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般若品 || 第九讲 ③ 修行的关键和着眼点

文摘   2024-07-02 15:29   湖北  

1996年12月22日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里进一步来阐述自性的意思。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当中,所以叫自性菩提。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身就具有觉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再修行也没有用。好比只有炼金矿才能得到金,你炼石头,炼一万年也成不了金。所以“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起心即是妄”,如果你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痴心妄想。“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净心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并没有离开妄想和烦恼,如果想在妄心之外再去找一个真心,永远也找不着。这净心与妄心之间,说到究竟,就是一念之差。从佛教的修行来讲,就是要逐步地来“转依”。什么叫转依呢?我们在迷失的时候,依靠的是识,以识来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判断,这往往是错误的。在迷的时候,我们依靠识;悟的时候,我们则依靠智。把认识事物的这个依据转变过来,由识转变成智,依智而不依识,转变你心念的所依,所以叫转依。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转依的过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净心在妄中”,如果做到依智而不依识,就能脱妄而显真,转迷而为悟。“但正无三障”,我们转变过来了,就三障消除。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障就是障碍,烦恼是一种障,障住了我们的智慧,使我们不能见到本具的真如佛性,好比这一道墙,使我不能看到每一个屋子里听法的人。外在的墙是由砖做成的,这个障很容易除;但是,我们心头的障,却很不容易除,因为这个障是无始以来积累起来的,其根本就是烦恼。

烦恼是什么呢?烦恼就是我们生命的盲动力。本来不想发火儿,可是事情一来,却不由自主地发火了,好像生命里面有一股盲动力,在驱使你非这么做不可。所以,一切的问题就在这个烦恼上面,烦恼障是一个根本。有了烦恼就会去造业,造了业就会感得苦果。烦恼只是一种心理因素,发作出来了就是业,即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所谓“身三口四”。在十恶业里面,身业占三个,口业占四个;意业占三个,即贪嗔痴。起惑造业,就是造这十恶业。十恶业转变过来,就是十善业。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果就是报障。烦恼障、业障、报障,这就是三障。报障就是苦果。报障从两方面来报,一个是正报,一个是依报。正报就是身心方面的,如生理和心理是不是健全的,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长得好看还是不好看,身体健康还是不健康,这都是正报。就是说,你造的业毫无差误地感得身心这个果报,所以是正报。正报是由你个人的行为所感受的果报。除了正报以外,还有依报。依报是什么呢?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环境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决定的,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这叫做依报。依报是共业所感,正报是别业所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个人的正报就是我们这个小环境,小环境是由个人决定的;依报就是这个大环境,大环境是由大家共同造成的,因此要由大家共同的力量来逐步地改变它。

如果我的“正”起来了,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消除三障。消除三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断掉了惑,没有了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就是烦恼。修戒定慧这个出世的三学,就是要破除这三个根本烦恼。再者,就是以八正道来代替十恶业,或者说,用十善业来代替十恶业。修十善业能感得生天的果报,修八正道能感得出世的果报。从果报上看,三障最后的果报是堕入三恶道,修戒定慧、修八正道的果报则是在人天以上。人天还是在世间,人天以上就是出世间。所以三障没有了,就能转三障而为三德。哪三德呢?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既然是没有三障了,而能够转三障为三德。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好好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给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完了。世人包括在家人,也包括出家人。修道不在于你是什么人,也不在于处在什么环境,所以是“一切尽不妨”。“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在家、出家,只要按《无相颂》去修行,都能够得到解脱。这个一切尽不妨”,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修行不受时间的限制,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再一个呢,不受空间的限制:在家里这么修,在庙里还是这么修;上班时这么修,下班还是这么修;说得不好听点,晚上躺在床上同样可以修。如果说躺在床上就不能修行的话,那么你修行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没有做到“一切尽不妨”。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间至少有一半,一个人一辈子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躺在床上,老了、生病了,躺在床上的时间就更多了。年轻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年轻的时候是三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吃饭、休息,八小时睡觉。到了老年,就对半开了。既然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修,躺在床上同样可以用文字般若来提起观照般若,也就是要觉照当下。老年人躺在床上修,起观照容易;年轻人躺在床上,起观照不容易。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时时保持觉照。能够起觉照,“一切尽不妨”——不论在什么时间,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可以修行。
那么修行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常自见己过”。这可不容易啊!我们老是拿着手电筒看人,总是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者是看自己总是好的,看别人总是不好的,尽是别人的不好、自己的好。修行人不是这样做。要反过来,要“常自见己过”。能常自见己过,才能与道相应。如果你老是看到别人的眼睛歪了、鼻子歪了,那就与道不相应,那就是生活在是非、烦恼当中,生活在人我当中。六祖在这个地方反复地强调,要见己过,别见他非,更不要议论他人是非。我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六祖坛经》,特别是通过学习《无相颂》,要把我们每个人的修行风气树立起来、正起来。怎么正起来呢?“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常自见己过”不是一件小事情。能不能够见己过,是与道相应不相应的问题。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与道相应嘛!所以常自见己过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未完待续)

《坛经》讲记 但用此心

为期三十周,以“品”为单元邀请书友,根据各自情况,一品数品。


读书路径:
请添加小书童“耀茶”微信,接头语:般若品

小书童“耀茶”的微信

识别二维码
阅读《六祖坛经讲记》电子书


延展阅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净慧长老开示生活禅法

大众认同   大众参与   大众成就    大众分享


黄梅天下禅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鄂(2022)0000086】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