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消渴肾衰;毒损肾络;内风;风毒
消渴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消渴肾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DKD的终末期阶段,国医大师南征教授结合中医经典理论以及数十年临证经验提出“毒损肾络”学说,并认为风邪是导致消渴肾病转为消渴肾衰的重要病理因素,是消渴肾衰病情恶化迅速的重要原因。兹总结南征治疗消渴肾衰内风夹毒的经验,以呈参考。
1 理启诸家,法约临床,审毒论风
1.1 消渴肾衰之风邪成因
风有内风、外风之分,消渴肾衰之风邪亦有内风、外风之说。其成因有外来之风邪伏气入里,亦可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血瘀生风、痰热生风等。南征认为慢性消渴肾衰之风邪多为内风,内生风邪是消渴肾病发展成消渴肾衰的重要病理因素。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木与风为同类,人之脏腑,无论何处受风,其风皆与肝木相应。”《杂病广要》载:“人之为风,有外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因。”故内生风邪必与肝相关。
1.2 消渴肾衰之毒邪成因
消渴肾衰之毒邪,多由“积”而致。所谓“积”,在中医学上为凝滞、停聚之意,多为消渴患者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劳欲久病、七情过极所致气机逆乱,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肺不宣降,心阳不温,肾不司二便,五脏气机不通,合而成积。而积聚日久,使痰浊、瘀血、湿热、寒凝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着,合而成毒。中医学认为毒邪的由来有四,其一为外来之淫邪,其二为先天之伏毒,其三为疫戾虫兽之毒,其四为内生毒邪。南征认为“毒损肾络”之毒邪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1)损人正气,害人体质;2)毒性重滞,损人日久;3)相互交错,病机错杂,性质难辨;4)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
1.3 消渴肾衰之风毒
消渴肾衰是消渴肾病发展的末期,其病情复杂多变,其重要原因就是内风与毒邪相兼为病。其中风为阳邪,为百病之长,具有相兼性,多与其它邪毒相兼为病。外风易袭阳位,而内风则起于肝,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风性开泄,善行数变,则会导致消渴肾病病情变化迅速,发展为消渴肾衰。毒为阴邪,由痰、浊、瘀、湿、水、郁、热互结成毒。毒性属阴,黏腻重滞,难以速除。在消渴肾衰中,因风邪具有相兼性,毒邪黏腻,二者多兼加为病。在消渴肾衰的并病时期,风毒是其关键病机,导致毒损肾络、毒损肝络、毒损心络、毒损肺络、毒损肠络、毒损胃络、毒损脑络、毒损眼络、毒损孙络等诸多疾病。
2 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风毒十法
消渴肾衰的患者多是由消渴肾病后期转变而来。患者因消渴肾衰病程日久,且体质不一,故临床表现也多样。如出现“溺浊”“五心烦热”“肢体麻木走窜不定”“气短乏力”“畏寒喜暖”“神志淡漠”等诸多症状,南征积数十载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治疗消渴肾衰必须做到“辨证识病,识病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同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南征认为消渴肾衰之病是脏腑经络皆毒、气血津液皆弱之疾。而在临床中多以动物药与植物药相搭配治疗消渴肾衰之内风夹毒,因血肉有情之品最入营血经络脏腑,金石草木则种类繁多、功效齐全,故以两者相合,治疗复杂多变之消渴肾衰内风夹毒的证候。消渴肾衰的病位虽在肾,但此时机体的表现是五脏皆弱,五脏皆毒。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重要表现为内风兼毒。南征认为风药必与肝相关,因其病位在肾,故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导邪为治疗大法。根据南征临床经验,总结治疗消渴肾衰风毒十法。
2.1 肝阳化风,治之以凉——钩藤、羚羊角、榛花
该法为凉肝息风解毒法,是南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理论并结合羚角钩藤汤化裁而来,以钩藤、羚羊角、榛花为主要用药。该证为散膏受损,土不制水,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热入厥阴,热极动风的病机变化。故其多有溺浊,手足抽搐,神志恍惚,高热惊厥诸症。故南征以钩藤、羚羊角、榛花为经验用药。其中羚羊角味咸性寒入肝,有清热凉肝息风之效,现代研究发现羚羊角的多种复合中药都具有抑菌的作用,并且还具有抗血栓降压等药理作用。钩藤味甘性寒归肝经,有清热平肝息风之效。榛花能改善糖尿病肝内糖代谢紊乱,增强肝细胞合成糖原的功能,从而降低血糖。三者合用,可奏清热凉肝息风,解毒通络之功。根据病情不同,南征还会搭配桑叶、川贝母、菊花、竹茹等以助凉肝息风之效;搭配白芍、阿胶、生地黄、玄参、麦冬等以养阴增液,舒筋缓急。
2.2 阳亢化风,治之以镇——怀牛膝、生龙骨
该法为镇肝息风解毒法,是南征遵循《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并结合镇肝熄风汤而成。该证为肝肾阴虚日久,则致肝阳上亢,亢而化风,气血逆乱。故多有溺浊,眼干眼涩,视物模糊,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南征认为此为本虚标实,本缓标急之证,当以急则治标为主,兼以治本为辅。故以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逆,补其肝肾,现代研究证明牛膝具有降血糖、免疫调节和活血化瘀等功能。生龙骨味甘涩性平,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之效,且经研究发现,龙骨具有降血压、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南征常搭配牡蛎,白芍、代赭石等以助镇肝息风之效,白芍、麦冬、玄参诸药以滋水涵木,茵陈、川楝子、香附、柴胡、麦芽、榛花等疏理肝气以顺肝性。
2.3 血虚生风,治之以补——黄芪、阿胶
该法为养血息风解毒法,是南征遵从《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之旨,并结合当归补血汤取其补气生血之意而来。散膏受损,不主裹血,则血液生化减少,致使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不荣络,则血虚生风。患者多表现为溺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腰膝酸痛,舌淡脉弱。南征认为血虚生风在消渴肾衰之疾中多由气阴两虚发展而来,以黄芪补气生血,气旺则血生,有阳生阴长之意。配阿胶以补阴养血,使阴血得充,则虚风内敛。依据病情不同,南征会搭配四物汤以补血调血;或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取其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理;或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血柔肝而息风;或加仙鹤草、益母草使诸药补血而不滞血。
2.4 入络生风,治之以搜——白僵蚕、蝉蜕
该法属搜风通络解毒法,是南征依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理论,并取升降散升降相因之法而来。该证病机是消渴肾病日久,毒邪随内风侵袭到身体的大小络脉。患者多表现为肢体麻木走窜不定,溺浊,腰部有固定痛或者刺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白僵蚕性平、味咸、辛。入肺、肝经。功效为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既可疗内风之证,又可祛外风之疾,且可化痰拔邪。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且蝉蜕有疏散风热利咽之疗效,治疗蛋白尿兼见咽喉肿痛者效果较好,同时能减轻血尿,可助白僵蚕宣阳中之清阳。在临证时,南征会搭配酒大黄、榛花增强解毒通络之效,络石藤、穿山龙、蜈蚣等助搜风通络之功。
2.5 络损生风,治之以破——水蛭、虻虫
该法是破血祛风解毒法,是南征继承并发扬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中风“破血化瘀”的治疗法则,并结合大黄䗪虫丸寓补于攻、破瘀消癥之法而来。该证是消渴日久酿毒,久病入络,毒损肾络导致络损血瘀,是瘀血之重症,又与内风相合,为血瘀肾络,络破血溢,从而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溺浊或红,腰部刺痛固定不移等。水蛭味咸、苦,性平,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可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虻虫味苦、性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可治一切血结诸病。在消渴肾衰中,南征多加用榛花、酒大黄,可助解毒通络之力。搭配丹参、乳香、没药以增强破血之功,配伍生地黄、白芍滋阴养血而防止破血太过而伤血。
2.6 水不涵木,治之以益——紫河车、西洋参(姜制)
该法是益肾息风解毒法,此法是南征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肾生骨髓,髓生肝”,并结合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而来。该证是消渴肾衰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水不足以涵养肝阴,肾阳不足以温煦脏腑所致内风。故多溺浊,眩晕耳鸣,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小便短小,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紫河车味甘、咸,性温,有温肾补精,益气养血之效,为血肉有情之品,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缺氧,耐疲劳的作用;西洋参(姜制)是南征依据《药性考》“洋参甘苦,补阴热退,姜制益元,扶正药配”而选用,现代研究其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并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如阴虚重者,则可酌加龟甲胶、墨旱莲、女贞子等药;如偏于阳虚者,则可酌加菟丝子、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等药。
2.7 痰浊生风,治之以化——酒大黄、牡蛎
该法是泄浊息风解毒法,是南征依据《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并结合《医学正传》牡蛎大黄汤治疗便毒、《外科精义》大黄牡蛎汤治疗疮毒而来。该证是散膏受损,土不制水,聚湿生痰,痰热生风。故临床多有溺浊或小便不通,神志恍惚,目光呆滞,甚则昏迷,舌质淡紫有齿痕,苔白厚腻腐,脉沉弦滑数。故南征以酒大黄解毒通络,泄浊化瘀,内外通合,现代研究大黄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的生长,并可有效地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增加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大黄有减少肾硬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牡蛎咸、微寒,可消痰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王世华指出牡蛎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血糖升高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如痰浊重偏于热者,可搭配竹茹、枳壳、川贝母、胆南星、瓜蒌仁等;如偏于寒者,可搭配半夏、陈皮、茯苓、丁香等。
2.8 血瘀生风,治之以通——桃仁、红花、全蝎、核桃
此法为活血祛风解毒法,是南征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及由何绍奇明确提出的“瘀血阻滞,脉道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风”等理论,并结合血府逐瘀汤之搭配,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而成此法。该证是消渴日久,毒损肾络,血瘀气滞,瘀而化风而成,故患者多表现为溺浊,身体麻木,腰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南征以桃仁通经以行瘀滞,现代研究表明,桃仁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可以减缓肾纤维化的进程以及减轻肝细胞的损伤。红花调血脉可祛瘀生新,为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再以全蝎配伍核桃可搜风通络,活血解毒,益命门,利三焦。如瘀血重者,可合用三棱、莪术、蜈蚣、水蛭、虻虫等;如咽喉不适者,可合用马勃、金荞麦、紫荆皮;如出血者,可用血竭、艾叶炭、生地黄炭、侧柏叶炭、血余炭、蒲黄炭等。
2.9 虚热生风,治之以清——金银花、连翘、鳖甲
该法是滋阴息风解毒法,是南征根据叶天士之“透热转气”之法与吴鞠通“邪伏阴分”“先入后出”之法而拟定。该证是以消渴日久,久病入络,毒损肾络,精血津液亏虚,无以濡养肝经,则导致阴虚生风的病机变化。临床多表现为溺浊,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或尿频尿多,手足心热,舌体瘦薄,质红或淡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无力。南征认为此时毒在阴分,当以先入后出之法治疗。先以鳖甲引金银花、连翘直入肝肾阴分,而后以金银花、连翘透热解毒,使毒邪有外达之机,三药合用,可养阴透热,息风解毒。如热毒重者,可合用榛花、板蓝根、大青叶、玄参、紫草等;如阴虚重者,可合用熟地黄、生地黄、龟甲、阿胶、白芍等。
2.10 风毒膜原,治之以导——槟榔、厚朴、草果
该法是导邪搜风解毒法,是南征依据《素问·疟论》:“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以及吴又可达原饮直达巢穴、速离膜原而来。该证是消渴肾病日久,各种病理因素互结为毒,又与内风相合,直入膜原巢窠。南征认为此时邪伏膜原,当以导邪为主,以解毒通络辅之。槟榔破滞气,消痰癖;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避秽止呕。以上三药可引药直达膜原,使邪气溃败。
3 小结
消渴肾衰相当于DKD的终末期阶段。是消渴失治误治、久病迁延导致毒损肾络而成消渴肾病,消渴肾病毒邪随内风扩散,邪伏膜原而成消渴肾衰。消渴肾衰难以明辨某一病邪,根据其临床症状,舌脉两参判断其内风生成的主要病因,而后辨证论治,依据“风毒十法”,随证而治,始终围绕着“毒损肾络”的核心病机,并以治疗“内风”为主要方面。在消渴肾衰临证之中,内风与毒并见,肾络与膜原同重,风毒十法,辨机用药,条分缕析,颇有良效。且该十法均为启经典之精华、结当代之经验、验六十载临证之法,对治疗消渴肾衰有实际疗效,值得借鉴并用于临床。
来源:《杏林中医药》2023年6月第43卷第6期
作者:林鸣浩,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刘世林,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张慧,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南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推荐阅读
国医大师尚德俊治疗糖尿病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