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信的内容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皈依三宝不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信仰变成当下圆顿的正念,换言之,要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落实在当下一念之般若观照上。这不仅是我们开发自性三宝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将信仰变成现实力量的下手处和根本途径。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三记载,文殊菩萨在解释三皈依的时候,把“不起二见”、“不著色受想行识”、“于法无所分别亦不行非法”、“不离有为不住无为”,视为三皈依之真义,其所强调的,正是以般若观照为信仰之落实。
问:文殊师利,何谓优婆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答言:若优婆塞不起二见。
【注】总标下释成不起之意。
不起我见,不起彼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注】清净自心即是自己佛,无作妙智即是自己法,圆融梵行即是自己僧。故曰:佛者觉也,法名平等,僧名和合。若舍己外求,作二见解,是不皈依也。若能了达三宝即是自己,彼我两忘,不起二见,是真皈依也。
又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想行识见佛,是名皈依佛。
【注】清净自心,本无五蕴,若著五蕴见佛,则不见自心,不名觉矣。若了五蕴本空,是则名觉,是名皈依。
若优婆塞于法无所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名皈依法。
【注】法名平等,于法非法,无所分别。然于是非分齐无所混滥,虽无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则皈依也。
若优婆塞不离有为法见无为法,不离无为法见有为法,是名皈依僧。
【注】僧名和合。若以有为为有为,以无为为无为,是即分别,非和合矣。以有为无为,二而不二,故名皈依和合也。
又优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注】所言皈依者,非谓外有所皈依也。即是皈依自心,达三宝体空,惟有名字,名字不可得,故曰皈依也。(《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三)
《六祖坛经》中曾讲到“无相三皈依”和“皈依自性三宝”,所强调的,与文殊菩萨之答意,完全相同: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
在这段经文中,六祖把三皈依的功夫讲得非常具体而平实。皈依三宝,在当下一念功夫上,就是要皈依觉、正、净,念念不被邪迷转,不被六尘境界转,不被贪嗔痴慢疑转。
六祖之后,禅门诸多大德,如马祖、百丈、南泉、黄檗等,均提倡“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其落脚点也是要把对三宝的信仰变成当下一念之般若正观。佛家之六度万行、儒家之仁义礼智信,皆从自皈依三宝而生,亦皆是自皈依三宝功夫的落实。《天界觉浪道盛禅师全录》中讲:
诸佛愍此心外求法之人,始揭出心地法门一毛头许,令汝自参自悟,令自作皈依,自求超越。所以最初入门,必先令三自皈依者何?正以行人求戒遮念,觉心既从觉起,还从觉归,使彼自求落处,于此知所自归,则知所自依之清净佛也。盖觉性无常,感善法则从善,感恶法则从恶,欲使觉性常住,妙体常明,必须自发真智,决了性真,则自不起觉明分别之心,亦不为善恶业缘所惑,又如宝镜当空,万形俱照,于此知所自归,则知所自依之微妙法也。智本虚明,非行不显,必须自起真行,行起则知解情空,行起则智觉性满,于此全性成真,全真成性,繁兴大用,举体无它,是为真知所自皈依之解脱僧也。
吾尝谓:若有一法不能了,不名法身。若有一法不能入,不名般若。若有一法不能舍,不名解脱。岂非三自归而三聚净乎?于此透得,则五根本戒,皆以一念发觉而圆证之矣。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不忍之心,世无可杀之命,所谓一念忿起,即是自伤法身慧命也,可不纯仁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不足之神,世无有余之物,所谓一念偷生,即是自弃法身慧命也,可不纯义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能泄之情,亦无可惑之色,所谓一念欲萌,即是自丧法身慧命也,可不纯礼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能欺之辞,亦无可诳之事,所谓一念妄动,即是自诬法身慧命也,可不纯智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可昧之灵,亦无能困之味,所谓一念酣发,即是自颠法身慧命也,可不纯信而自持乎?此三皈亦犹克己存诚,五戒亦犹闲邪四勿,虽浅深之有别,实正助之无殊。然此一念发觉始心,又何但能成三皈五戒之宗本,直将超越六度万行,而圆满四智三身也。(《天界觉浪道盛禅师全录》卷二十四)
基于对三宝的圆顿理解,将对三宝的信仰变成当下一念之般若观照,称性起修,这不仅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大乘圆顿佛教特色之所在。在这里,超越性的信仰变成了现实色彩非常深厚的活泼泼的生命体验。
活泼泼的信仰,活泼泼的般若,活泼泼的生命,此三者于当下一念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六祖“皈依自性三宝”的意义所在,也是生活禅所提倡的正信特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