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信的内容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般若,唐言智慧,又称圆常之大觉,不仅指能够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高深智慧,同时也包括能令众生转迷为悟、出离生死、获究竟解脱的方法。
通常而论,般若有三种,即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或者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前三种般若乃就般若之体相用而言。据《金光明经玄义》解释,般若乃圆常之大觉,此觉有三种德,即:
1.实相般若,乃般若之理体,为众生之所本具,非寂非照,离一切虚妄之相,为般若之实性,即一切种智。
2.观照般若,乃观照诸法实相之实智,谓观照之德,称性起观,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乃分别诸法之权智,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后三种般若乃就般若生起之次第而言:
1.文字虽非般若,但能为诠解般若之方便,依之能生起般若智慧,故称文字般若,统指诸佛菩萨所宣讲的一切经论,尤其是般若类经典。
2.依文解义,依义起观,即念离念,即相离相,寂而常照,名观照般若。
3.依观照力,悟明心性,彻证诸法实相,即名实相般若。
此三种般若,文字般若是工具、方便,观照般若是手段和功夫,实相般若是目的和结果。
般若虽分多种,但其根本精神不外乎是诠释、观修和实证诸法之实相,与诸法之实相相应。言诠文字,若与诸法实相相应,即属文字般若;始觉观智,若与诸法实相相应,也就是所谓的“称性起修”,即属观照般若;所证境界若与诸法实相相应,境智一如、境智双泯,则属实相般若。
这里所说的诸法实相,可以从文字般若的角度,总括为四个要点:
1.万法唯心
一切万法,包括依正世界、六凡四圣法界、诸有情生命的流转,所有这一切,都以真如自性为体,都是真如自性随迷染、悟净之缘而感现出来的假有,而非心外之实有。
般若的这一层含义,落实在功夫上,就是要将“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这一圆顿的信解,变成当下之正念,触境遇缘,直下承当,无心合道,而非心外求法。
2.缘起性空
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缘起法,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实有法,此即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切法不仅“体空”,而且其事相上的好坏、美丑、善恶、垢净、是非等二边性质,都是由人的妄想分别贴上去的标签,并非实有,也是空的,这就是所谓的“相空”,亦即《心经》里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关于缘起法,佛教前后有不同的描述,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实际上,这四种缘起理论,并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缘起的实相,只是描述的角度各不相同而已。
业感缘起,重在描述生命流转的动力,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
赖耶缘起,重在描述生命流转的主体,揭示阿赖耶识是如何在业力的驱使之下,由三细六粗变成众生、世界、业果等三种相续的。
真如缘起,重在描述生命流转还净的本体,即真如自性是如何随迷染、悟净之缘而感现万法的。
法界缘起,重在描述缘起重重无尽之果相,如一多互即,小大相融,长短互摄等等。
业感、赖耶、真如、法界这四种缘起,分别从诸法生起的体性、内在驱动力、载体和果相的角度,全面展示了缘起理论的丰富内涵。这四种缘起理论,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有优劣之分,实际上,它们共同揭示了事物缘起的丰富性。
般若的这一层含义,落实在功夫上,就是要当下一念观妄念无相,由此进一步破我法二执,照见五蕴皆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