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之音|杂花庄严生活禅——生活禅与《净行品》

文摘   2024-06-18 17:27   湖北  
一、生活禅与《净行品》

净慧长老及其弟子们将《净行品》视为《七佛通诫》中“众善奉行”的具体化,将其当作在日常生活之中落实佛教和禅宗宗旨的一部教科书,是生活禅的经典依据和思想渊源,也是将修行安住于当下的经典表述。

《净行品》在晋译《华严经》第六卷之中,为全经第七品;在唐译《华严经》第十四卷之中,为全经第十一品;别行本有吴支谦所译《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西晋聂道真所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此品经文篇幅短小,以智首菩萨问如何修行开始,而以文殊师利菩萨回答修行者应“善用其心”为主要内容。文殊师利菩萨举了141例,如: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乃至“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遍十方。”[3]


就是说,所谓“净行”,就是修行者无论衣食住行,还是便洗眠寤,都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警觉,以便于善用其心,真正能善待一切。
按照《华严经》的结构,《净行品》属于“十信位”的修法。处于这一阶段的修行者,即经文中所说的“菩萨”,已经对佛教的教理与教义具有很完整、系统、准确的了解,并且已经树立了非常牢固、非常坚定的佛教信仰。因此,这一品经文首先要求修行者将所信仰的佛教义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视听言动、思虑营谋全都纳入佛教的范围之内。如,修行者在家的时候,一定要体会到所谓的“家”,不过是因缘聚合的产物;修行者在孝敬父母的时候,也要想到对佛应有同样的尊重;修行者在与妻子儿女们相聚的时候,要意识到无论是对恩爱之人还是对仇恨之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如此之类,修行者举足下足,都要保持充分的清醒和警觉,保证自己的身心时刻都在佛教的规范之内活动。

但菩萨之所以为菩萨,主要的在于菩萨在追求“自觉”的同时能够“觉他”,在追求“自利”的同时能够“利他”。因此,修行《净行品》的人不仅要将自己的视听言动、思虑营谋全部纳入佛教的范围内,还应本着“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之心,推己及人,祝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具有与自己同样的清醒和警觉。如,修行者在体会到家是因缘聚合产物的同时,就应该想到使所有的众生都能摆脱室家之累;修行者意识到应像孝敬父母一样尊重佛陀之时,应该想到使所有的众生都能善事佛陀;修行者意识到应该平等对待怨亲的时候,应想到让所有的众生都永离贪爱和执著。修行《净行品》的菩萨们若能有一念能与佛的教导相应,他在此一念指导或推动之下而展开的行为就是“净行”。从佛教史上看,《净行品》在帮助修行者们突破自我的限制,使佛法与世法、自我与他人融为一体、转世间为法界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净慧长老依据《华严经·净行品》提出了“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理念,将其作为对生活禅宗旨的必要补充。他说:

“提倡读《净行品》,提倡‘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也许能够为大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净行品》中深刻、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大智慧、大慈悲的崇高的菩萨精神。具体来说,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通过时时刻刻的善用其心,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事事处处的善待一切,就能不断和谐自他关系。通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自他关系的不断和谐,人类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那种高度文明、和谐康乐的社会生活,就有可能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文字描述变成实实在在的生存环境。”[1]


这一大段文字,可以说是对《华严经·净行品》实践意义的最好的概括。

按照《华严经》的基本结构,《净行品》是属于“十信位”的修法,即经文中所说的“菩萨”对佛教的教理与教义具有了比较完整、系统、准确的了解,因而树立起牢固、坚定的佛教信仰。换言之,《净行品》在《华严经》中只是入门功夫,与后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高位深心无法比拟。但在净慧长老,《净行品》则是通向究竟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广修四摄六度,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在祥和、和谐、友善的气氛中,不断净化和改造,使人类真正趋于和平,使人生真正充满幸福和光明。”[1]这就意味着修行《净行品》具有终极的意义。

净慧长老还将《华严经·净行品》视为实践观音法门的要领。2008年3月26日为观世音菩萨圣诞,当阳玉泉寺举行祈福消灾法会,净慧长老对众开示,要求信众们向观世音菩萨学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说:“发菩提心要有广泛的内容。《华严经·净行品》四百四十多首偈子,教导我们从日常生活起居做起,时时处处,心心念念都不要忘记众生,就是菩提心的具体落实。”[2]净慧长老认为,众生们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佛的心态:

“我们要在学佛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那些比较狭隘的想法,要时时刻刻想到众生。像《华严经·净行品》所说的那样:吃饭要‘当愿众生······ ’,睡觉要‘当愿众生······ ’,走路要‘当愿众生······ ’,一天当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记众生。我们只有做到和众生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和众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众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那才可以说是学习佛法,是在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2]


净慧长老的此番开示,具有将《华严经·净行品》纳入观世音法门的意味,使生活禅在“藉教悟宗”时具有更为丰富的经典依据和更为饱满的义理形态。

《净行品》无论顺逆都当愿众生善用其心,与生活禅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落实修行,在落实修行中生活”非常一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净行品》为生活禅提供了非常契机的经典依据,而生活禅也使《净行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获得了实践的机缘。(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净慧.生活禅钥[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 净慧.禅在当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3] 实叉难陀.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黄梅天下禅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鄂(2022)0000086】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