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念不生’,就是没有第二念,只有一个念头。就像四祖所说的‘守一不移’。比如说,我们是数呼吸,念头在呼吸上,只有呼吸这个念头,没有第二念,这也是‘一念不生’;如果我们是参话头,参‘无’字公案,只有这个‘无’字的念,没有第二念,这也是不生第二念;参‘谁’字公案也是一样,只有‘谁’字这个疑情,在这个时候,用得着平常的一句成语,对这个话头‘耿耿于怀’,放舍不下,就是一念不生;再如念佛号,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没有第二念,那也是一念不生。······当下这一念一直向下延续,不同前面的或者说过去的念头相联系,也不同未来的念头相联系,过去既灭,未来不生,所以就‘前后际断’,前际和后际都不相联系。既然是前后际断,那就只有当下这一念,历历孤明。”[2]
“清凉国师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以他修行的亲身经历,把修行的过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要领、修行的结果,总结为这四句话:‘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对于这四句话,虽然很多祖师有所发挥,但是最终还是清凉国师这四句话比较能概括全部的修行过程。”[2]
“生活就是禅,‘色不异空’,是为文殊的大智法门;禅就是生活,‘空不异色’,是为普贤的大行法门。以文殊之大智法门觉悟人生,以普贤之大行法门奉献人生。这就是生活禅、禅生活的精微妙义、全体大用。”[1]
文殊表示“能信”而普贤表示“所信”,文殊表示“解”而普贤表“行”,文殊表“智”而普贤表“理”,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法门;就文殊所表示的信、解、智而言,必须具有对佛教的真诚信仰,方能成就正确的理解,只有信仰真诚和理解正确,才能彻底究尽诸法的本原,成就最终极、最高级的佛教智慧;就普贤所表示的体、行、理来说,依据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法界之理发起修行,必然与如来藏法界之理相符合;二圣所表的法门不仅各自融通,而且还相互融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