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土壅郁”证常出现在内科疑难杂病的病程中,中医药治疗该类型的疑难杂病具有疗效显著、见效迅速的优势。国医大师张磊老师行医近70载,自创临证八法治疗内科杂病,针对郁证常见“木土壅郁”之沉滞脉证,开创达郁法治疗,临床疗效确切。文章总结张磊老师治疗“木土壅郁”之沉滞脉证的临证经验,其认为治疗该类型内科疑难杂病的重点是从肝论治、和调肝脾、调畅气机。
【关键词】张磊;木土壅郁;沉滞脉;证治应用
张磊老师(以下统一尊称“张老”)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理验俱丰、医术精湛。行医70载中他总结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并擅用临证八法治疗内科杂病。笔者在跟师3载的过程中,发现张老擅用临证八法之达郁法治疗“木土壅郁”证,并常于病案中记录本证出现的“沉滞脉”象,而随之从气郁、气滞等着手处方用药,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对郁证之“木土壅郁证”的认识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气的升降出入最重要,脏腑四肢百骸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有赖于气机宣畅。《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孙一奎《赤水玄珠》亦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何梦瑶《医碥》曰:“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故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瘀滞或因虚而滞,阳热怫郁,则百病由生。
郁证是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气血痰食、正气虚馁等凡能影响气机升降出入,人体脏腑阴阳失调者皆能生郁。张老云:气机升降出入应和调有序,气机逆乱失和,太过或者不及,都会导致升降失常。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气机郁滞,六郁由生,而临床以“木土壅郁”证最为常见。总之郁证病因较多,但无论表里、虚实,气机“郁、滞”是根本,而调和气机升降的重点是和调肝(胆)脾(胃),因为肝(胆)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解郁的重点在疏达肝气,因此,从肝论治,调畅气机,使郁开气达为“木土壅郁”证重要治则之一。
张老据此之理而自拟了达郁汤,用于脏腑气郁,寒热交杂之证。症见腹胀,胁痛,纳呆,肠鸣,口苦,口黏,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黄,舌苔薄腻或厚膩黄,脉像沉滞或弦滑等。本方化裁于越鞠丸、四逆散、达原饮,以柴胡、苍术为君疏木土之郁;以香附、草果为臣以助君药;郁则必有气滞,以枳实为佐理气行滞;木土壅郁,乱于腹内,时以少量防风、羌活既可除湿,又可鼓荡胃气之滞等;甘草调和为使。诸药相伍,重心在肝脾,肝脾之郁得解,则邪去正安,脏和气顺。郁证临床多见,在治疗疾病时要心存一个“郁”字,要注重“达郁”一法,郁要以开为先。
2 对“沉滞脉”证的认识
沉脉首见于《内经》,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久病、脏病、石水以及少阴病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到沉脉也可见于平人脉象,“肥人当沉”,且《伤寒论》第148、218条说明了沉脉既主里证也可主表证。王叔和《脉经》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李时珍《濒湖脉学》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沉脉属二十八脉象之一,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指出,沉脉或见于气滞、血瘀、痰饮、食积,或见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之里证。国医大师李士懋也认为沉脉亦主表证。
相较沉脉来说,滞脉却鲜有人提及,但其又客观存在,最早在许公岩老中医之《脉学讲义》里面提出了名不见经传的“滞脉”,称其特征是:“似弦非弦、似滑非滑、或直书弦滑,亦不够确切……主气郁,为肝郁气滞之不甚者。”麻瑞亭先生在《医林五十年》书中亦提到:“滞脉,脉来壅滞不利,见于寸、关,其象似涩者,属阳,为气郁不降之候……心、肺、胆、胃气机滞而不降,则脉多见滞象,胸痹、痰饮、咳嗽、胆胃气痛等均属之。”京城名医施今墨先生医案里也有滞脉的描述,如“脉象沉滞”“脉沉滞微弦”“脉象滞涩”等。刘志明《脉论》提到:滞脉是脉势和脉动的有机结合。好像脉搏动波在运行过程中被某种潜在的力量拽着,使之前行困难滞涩,有阻力,但又不像迟脉那样缓慢,也不及涩脉那样艰涩难行。
张老认为“沉滞脉”是因为气郁、气滞、痰结、血瘀、湿阻、食滞等因素所造成的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的一种脉象。其与涩脉和迟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和弦脉有一定相关性,而无论涩脉、迟脉还是弦脉,都不能完全表达其病机及脉象,因此在临床上凡气滞、气郁等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郁滞不畅,气血、经络湮瘀而失其条达的证候就应该用“沉滞脉”来表示。
张老病案中“沉滞脉”可见于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痰湿中阻、情志抑郁、浊邪内生、瘀血阻络、经络湮瘀、少阳经气失枢等几种证型,其中最常见于“木土壅郁”之证。此证具体治法涵盖了张老临证八法中的达郁法、涤浊法、轻清法、疏利法、运通法等几乎所有方法。
3 典型病案
赖某,男,46岁,2021年6月16日初诊。主诉:心悸心烦、失眠8年,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8年前因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常感心悸心烦,失眠,多方治疗无效(具体不详),1周来上症加重,遂来我院找张老面诊。现症见:心悸心烦,怕冷,偶干呕,食多易胃胀,双下肢郁胀,乏力,面色黄,面部油腻,多发小丘疹,口干口苦口臭,眠差,早醒,夜间能睡3个小时,醒后不能入睡,多梦,焦虑。纳食一般,二便调。形体肥胖,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滞。2021年6月15日检验尿酸525μmol/L↑。
西医诊断: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证-木土壅郁证。治则:达郁通络,化湿涤浊。
处方:川芎10g,炒苍术10g,炒神曲10g,制香附10g,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藿香10g,佩兰10g,滑石(包煎)30g。25剂,水煎服,日1剂。
2021年7月20日复诊:患者诉服上方25剂效好,心悸心烦、焦虑减轻,夜间能睡5个小时,醒后仍能再次慢慢入睡,做梦减少,晨起口干、口苦减轻,食后偶腹胀,纳呆,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滞。予初诊方加麦芽15g,枳壳10g,郁金10g,25剂以行气解郁、疏肝理气,水煎服,日1剂。
2021年8月23日三诊:患者诉服二诊方25剂后,心烦、焦虑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质量提高,晨起口干、口苦已愈,食后无腹胀,纳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滞。二诊方继服30剂诸症基本改善,停药观察,至今未复发。
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多处于一个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即亚健康状态,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不及时纠正的话,未来慢性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因此干预的时机非常重要,故提倡“未病先防”。本证属郁证范畴,长期情绪焦虑、烦躁导致木土壅郁(滞),重心在肝脾,肝郁而致脾虚,脾虚而生痰湿,郁久气机阻滞、凝滞经络、脏腑而见此证候。患者形体肥胖,高尿酸,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代谢综合征”。张老对各类郁证的诊断一般以脉沉滞为主,结合患者症状表现及舌象,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对于肝郁气滞者,予以疏肝理气;痰浊阻络者,予以化痰通络;气郁化火者,予以行气开郁;湿阻者,予以化湿涤浊;食郁者,予以健脾开胃消食;血瘀者,予以活血化瘀;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火郁发之”故本证治疗重在“达郁”,以越鞠丸合小柴胡汤达郁通络,使肝脾之郁得解,则邪祛正安、五脏和顺。并酌加芳香化湿之品涤浊毒、解郁滞,亦所谓“除陈气者,治之以兰”。治法主要采用了张老临证八法中的达郁法、运通法。
4 小结
张老常叹医理之高深,如颜渊赞孔子之道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首都医科大附属复兴医院缐湧在《实用中医脉象及诊治歌诀详解》中提到:滞脉是介于平脉与弦脉或平脉与涩脉之间的一种过渡脉象,是轻度气血瘀滞,介于正常生理与病理状态之间的一种脉象,相当于现代之亚健康状态。范建忠指出:滞脉特指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糖尿病、高血压病、高粘血症等病症常见此脉,所以滞脉的发现对于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临床实际中,鲜有人提到并用到沉滞脉来辨治疾病,沉滞脉的脉象在指下也不好把握。张老指下的沉滞脉或为此,沉指脉位在下重按始得,偏里证居多,虚实均有,但亦有表证;滞者滞涩感明显、不流利,应指明显但来去有阻滞感,似弦非弦,似涩非涩,病案里也有个别不兼沉的滞脉,也可兼有沉滞而弱、沉滞而数、沉滞而细的脉象。大体虚证、本虚标实之人居多,或素体肥胖,或是形盛体虚之人,或素盛今瘦,脉位多沉;并且由于现代人多吃少动,气血运行不畅,亚健康状态或代谢综合征居多。患病后气滞、血瘀、痰凝、湿阻、思虑过度等因素导致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正邪处于一种缓慢斗争的胶着状态,病情相对轻的患者偏多;但亦可见于年迈体虚,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张老临证医案中出现“沉滞脉”的情况不在少数,均为其亲自切脉后书写,涉及病证包括呕吐、胃痛、胃胀、胁痛、口苦、痞证、失眠、心悸、中风、痹证、皮肤病、月经病等,其中土壅木郁之肝(胆)脾(胃)病十之六七。张老在选方上,经方、时方、自拟经验方灵活选用。清代林佩琴云:“治病之难,在于识病,而识病之难,在于辨证。”而笔者认为:辨证之难,在于识脉,脉证结合,方为要务,否则,常于“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应如《内经》所说:“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至和平。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年5月第32卷第9期
作者:高达,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中医药大学;邱帆,河南中医药大学;赵逸菲,河南中医药大学;孙宇轩,黄河科技学院;赵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国医大师张磊
基金项目:河南省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编号:豫中医科教函[2018]35号);河南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名单(编号:豫中医科教函[2018]63号)
推荐阅读