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信的内容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在佛教的信仰体系中,佛、法、僧是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是佛教信仰的核心和根本。佛者,觉知之义,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亦即能如实知见一切诸法之实相、悲智具足、福慧圆满的大成就者,不仅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同时也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者,法轨之义,指佛陀基于所证悟的宇宙人生之真理,依据契理契机的原则,向世人所宣讲的真理和教法的总称。僧者,和合之义,指由佛弟子构成、依据佛陀所宣讲的真理和教法,如实修学、如实住持、如实弘化之清净团体。
此佛、法、僧,名虽有三,实则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完成佛教济世度生之大用。佛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发现者、实证者、传播者,是佛教的创立者和精神领袖(天人师),是故没有佛也就没有佛教,众生也就不可能听到无上解脱法门,也不可能碰到依佛法而修行的清净僧团。法是佛依于自证,为众生而宣讲的真理和教法,是众生修行、解脱的指南,故没有法也不成其为佛教。僧是佛教得以住世和传承的根本,同时也是众生修行的现实引领者和护念者,故没有僧也不成其为佛教。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对三宝的功能作了如下譬喻:“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者。”“看者”,就是看护病人的护理者。这个譬喻把佛法僧之间的相互依存和配合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佛、法、僧因其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妙宝,能给众生带来大利益,故被称之“宝”。此宝有六个方面的特征,即所谓“真宝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故称“六义”。现依《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对六义作简要解释如次:
1.希有之义,以无善根诸众生等,百千万劫不能得故(谓此三者百千万劫难遭难遇,一如世间难得之珍宝)。
2.明净之义,以离一切有漏法故(谓此三者远离一切有漏法,无垢、明净)。
3.势力之义,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谓此三者具足不可思议威德自在)。
4.庄严之义,以能庄严出世间故(谓此三者能庄严出世间,一如世宝能庄严世间)。
5.最胜之义,以出世间法故(谓此三者超越世间诸法,于诸出世间之法中,最上胜妙)。
6.不变之义,以得无漏法,世间八法不能动故(谓此三者乃无漏法,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不能动转故)。
三宝分为多种,通常就三宝的体、相、用而言,有三种三宝:
1.一体三宝(就真如自性本具之妙德而分,明三宝之体性)
一体三宝,又称同体三宝、同相三宝,乃就三宝之体性而言。三宝同以真如法身为体,指同一真如法身所本具的“觉、正、净”三种妙德。如《华严经孔目章》卷二云:“同相三宝者,谓同一法性真如,有三义不同。谓觉义、轨法义、和合义。”
又,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而体性则一,三者之间,举一即三,会三归一。也就是说,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乃佛之法身,是佛宝;依之能出三界,证涅槃果,是法宝;依法修行,和合无诤,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一体三宝偏重于从自性的角度来理解佛法僧,认为此三宝乃一切有情众生之所本具,在凡不少,在圣不增,平等一际,其落脚点在指明,一切有情众生当依自性起修,自悟自证本具之三宝。此乃诸佛出世之本怀。
2.别相三宝(就佛法僧三宝之果相功德妙用而分,明三宝之德用)
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乃指佛、法、僧各有不同的相用,偏重于佛法僧三宝在度生过程中,各自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果相和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其落脚点在引导修行人,在实修的过程中,当归信、钦奉、遵循此三者,起信、解、行、证,最后将自己本具的自性三宝之功德也圆满地开显出来。
别相三宝之佛宝,指佛初于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以及演说《华严经》时所现卢舍那身,故称佛宝。法宝是指,佛出世转大法轮,五时布教,所宣说和流布的大小乘经律论之总称。僧宝是指,诸佛弟子禀承佛之教法,如实修行,证声闻、缘觉、菩萨等果位。简言之,丈六化身及圆满报身,名为佛宝;所说教法,名为法宝;大乘初住已上、小乘初果已上之圣者,名为僧宝。
关于别相三宝,大、小乘之理解不尽相同。大乘以诸佛之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则以丈六之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
若依华严教义之小、始、终、顿、圆五教,则有五种别相三宝:
(1)小乘教,以五分法身、丈六金身、随类化身为佛宝,四谛、人空、三十七道品、择灭涅槃为法宝,四向、四果为僧宝。
(2)大乘始教,以清净法身、自他受用身等为佛宝,二空真理、六度四摄、菩提涅槃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
(3)大乘终教,以法身、自他受用身、化身为佛宝,二空、六度、始本二觉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
(4)大乘顿教,就觉知之义称佛宝,就轨持之义称法宝,就不违之义称僧宝。
(5)大乘圆教,融三世间之十身为佛宝,别教一乘、法界圆融为法宝,海会菩萨为僧宝。
3.住持三宝(就三宝住世传播的形式及符号而分,明三宝之相状)
住持三宝,乃就三宝为了传承佛法、令佛法久住,在世人面前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相状、形式或符号,即佛像、经卷和出家比丘等,所谓泥龛素像之佛相即是佛宝,纸素竹帛之三藏经典即是法宝,出家众僧即是僧宝。
住持三宝的落脚点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符号,向众生表法,即展示佛教的教义和功德等,方便众生起信、修福,与佛教结缘,乃至发无上道心。这是佛教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的重要形式。如果没有住持三宝,众生连三宝之名尚且不知道,更不要说与三宝结缘、依三宝修行、最后契证自性三宝了。
关于住持三宝,大乘佛教中别有一种理解,将住持三宝分为化用、实德二种。其中,化用住持以八相成道为住持之佛宝,随化所说之一切言教,流布益世,为住持之法宝,依法教化而修成之三乘诸众为住持之僧宝。实德住持则以诸佛如来法身常住为住持之佛宝,法性常恒为住持之法宝,诸佛如来之僧行不灭为住持之僧宝。按这种理解,这里所说的住持三宝,应属化用三宝中的一种。
一体、别相、住持,此三种三宝共同构成了佛教的完整信仰体系,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皈依三宝,就是要全面地依止、恭敬、供养、护持此三种三宝。一个人如果轻视或毁损任何一种形式的三宝,或者对三宝不是全信、只是部分地相信,比如只信佛宝、法宝,不信僧宝,只信仰一体三宝、别相三宝,轻视住持三宝等等,都不能称之为正信。时下比较流行的“二宝居士”,以及假借一体三宝而轻视住持三宝的狂禅,就是正信不具足的表现。
上面三种形式的三宝,还可以从修行的次第以及接机教化的方便之角度来理解它们的意义。
就修行之通途而言,一般人都是先通过住持三宝,与佛教结缘,增福生信;入门之后,再遵奉别相三宝而学修,开圆解、起圆行,最后破我法二空,开发本有之自性三宝(一体三宝),入佛法大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就接机而言,住持三宝偏重于接引未生信、未入门之初机,别相三宝偏重于引领已生信、已入门之中机,一体三宝则是已经进入圣位的人之所修证,妙契诸佛出世之本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