华夏 大悲德水远流长 || 黄梅四祖寺举行本焕长老示寂十二周年纪念暨舍利入塔安奉活动
生活禅之正信 || 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 什么是般若 ③
湖北省美学学会年会暨“禅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举行
四祖大师涅槃纪念日圆满
锦绣中华 盛世华诞|黄梅四祖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农历八月廿七 恭逢净慧长老诞辰 || 追思感恩
生活禅之正信 || 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 什么是般若 ②
皎洁无瑕体自圆 | 黄梅四祖寺甲辰年中秋拜月法会圆满
《六祖坛经讲记》回顾周 ||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 || 拯救精神和奉献精神
黄梅四祖寺2024年国庆短期出家禅修班通启
弘扬中华孝道 慈济四生九有 ——湖北黄梅四祖寺甲辰年中元节报恩法会圆满
中元节报恩法会 || 佛法与报恩
黄梅四祖寺2024年禅文化研修班 · 录取结果查询
黄梅四祖寺甲辰年中元节报恩法会通启
正觉之音|杂花庄严生活禅——生活禅与华严宗义理
如是观自在,无处不清凉——甲辰年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
把这十八句话,每一个字都做到位 || 《六祖坛经》决疑品·无相颂(音频)
观音成道 || 一句观音圣号,悲智两大法门
正觉之音|杂花庄严生活禅——生活禅与《普贤行愿品》
正觉之音 || 生活禅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延续
生活禅之正信 || 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 什么是般若 ①
《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 || 把这十五个颂背下来,用起来
花桥帝网 ||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黄梅县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暨政策法规培训活动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③ 修行的关键和着眼点
正觉之音 || 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
生活禅之正信 || 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 依因果规律行事,自主生命
欢迎参加黄梅四祖寺2024年禅文化研修班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八讲 ③ 什么是“无念”?
正觉之音|杂花庄严生活禅——生活禅与《净行品》
生活禅之正信 || 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 什么是因果规律
正觉之音|杂花庄严生活禅——净慧长老的华严思想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的内容 —— 信仰三宝必须落实在当下一念之般若观照上
正觉之音|《华严经》的世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的内容 —— 信仰三宝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本具之自性三宝
华严·与生命相约——读一行禅师的著作 || 真正地生活在当下
《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① 修行贵在落实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的内容 —— 信仰三宝之利益
华严·与生命相约——读一行禅师的著作 || 互即互入,圆融无碍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的内容 —— 什么是三宝?
华严·与生命相约——读一行禅师的著作 || 法界缘起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的内容
学《心经》用《心经》 || 做情绪的主人(合辑)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的重要性
黄梅四祖寺僧团甲辰年结夏安居
生活禅之正信 || 正信与邪信、智信与迷信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