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1]
“所谓菩提心,就是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它的核心就是大悲心。······ 这种大悲心,在《普贤行愿品》中,被视为菩提树王的‘根’和‘水’。可见,利他度他的悲愿,在个人解脱和成佛作祖的道路上,是何等重要。没有利他之心,就等于大树没有根、没有水。”[2]
这是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来阐明发心的重要性。发心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发什么心呢?净慧长老指出,中国佛教平常讲的四宏誓愿就是“菩提心的具体体现,也是菩提心的实质内容。还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 十者普皆回向。这也是菩提心的内容。”[2] 也就是说,发四宏誓愿,发十大愿王,都是发菩提心,内容不同,只是表述有别而已。
净慧长老告诫人们:“学佛要修大行。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我们每天早上做早课,都要念这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就是菩提心的全面展开。”[3] 因此,净慧长老将《普贤行愿品》视为生活禅修的重要内容,建议他的追随者,不论是早入佛门的老修行,还是初入佛门的新发意者,在生活禅修中,如果不能打坐的话,“可以诵经,早上《普贤菩萨行愿品》,晚上《金刚经》,平常可以看看《六祖坛经》,”[3]发心学佛学菩萨,就要具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思想追求,这就是佛菩萨的精神,将此精神贯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自觉,这就是生活禅的精髓。
净慧长老对《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与《金刚经》都很重视,多次要求弟子们将这二种经典同时修习。我们知道,《华严经》属于讲“真如妙有”的经典,而《金刚经》则属于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前者重在“安立法界”,主要用表诠,即肯定表述,而后者重在“破斥执著”,主要用遮诠,即否定表达。净慧长老将这两种经典并列为生活禅的教典依据,就具有将“安立法界”与“破斥执著”结合起来的意味。《金刚经》教导人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引导众生“随相而离相”,实际上是在净化人们的生活,解脱人们的各种束缚、执著和障碍,使人们获得自在和洒脱。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烦恼,人们就可以按照《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修行中去,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无穷无尽的广大法界发生关联,从而摆脱庸俗、自私、无聊而进入的光明、无私的“法界”之中,称性而起,获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殊胜功德,直接进入涉入重重、交光相网、无穷无尽的法界缘起之中,提升生命品质,直至成就圆满无上的佛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