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六讲 ① 修行贵在落实

文摘   2024-06-04 21:27   湖北  
1996年11月24
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佛教之所以成其为佛教,就是佛教有“般若空慧”,这是佛教与其他的学说和印度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所不共的,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的一个分水岭。
下面我们就来读这两段: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般若品》和《行由品》在内容上是相连贯的。六祖大师当时在韶州大梵寺讲堂,头一天讲了《行由品》,第二天就讲《般若品》。“次日”,就是第二天。第二天,这位姓韦的刺史“请益”禅宗里,请求开示,叫“请益”——有问题提出来,向老师请教,叫“请益”;另外,因老师的开导而得到法益,所以叫请益。由于有韦使君请益这样一个因缘,六祖大师于是升座说法,告诉大众说:“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总”是广东话,都、皆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把心静下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个仪式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存在,我们每天早课念完《心经》后,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实际上就是皈依法宝。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在古代也是一个法门,如同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嗡嘛呢叭咪吽”,在古代也还有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古代有一位祖师,行脚的时候遇上两军交战。于是,这位祖师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不久,天龙八部出现了,把两军分开,使他们不能接触,这样也就解除了战争的破坏。可见,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感应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的根本大法,它把佛教的修行过程和目标都说清楚了。
“摩诃”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彼岸,“多”就是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用这个大智慧,就能到达彼岸。彼岸在哪个地方呢?彼岸,就是烦恼消失的状态,就是涅槃。大家不要把彼岸看得那么遥远,彼岸就在此岸,彼岸就在当下。学佛的人如果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就会心地踏实、心地安然。否则,总想到我死了以后,要走十万八千里才能到达彼岸,那太遥远了。所以说,有大智慧,当下就到达彼岸了。当下到达了彼岸,还愁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吗?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随便去。所以说,学佛的关键,就在于当下要到彼岸;就是我经常讲的,当下要“现证涅槃”,“现法涅槃”——就在现在,就在当下,证得涅槃。一瞬间烦恼止息了,那一瞬间就是涅槃,那一瞬间你的心里清清净净的,这就是涅槃。如果烦恼永灭,那就真正进入涅槃——究竟涅槃了。涅槃就是寂灭,寂灭就是不生不灭。
“善知识”,这里指当时听法的那些人,为了尊重所有听法的人,所以称大家为“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菩提般若之智”,就是觉悟的智慧,就是出世间的智慧,就是无漏的智慧,所以叫“菩提般若之智”。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也好,般若也好,智也好,这三个概念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因为这里所讲的智不是一般的智,而是菩提般若之智。

大家不要以为,出世间的智慧、无漏的智慧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出世间的智慧就在世间,无漏的智慧就在有漏当中。因为离开了有漏,到哪里找无漏呢?离开了世间,到哪里找出世间呢?这个地方,为了强调智慧的作用,所以叫菩提般若之智。这个“菩提般若之智”不在九天云外,而是“世人本自有之”。这里讲“世人”,可见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凡夫,也具备菩提般若之智。既然我们也具备这个菩提般若之智,为什么不能起作用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长期起作用呢?是因为我们的心迷失了,菩提般若之智被迷云障雾遮盖住了,被尘劳烦恼遮盖住了,所以不能显现,不能起作用。实际上,菩提般若之智就在当下的一念觉悟当中。一念迷失了,就是烦恼;一念觉悟了,就是般若之智。因为世人的“心迷”,所以“不能自悟”;既然不能自悟,就要依靠“大善知识”的“示导见性”。谁是大善知识呢?诸佛菩萨就是大善知识,开悟见性的人就是大善知识。没有开悟见性的人,谁也不敢称“大善知识”。

这一段话,就是《法华经》上讲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就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诸佛如来出现世间,就是为了要使众生得见佛性,这就是佛的出世本怀。我们通常讲,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叫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如此而已矣!所以我们不能把学佛看得太简单,也不能把学佛看得太复杂。你若真是一念开悟了,则日用云为,无处不是菩提般若之智的显现。如果你迷失的话,你整天念佛、诵经、磕头、礼拜,也是烦恼在那个地方起作用,无明在起作用。所以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佛的本怀。我们能够深切体会佛的本怀,我们的修行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愚人”就是迷失的人,“智人”就是觉悟了的人。不管是觉悟的人还是没有觉悟的人,“佛性本无差别”,佛性没有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很难很难。就是两个字——迷和悟,迷了就是愚人,悟了就是智人。修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而且还十分艰苦。我们总想觉悟,总想烦恼少一点,却不知为什么,你不找烦恼,烦恼却总找上你。你不打坐还可以,一打坐呢,方寸之间就翻江倒海,什么事都出来了。并不是因为打坐就翻江倒海,而是因为你平常没有打坐、没有觉悟、没有观照自己,再翻江倒海你都觉悟不出来;只有你心静下来,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心态不平静。换句话来说,感受到自己心态不平静,感受到方寸之间在翻江倒海,恰恰是一种进步,而不是退步,因为你已经对自己有所认识了。

因为有迷悟,所以有智愚。那么,怎样才能返迷为悟、返愚而智呢?六祖大师说:“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只有用摩诃般若波罗蜜一法,才能使你转迷为悟、化愚为智,“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这个“志心”就是专一的心、志诚恳切的心、恭敬的心。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世人”包括不修行的人、正在修行的人以及修行尚未见性的人。我们只是在口里说修行,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言行一致,所以说是“口念般若”,所谓“口但说空,行在有中”。口念般若,不识自性,好比说食不饱。终日谈论山珍海味,结果是一点也没有吃到口里来;终日数他人珍宝,自己却无半分文。可见,修行的关键就是要落实。修行没有任何近路可走,贵在落实。“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口但说空的人,万劫也不得见性,也得不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的这个实益,到不了彼岸。我觉得,六祖的这些话,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特别具有针对性。现在,能说会道的人多得很,能够躬行实践的却不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身体力行。(未完,待续)


《坛经》讲记 但用此心
般若品第二:
共四讲(第六讲至第九讲),为期四周(6月3日至6月30日)

本周内容(根据实际学习或有微调)

参与方式:

为期三十周,以“品”为单元邀请书友,根据各自情况,一品数品。

读书路径:
请添加小书童“耀茶”微信,接头语:般若品

小书童“耀茶”的微信

识别二维码
阅读《六祖坛经讲记》电子书


延展阅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净慧长老开示生活禅法

大众认同   大众参与   大众成就    大众分享


黄梅天下禅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鄂(2022)0000086】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