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之音|杂花庄严生活禅——生活禅与华严宗义理

文摘   2024-07-28 22:11   湖北  
三、生活禅与华严宗义理

中国佛教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宗经建立的一个宗派,该宗推尊杜顺禅师为初祖,智俨长老为二祖,而实际创立者则是武则天时期的三祖贤首法藏国师,贤首之后有清凉澄观国师与圭峰宗密禅师,华严诸祖通过阐释《华严经》,提出了“一真”、“三观”、“五教”、“十宗”、“六相”、“十玄”等说,建立一个思辨精巧、广大悉备、圆满融通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佛学的巅峰。其胜义迭见,对中国佛教,尤其是宋明禅宗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净慧长老在阐释自己的生活禅理念时,曾多次引用华严宗的义理,充分表明了生活禅与华严宗之间具有一种紧密的关联。

净慧长老将清凉澄观国师的“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作为修习禅定的口诀。他指出,修行者“如果能慢慢体会这四句口诀,就能够掌握修禅定的要领”[2]。这四句口诀是清凉澄观在《答皇太子心要法门》中说的,是以精炼的语言和简短的篇幅对华严宗观修方式和理论的概括,深受佛教界的重视。净慧长老结合自己的禅修体验,对此四句口诀加以解释:


“所谓‘一念不生’,就是没有第二念,只有一个念头。就像四祖所说的‘守一不移’。比如说,我们是数呼吸,念头在呼吸上,只有呼吸这个念头,没有第二念,这也是‘一念不生’;如果我们是参话头,参‘无’字公案,只有这个‘无’字的念,没有第二念,这也是不生第二念;参‘谁’字公案也是一样,只有‘谁’字这个疑情,在这个时候,用得着平常的一句成语,对这个话头‘耿耿于怀’,放舍不下,就是一念不生;再如念佛号,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没有第二念,那也是一念不生。······当下这一念一直向下延续,不同前面的或者说过去的念头相联系,也不同未来的念头相联系,过去既灭,未来不生,所以就‘前后际断’,前际和后际都不相联系。既然是前后际断,那就只有当下这一念,历历孤明。”[2]


这当下一念的“历历孤明”,也就是“照体独立”。净慧长老认为,达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物我一如”了,也就是可以将“主观的世界与客观的世界融为一体了”。

净慧长老对这四句口诀可以说是推崇备至:

“清凉国师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以他修行的亲身经历,把修行的过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要领、修行的结果,总结为这四句话:‘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对于这四句话,虽然很多祖师有所发挥,但是最终还是清凉国师这四句话比较能概括全部的修行过程。”[2]


我们说,净慧长老的这个解释非常清晰明了,也很亲切自然,非亲到其境,难以言之如此之详尽,其中不乏对清凉澄观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净慧长老还曾用华严宗以文殊表智、普贤表行的思想来阐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宗旨。他说:

“生活就是禅,‘色不异空’,是为文殊的大智法门;禅就是生活,‘空不异色’,是为普贤的大行法门。以文殊之大智法门觉悟人生,以普贤之大行法门奉献人生。这就是生活禅、禅生活的精微妙义、全体大用。”[1]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心经》的核心思想,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散见在华严宗的诸多章疏中,在清凉澄观国师的《三圣圆融观门》中有集中的表述。清凉国师认为:

文殊表示“能信”而普贤表示“所信”,文殊表示“解”而普贤表“行”,文殊表“智”而普贤表“理”,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法门;就文殊所表示的信、解、智而言,必须具有对佛教的真诚信仰,方能成就正确的理解,只有信仰真诚和理解正确,才能彻底究尽诸法的本原,成就最终极、最高级的佛教智慧;就普贤所表示的体、行、理来说,依据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法界之理发起修行,必然与如来藏法界之理相符合;二圣所表的法门不仅各自融通,而且还相互融通。[3]


净慧长老采清凉之成说,更融入《心经》般若之空观,来阐释自家生活禅的宗旨,不仅体现出他对佛教经论文字的熟悉、理解的通透、运用的灵活,而且还反映出他说法教化的思辨善巧与高度概括来。(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净慧.生活禅钥[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 净慧.禅在当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3] 澄观.三圣圆融观门//大正藏(第45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黄梅天下禅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鄂(2022)0000086】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