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信的内容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因果理论是佛教的核心教法,它揭示的是宇宙人生运行的真相和规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佛教的解脱观正是建立在因果规律的基础之上。
关于因果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1、善恶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相应,不相乖乱。
2、业果不亡——业因既种,纵经千劫,如影随形,相逐不失。
3、因缘会遇——业因感果,必待于缘,因缘际会,果报必现。
4、自作自受——业因自作,果报自受,无能逃者,无有代者。
关于因果规律的经文、偈语,在大小乘经论中随处可见,现列数则于次:
《光明童子因缘经》云:
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光明童子因缘经》卷四)
《大宝积经•入胎藏会》云: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
《涅槃经•憍陈如品》云: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无量寿经》云: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因果经》云:
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见其现在因。(《天台名目类聚钞》卷三)
《净土文》云:
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乘佛教在宣讲因果报应的时候,始终没有离开“万法唯心”这个根本。在生命的因果轮回中,“心”始终处于核心枢纽之地位:身口意三业的造作离不开心的驱动;十二缘起之流转,本质上也是心由三细到六粗的不断流动的过程;作为果报的五阴世间、人世间和器世间,也都是心的幻现,而并不是心外的实有。是故《法句经》中讲:“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华严经》觉林菩萨偈中亦讲:“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握因果要从把握当下一念心开始。著名的“忏悔偈”——“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已经把这一点讲得非常清楚了。
佛教因果规律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为人类的道德良心提供了真正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保障。从因果规律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道德规范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个体的一种高度自觉和自律,是个体为了获得真正幸福、自由和解脱的内在需求。佛教的因果规律为社会道德规范所提供的理论依据,超越了团体、阶级、国家、民族和宗教的局限。佛教所提出的诸如五戒十善等基本的行为准则,因为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自觉的基础之上,所以具有真正的普适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